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成就性报道吸引力的理论探析
2012-04-29闫杰
闫 杰
[摘要]成就报道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和经常性的任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辉煌业绩为成就性报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审视近年来的成就性报道,受众叫好,有吸引力的少;空洞平淡的“官样”文章多。为增强成就性报道的吸引力,必须强化新闻的时效性,恪守真实性;转变新闻视角,贴近百姓生活;讲究宣传艺术,创新报道形式。
[关键词]成就报道;吸引力;理论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01 — 02
所谓成就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对某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业绩进行的报道。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昭示着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决策的正确,成就见证历史,推动社会进步,成就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成就报道是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新闻富矿,搞好成就性报道,对于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审视近年来的成就性报道还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不少成就报道炒冷饭,陈年旧账多,鲜活生动的新闻少;内容空洞,"官话"、"文件语言"多,要么数字扎堆,要么废话连篇”;表现形式老套,没有创意,千篇一律。在成就性报道中,尽管有的媒体浓墨重彩,使尽浑身解数,但仍不能吸引受众眼球,有的人甚至怀疑其真实性。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新闻信息的自身价值、传播过程的保鲜度等等,最终都要通过受传者的接受和理解来实现。如果我们的成就性报道缺乏吸引力,很少有人看,或没人看,其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无效传播。如何增强成就性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公信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尊重新闻规律,强化成就性报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成就性报道的一大弊病是时效性差,人所共知的旧闻多,带着露水珠的水灵灵的新闻少。写某个行业、每条战线的成就,往往时空跨度很大,时间概念模糊,大多是“近年来”,“改革开放以来”,从创业伊始,奋斗历程,辉煌业绩,长篇大论,絮絮叨叨,使人感到腻烦,扫两眼大标题就就不看了。
必须指出,成就性报道也是新闻,也要尊重新闻规律,讲究时效性。客观地说,成就性报道并不回避追溯历史,回顾性的叙述过去的事也是必要的。但是成就性报道绝不是枯燥地复述做过的工作,更应该着眼于新闻事实的现在式和进行式,充分展示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变化。有经验的记者总是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新闻由头和线索,作为历史和现实的连接点。诸如,在今天找到当初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人,让他们走进新闻现场,再现当年情景,通过比较讲述自身的感受,从历史角度看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打破了历史与现实,过去和今天的时空界限,不仅使成就报道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也大大加深了成就性报道的思想内涵,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
尊重新闻规律,最重要的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要政绩,企业要效益,专家学者要名气,都需要媒体为自己吹喇叭,造声势。有的新闻媒体在利益的趋势下,在成就性报道中故意夸大事实,添油加醋,人为的“拔高”,甚至虚构情节,编造故事,杜撰新闻。还有的记者为了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往往用官话套话对某些成就进行高度概括,用一些不恰当的形容词和溢美之词,缺乏准确性,让人们怀疑某项成就整体的真实性。诸如,有的记者为了突出地方成就,总喜欢炫富。下岗工人刚就业,月收入千八百元钱,“腰包就鼓了”;刚搬入经济保障房,就“上天堂” 了,住“花園别墅”了;建几栋扎眼的高楼,搞几个人造景观,铺点草坪,就 被鼓噪成“魅力城市”、“花园城市”;建一个小厂,还不知道效益怎样,就被吹为著名企业家;参加一次公益活动,象征性德捐点款,马上成了慈善家了;唱一两支歌,电视里刚露个脸,就被捧为 “歌星、影星”,“影视新秀”;刚写过几首小诗,发表几篇短文,就被捧为 “著名作家”。媒体不断地灌迷魂药,戴高帽,搞的一些人头昏脑胀,忘乎所以。很多人一夜蹿红,但出名快,身败名裂也快,成了昙花一现的人物。
2009年109日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新闻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成就性报道是对已经取得的业绩的报道,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是真是假群众看的最清楚,来不得半点虚假。媒体和记者 一定要把新闻事实敲准凿实,严谨、客观地报道各项成就,实事求是,不带偏见。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浮夸,不 “拔高”,不失真。 要用新闻事实说话,少用抽象的概括性语言,不用文学语言,少用形容词,务求准确无误。
在多媒体共存、信息多元化的的情况下,受众对成就性报道的诚信度和权威性要求更高了。当前,传播渠道多了,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往往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相混杂,理性表达与非理性宣泄相交织,成就性报道也是这样,同一新闻事实、同一新闻人物会产生很多说法,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令人真假难辨,媒体的权威性和诚信度正在遭受质疑。马克思于1843年1月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指出:“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无可挽救地陷入绝境。”[1]在成就性报道中,党报、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与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紧密,能第一时间掌握本地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信息 ,并作权威发布的天然优势。在第一时间,抓第一落点,快人一拍,先人一步为受众提供确切翔实的信息,率先发出权威声音。在信息传播的大格局中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主流媒体的作用,形成舆论强势,排除各种杂音和干扰,不断增强成就性报道的权威性。
二、转变新闻视角,贴近百姓生活
以往的成就性报道强调“宏观”视角和“大跨度” ,要 “总揽全局”,是鸟瞰式的,板着面孔,居高临下,从高处住下看问题,找成绩,判断是非优劣。一些记者的眼睛总是盯着领导机关和领导机干部,习惯为领导评功摆好,唱赞歌,甚至没有新闻由头和新闻事件,只是空洞、抽象的作赞歌式的宣传。有的领导干部面对摄像机镜头,说起成绩来滔滔不绝,头顶上灵光闪烁,脚底下彩云飞翔,不无自鸣的炫耀之态,受众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这是“吹牛”,瞎“忽悠”,搞 “形象工程”。一个地方就那么几个领导人,每天在荧屏上晃来晃去,受众的收视心理已达到饱和;而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却没有多少镜头,却与普通百姓有疏离感。这种成就性报道受众早就看腻了,看烦了,态度冷漠。他们认为这种成就报道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事,是领导干部的事,是领导的“政绩工程”,与老百姓没啥关系。
成就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创举,任何一项成就都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汗水和辛勤付出,人民群众是创造成就的主体,也是最权威的见证人。成就性报道要想出新出彩,吸引受众眼球,必须贴近老百姓生活,在时空上拉近与普通群众的距离,就是把看似遥远的报道主题“近化”,找出这些成就与老百姓的生活和切身利益的关联点。记者必须转变新闻视角,善于用平民视角去发现和挖掘新闻点,注意选取那些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生动故事,去表现去反映社会进步的大主题。近年来,特别是“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很多新闻媒体和记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在一些成就性报道中让群众当主角、上版面、进镜头,用老百姓的眼光和感受反映成就,让老百姓自己讲成就,通过具体物件、事例或经历的变化和对比来记录城乡基层的可喜变化,真实再现各族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从而,把那些高度概括的、总揽全局的宏观成就及干巴巴枯燥的统计数字,化解成普通百姓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感知、触摸和分享的具体事物,让受众从中了解自身生活的变化和进步。这样的成就报道原汁原味,不走样,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实践证明,成就报道越是生活化,受众越爱看。新闻媒体和记者只要转变新闻视角,把镜头话筒对准普通群众,把版面让给普通群众,让新闻报道聚焦平凡人物,取材于生活的、具有平凡意义的人和事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三、讲究宣传艺术,创新报道形式
成就报道必须讲究宣传艺术,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才能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是多用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少讲官话、套话。在成就性报道中,记者大多用“文件体语言”,官话、套话多,自己的话和群众的语言少,硬绑绑的,枯燥乏味,一点情趣也没有,受众根本没有耐性没有从头看到底。
成就报道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主要是讲普通群众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变化,所以要多用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老百姓讲的都是“大实话”, 发自肺腑,直来之去,不矫饰,不做作,听了可信。群众语言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生动浅白,用起来轻松,听起来顺耳,有看头、有嚼头。记者在成就性报道中要少用官话、套话,多挖掘、采用生动活泼 、新鲜耐读的群众语言,使自己的报道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闻得见汗水的味道。同时,尽量把深奧的道理讲的浅白一点,说的“透”一点、“软”一点、风趣一点,做到朴实、可亲,简明易懂,不断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二是力戒空洞抽象,把成就报道做“活”。 大”而“空”已成为成就性报道的“常规武器”,具有新闻价值的成就报道常被淹没在官话、套话和数字流水账之中,见物不见人。
成就报道不是干巴巴地罗列数据,也不是枯燥地算旧账,而是生动地反映发生现实生活中的成就和变化,必须在“活”字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注重通过活生生的人可触摸的事来感受成就、述说变迁;以人的故事、人的情感和情操来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在 “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有的媒体采用了人性化、故事化、生活化的写作手法报道成就,他们用?精彩故事折射人的风采,用细腻笔触展现人的精神,使自己的成就报道有人物,有故事,有细节,有信息含量,真实感人,鲜活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极大地激发了受众的阅读和收视欲望。事实证明,围绕人物和新闻事件写成就,特别是让人物充分动起来,这样成就报道就不再枯燥,相反,会鲜活灵动起来。
三是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在成就报道中,“消息”已经成了万能武器,干巴巴的文字叙述,版面(畫面)呆板、老套,不管是什么内容的成就报道都是一个面孔,一版是这样,其他版也是这样;去年是这样,今年是这样。就像每天都吃一道菜,受众都吃“倒胃”了。在成就性报道中运用“消息”是必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文体,记者要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和手法,诸如,通讯、故事、言论、综述、特写、画面、图表、图片、专栏、专版、特刊、特别节目、人物访谈、记者感悟、编者按、资料链接等形式把成就报道做活、做深、做透。
为了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具体事例展示成就的基础上,有的媒体还从普通百姓,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不同角度透析和评估某项成就的价值。用百姓的眼光和感受反映成就,具有真实感和贴近性;官员的评价往往代表政府说话,具有权威性 ;专家的视角在于解疑释惑,理性分析,赋予成就报道更深的理论内涵。有些重大成就报道,诸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科学发展观,“十一五”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建国六十周年”和“建党九十周年”等成就报道,还要报道外国的评论和反映,从全球的高度,世界格局中看中国的发展。从不同视角透析某项成就,不仅强化了成就性报道的诚信度和权威性,也延伸和扩大了信息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01):38.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