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析
2012-04-29吕忠鹏杨启乐
吕忠鹏 杨启乐
[摘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是解放农村生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的有力手段,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分析昌邑市龙池镇的土地流转的现状、土地流转取得的效果、土地流转动因、土地流转存在问题,提出完善土地流转的建议,可以为土地流转的推广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动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74 — 02
目前关于农村土地的使用在全国各地存在很多种情况,其中存在共性的一面,也存在地域上个性的一面,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不仅是三农问题需要解决的重点,也是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深入农村基层考察土地使用情况有利于了解我国现有城乡土地差别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为探讨规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避免重复浪费而导致国家土地资源无形流失,帮助改善农村现有土地使用不规范的现状提供理论依据。
昌邑市龙池镇位于昌邑市的西北部,南北长24.4公里,东西宽9.6平方公里。全镇27个行政村,总人口23955人。龙池镇耕地面积5.9万亩,园地495亩,林地725亩,其他农业用地457亩。龙池镇土地流转总面积951亩,涉及430户农民。龙池镇27个村中,23个村人均土地面积小于3亩,全国平均水平约为3.89亩,世界人均水平是中国的3倍,只有两个村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没有一个村子达到世界人均水平,换算成人均耕地更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龙池镇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也相应的比较少,农村局部劳动力过剩,过剩的劳动力流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便自然而然了。
一、龙池镇土地流转取得的效果
1.提高土地利用率
龙池镇土地流转使全镇所有的农业用地都得到了利用,利用率达到100%。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多吸引了镇里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导致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中老年年龄层的人和妇女。面对繁忙的农活时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土地没有很好的耕种,甚至出现棄耕的现象。土地流转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土地流转将这部分土地转移到了拥有先进技术、生产具有规模化优势的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的手中,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2.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细碎分割的土地很难满足农民致富的需求,农民的“弃地出走”使土地可以向种植大户集中,这样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可以集中开发,规模经营的发展创造了规模效益。一些公司企业陆续在龙池镇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最突出的就是苗木的种植。果元村通过招商引资,一期流转土地300亩用于苗木种植,流转土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33%,全村150户村民中有80户流转了自家的耕地,这些原本规模较小的一块块土地通过流转有效的实现了大规模化,效益喜人。
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使一些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市场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规模的扩大使农户的选择面更广,发展效益增加。龙池镇北部地区的农户以前种植小麦和玉米,一季下来每亩收益600元左右,在土地流转的带动下,一些农户种植了棉花,每亩收益1000多元,收入取得了很大改善。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带动了土地租金的上涨,流出户也取得较好的租金收益。
二、土地流转动因分析
昌邑市龙池镇土地流转经历了从盲目自发流转向有序流转的转变。根本原因缘于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提高,使劳动效率得以提升,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此外,规模化、集约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1〕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土地流转便一步一步在龙池镇发展了起来。具体来说:
1.劳动力的结构变化
随着龙池镇建设步伐加快,二、三产业逐步发展,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龙池镇农村大批劳动力相继转向非农产业,使得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一些特点:(1)劳动力资源结构相对合理,但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2)劳动力文化素质提升较大,但与现代化农业需求及新农村建设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仍有待提高。(3)总体就业率稳中有升,这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增加是息息相关的。(4)从事第一产业人数减少,从事二、三产业人数逐渐增加。〔2〕
龙池镇农业种植大部分是以粮食作物为基础,农户每年除了照看粮食作物之外空余了大量的时间,为了充分利用农闲的时间,更多的人为了增加收入选择了“走出去”。一方面增加了收入,同时留下了大片疏于管理的土地,这为土地流转孕育了肥沃的土壤。
2.土地规模经营的要求
农村土地规模化是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对于机械化和科学技术的大规模推广阻力却很大,农地分割细碎,人多地少的矛盾凸显,农业的规模效应很难形成。所以,要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应适当进行规模经营。农村的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和资源,农业规模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农村的土地规模经营。这就要求进行有效的土地流转,将生产要素有效结合,以最大发挥规模效应的比较优势。土地规模经营的要求是最近几年龙池镇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农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生产的周期长,面对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龙池镇主要种植的是粮食作物,比较收益低。拿种植面积最广的玉米和小麦来讲,亩产1000斤左右,按每斤1元的价格计算,平均每亩的产值是1000元,扣除成本后,每亩的利润大概在700元左右,这还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农民人均耕地少,规模狭小,生产趋同,粮食作物的收益低势必影响村民的生活,更多的村民尤其是年轻人会选择外出打工另谋出路,农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必然。为应对这种改变,龙池镇采取措施:一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大力推广高产高效模式,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全面落实作物种植的调整,三是推广科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农产品流通。
在一系列的举措下,龙池镇的经济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且产业结构的变化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以龙池镇郭疃村为例,该村近年来由粮食作物种植逐渐转为棉花种植,在政策的惠及下,种植大户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土地流转面积稳步提升。
三、土地流转存在问题
1.流转模式单一
在调查发放的60份问卷中,有52%的调查农户愿意转出农地,其中有约58%的愿意转出农地的农户愿意选择租赁的流转模式,约42%愿意采用转包模式。一方面可见农户的转出意愿强烈,另一方面可见农户在农地流转主要处于自发状态,采用的流转模式比较单一,多数不同区域未采取适合的流转方式以保障流转双方的权益,使农户失去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长效激励,降低了土地流转的供应和需求动力。
2.流转数量少
龙池镇各种作物常年播种面积57987亩,共流转土地面积95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64%,土地流转率很低。对M镇流转的土地面积进行统计分析,面积在0-5亩的流转土地在90%以上。80%以上农户流只流转自家小部分耕地,保留大部分耕地。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土地作为广大农民的衣食之本,具有保障功能,正是农民这种恋土情节使农民不敢将大部分土地用来流转。
3.缺乏科学合理的流转价格指导体系
本次调查为消除被调查者对个人经济隐私的顾虑,在提问中只是问“如果有人愿意转出/入土地,您估计每亩土地的比较合理的转出/入费是多少?”。调查发现,愿意转出农地的农户估计最低转出地租为300元,最高地租为650元,估计转入的最低地租为250元,最高地租为600元;不愿意转出农户估计的转出最低地租为400元,最高地租为800元,转入的最低地租为250元,最高地租为500元。
调查发现,从事种植项目的业主最低转入地租与最高地租差距为400元;从事养殖项目的业主最低转入地租与最高地租差距为50元;从事种植项目转入均价为500元,从事养殖项目的业主转入均价为400元。目前龙池镇转入农地流转的业主的流转价格差距较大,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区域指导性流转价格体系。
4.农户文化素质偏低,土地经营管理手段落后
农产品生产是个高风险的行业,这就要求业主经营必须具备较高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水平,及时的获取和分析市场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避免各种市场危机。
本次调查发现土地经营者整体学历不高,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经营和管理水平受到很大限制。本次被调查的经营者全部是较原始的家庭种植模式,只由本家庭人员进行管理,很少雇佣其他人,主要是短工的雇佣。
四、对策建议
1.丰富流转方式,引导农地流转
欲改变龙池镇农地流转模式较单一的现状,需要进一步丰富农地流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流转模式:一是专业合作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村的种植大户扶持起来,组成专业合作组织,增强组织的竞争力,扩大对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二是入股分红制,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和劳动力作价入股的形式,兴办农场或农业企业;三是联营制,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实行松散型的联合经营,土地原承包关系不变,种植项目由业主确定,并为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实行分散经营,公司按保护价收购产品。
2.建立农地流转价格体系,促进农地流转
丰富租金类型、租金支付方式和途径。综合考虑区域土地的位置、土地类型、等级和面积等方面的因素制订一套农地流转基准指导价格体系。
3.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首先将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突破口,增加业主的项目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其次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合机制,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第三鼓励农民“二次创业”,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第四组织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让农民外出有一技在身,实现高素质劳动力的转移。
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弱化农地保障功能
建立以农民家庭自筹为主,国家、集体、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公司保障为辅助的保障体系。其资金来源于国家、集体、个人、专业合作社等,也可以尝试由业主把一部分租金或转包费替转出方缴纳社保资金。另外,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协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工住房供给、子女进城上学等政策保障措施,消除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真正为农民解除放弃承包地的后顾之忧,实现农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参考文献〕
〔1〕夏庆利,易法海.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瓶颈、根源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04).
〔2〕张伟东,李临颖.从农业普查看貴得县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J〕.青海统计,2009,(04).
〔3〕简小鹰.中国现代农业的组织结构〔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