细节深处见人文
2012-04-29沈庆利
沈庆利
一、刻在石碑上的毕业生
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依山傍海,美丽如画,被称为“亚洲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校园里的标志性建筑与纪念性雕塑更是不计其数。不过让最让人震撼的,却是伫立在新亚书院前的两座巨大的乳白色石碑,上面镌刻着的,既不是向母校慷慨捐款的“突出贡献者”,也不是历届的“杰出校友”,更非中大的领导及某些“大师级”的教授,而是所有从该院毕业的学生姓名。也就是说,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位毕业生,不管他们将来能否为母校“争光”,也不管他们未来对社会贡献大小,甚至他们死后会进入天堂还是地狱,他们都一视同仁地被母校所铭记,他们的名字也将与这坚固的石碑一样“永垂不朽”。
再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纪念碑更能体现中大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与追求了。而这样的理念与追求,更渗透在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和日常工作中。大学里各种掌握“实权”的委员会,都必须有学生代表参加。中大学生事务管理处的一位处长在介绍自己的职责与工作时,也特意声明他所在的“学生事务管理处”绝非就是“学生管理处”。因为他绝不赞同把学生们当作管理对象,而只是为学生服务,因为学生才是大学里真正的“主人”。他领导的“学生事务管理处”,主要职责范围包括“支援学生活动”、“联络及支援学生组织”、“学生就业策划及发展”等内容,这些无一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为学生服务”。即使是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他们也要先与相关学生组织商讨,取得一致意见后才能做决定。
“为学生服务”自然少不了经济方面的资助。中文大学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助学金、奖学金制度,完全可以确保每一名考入大学的学生不会因为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而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中大及香港其他大学的毕业生,在香港也没有找不到工作的后顾之忧。2009年中大统计的该校毕业生对自己工作岗位的满意率达到了94.7%。——请注意这是学生们对自己工作岗位的满意率,而非我们所熟悉的“就业率”。如此看来,这里的大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之骄子!
二、男生宿舍里的女厕所
中文大学的本科生宿舍全部是两人一间,其“奢华”程度甚至比内地许多大学的博士生都高。中国内地高校的大学生一般要7—8人才能共“享”一间宿舍;硕士研究生的待遇稍好一些,但也要3—4人一间;只有博士生才能两人一间。前几年高校“大跃进”式扩招,很多大学的学生宿舍捉襟见肘,一间宿舍内被塞进三四名博士生也是常有的事。但这样的状况绝不可能在香港中文大学发生。相反,校方还把位置最好的“海景房”用作学生宿舍,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了实处。每栋学生宿舍均设有专门的会客室、活动室、自习室及免费的饮用水设施,而且还分别备有专供残疾人士及异性使用的卫生间。
男生宿舍里怎么会有女厕所?不过仔细一想却又不得不为这样的人性化设计而叫好:男生宿舍当然不时会有女性访客,万一她们“内急”怎么办?在男生宿舍安排一两间女厕所,在女生宿舍建造一两间男厕所,都绝非一桩值得大书特书的“壮举”,然而却展示了无所不在的人性关怀与细致入微的体贴。
近年来,中大录取了一些内地学生。为了让那些来自内地的大一新生尽快适应香港生活,学校在宿舍安排上可谓煞费苦心:一般安排一名本港学生与一名内地学生同住一间宿舍。这样不仅可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在学业上也可取长补短。既便于本港学生向内地学生学习普通话,也利于内地学生向对方学习粤语,当然这一切都需双方自愿。仅此已见出,中大的学生工作是多么的无微不至了。学生们在这里享受到的,又该是何等值得自豪的主人翁待遇。
不过,面对图书馆和自习室里随处可见的空位,相对于很多内地大学的自习室与图书馆常常人满为患、“一座难求”的状况,这里的学生不知该幸福多少倍,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未免让人生疑。身为内地高校的大学老师,不仅要为自己的那些在贫困状态中苦苦求学的学生们倍感心酸,更不要说他们中的不少人在辛辛苦苦完成学业后,又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残酷命运。
三、挂在邮箱前的小饰物
在学校办公楼走廊,随处可见教职人员的邮箱,这一点与内地高校十分相似。不过吸引笔者注意的并非是这些邮箱本身,而是每个邮箱前几乎都挂着的一两件小饰物:或为小兔、小猫、小老鼠等毛绒玩具,或为小蝴蝶、小虫子等金属饰物,完全可称得上“走廊一景”!颇感有趣,同时又颇为好奇:为什么没有人对它们“顺手牵羊”?联想起北京某著名高校,由于寄放在邮箱内的书籍、杂志、贺卡等物品常常丢失,有关部门不得不将这些邮箱“升级换代”为封闭式,更不要说挂在邮箱外哪怕是小小的物品了。
一件小小的饰物也许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更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它至少是整个社会风尚和道德体系的某种表征。——当然这不只是两所大学的比较,而应是香港与内地两个社会的差距表现。一位曾在香港生活过的同事对我们说,他在北京乘坐公交车,亲历亲见年轻人为老年人让座的概率至少超过80%,但在香港却不超40%,他由此得出结论:香港社会的道德素养远不如北京。从某种意义上,这位同事的看法完全正确。香港人的确很少“乐于助人”,因为他们走在街道上也是那么步履匆匆,地铁和公交车内也往往只顾自己。但另一个同样简单的事例却更具警醒意义:香港的公共厕所(中文大学自然也不例外)内全部备有免费供使用者“方便”的卫生纸,却未见有人将其“顺手牵羊”。而这,即使是在被尊为内地“首善之区”的北京也难以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有关部门曾在市区公厕内安放了不少免费卫生纸,没过几日它们却全都“不翼而飞”。更有“别具用心”的海外媒体披露了不少戴着“志愿者”红袖章的街道老大妈们奔进公共厕所内,“狂取”免费卫生纸的新闻照片,实在令人“惨不忍睹”。
一个接踵而至的问题是,你愿意生活在一个虽然较少给人让座,却处处可见排队等候、人人遵纪守法、不贪图他人财物的社会,还是一个“讲文明、有礼貌”虽然蔚然成风,却随处可见极可能埋伏着骗局的街头“小广告”,甚至连下水道井盖都不时被人盗走的城市里呢?更值得反思的,或许还应是我们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理念,是以虚泛的“讲文明讲礼貌”和“学雷锋做好事”为主,还是侧重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与遵纪守法的基本信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