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传承者身份

2012-04-29陈智勇

新闻爱好者 2012年2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文化传承

陈智勇

【摘要】在当前略显混乱的传播环境下,在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认同被某些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播音主持工作者有意无意淡化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旗帜鲜明地对电视语言传播的主体——电视节目主持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认同。对文化传承工作而言,电视媒体强大的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将文化的精髓在最大的空间里发扬光大,使之深入人心,也会将因文化积累不足、文化修养不高而造成的疏忽及错误以几何级数迅速放大,造成无法弥补的恶劣后果。

【关键词】电视主持人 身份认同 文化传承 有声语言传播

大概是今天的电视节目介入观众生活的程度已经太深,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自己非常喜欢或者不怎么欣赏的节目主持人来,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音问题,如“文化造诣”与“文化造脂”、“赡养父母”与“瞻养父母”之误。也曾听到过从不出现第一人称代词的表达方式,如“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阿×,阿×今天好开心跟这么多朋友见面哦,阿×今天有个特别的问题要问大家,不知道朋友们愿不愿意回答阿×的这个问题呢……”这样的主持人仿佛认为语言样态越通俗、越幼稚就越能贴近受众,殊不知肤浅、做作的表达方式是很难吸引有学识和阅历的受众的。另外,在嘉宾访谈与体育评论节目中,我们也不止一次地听到诸如“您的家父”、“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等这样不知所云的词语误用及令人啼笑皆非的口误。可见对整个播音主持工作者队伍而言,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在当前略显混乱的传播环境下,在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认同被某些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播音主持工作者有意无意淡化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旗帜鲜明地对电视语言传播的主体——电视节目主持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认同。

作为以个人身份参与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除了要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要求自己以外,更要在文化的高度上对自己的工作属性及职责进行把握。无论面对的节目样态是主流文化、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提高节目品质、改善传播效果上做出有建设意义的贡献,才能扮演好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对不良的创作倾向做出应有的抵制。

为了使电视传播中精英文化的作用更好、更顺畅地得以发挥,作为有声语言传播一线工作者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精英意识,不断加强知识背景的广度与思维能力的深度,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与人文修养及品位;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更多不同行业的社会精英参与电视节目的创作甚至加入到广播电视从业者的队伍中来,使精英与广播电视事业进行真正有机的结合,从而创造特点突出、有品位、有影响力的广播电视精英文化,为受众提供品质出众、思想境界高尚的精神文化产品。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电视媒体的包容性也在不断地扩大,不同背景、不同风格的文化形态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方舞台,电视媒体也以自己强大的影响力为各种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文化与生活的相互渗透变得更加融洽。多元化的文化结构也成了电视媒体的特质之一,但是这“多元化”的特点也为广播电视从业者带来了相当多的困扰。在当下特殊的转型期里,不论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大环境还是媒体所面对的传媒文化小环境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泛文化”、“伪文化”等充斥、夹杂在本就尚欠完善的文化市场当中,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一片兴旺繁荣背后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就对文化传承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去伪存真的眼光是必不可少的,批判地继承传统还值得继续发扬。而对占据着主流、强势话语权的播音主持工作者而言,文化传承方面的要求就更为严格了。

对文化传承工作而言,电视媒体强大的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将文化的精髓在最大的空间里发扬光大,使之深入人心,也会将因文化积累不足、文化修养不高而造成的疏忽及错误以几何级数迅速放大,造成无法弥补的恶劣后果。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公众形象维护而言,这样的“双刃剑”效应就显得更加突出,播音主持实践中的众多实例早已证明:凡是表现突出、深受观众喜爱、赢得群众口碑的优秀播音主持工作者无不得益于自身良好的文化修养。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使曹景行、杨锦麟、王志这些自身专业条件并不突出的主持人在发挥自己文化优势的同时,弥补、掩盖某些不足,从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同时,一些在个人修养、文化积累方面稍有欠缺的主持人却往往被广播电视这一“放大镜”将其不经意间的“露怯”行为无限放大,对自身及媒体的公众形象,对有声语言传播的效果造成负面影响,这样,媒体的文化传承功能就更无从谈起了。

所以,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认同要求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工作者不可有丝毫的松懈意识。

首先,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无论具体任务是播报、采访、评论还是嘉宾访谈、文娱节目主持,都应该以文化传承者的角度人性化地介入,给人文精神以足够的空间。这并不是说时时都要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文化优越感,更不是说事事都用千篇一律的态度,只会用文化的大帽子“指点江山”。我们需要的不是故作深沉的“伪文化”,更不是大而化之的“泛文化”。恰恰相反,文化的传承应该在平等交流的状态下进行,人们需要的文化传承态度是循循善诱而不是咄咄逼人,是心有戚戚而不是忧心忡忡。我们更愿意看到建立在深厚文化积累之上的泰然自若、有理有节,而不是声嘶力竭、虚张声势。人文关怀与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为了问倒嘉宾而设置的问题、为了廉价的笑声安排的插科打诨,还是早点退出为文化传承准备的传媒舞台为好。

其次,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之中,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认同也会提醒、鼓励、鞭策播音主持工作者在点滴积累当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而改善利用有声语言进行传播的综合能力,提高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文化品位,进而使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传播效果更加深入人心。其实,这样的过程更值得我们多花些精力来研究,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而文化修养的提高更非立竿见影的短暂过程,它需要我们拿出孜孜以求的态度,戒骄戒躁,将文化传承的理念贯彻在琐碎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当前略显混乱的文化环境又不允许我们不加取舍地对文化盲目吸收并囫囵吞枣般地运用在播音主持工作中,如果没有相当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具备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的话,由于对传统文化的“误读”或对外来文化的“硬译”而导致的错误、纰漏恐怕就在所难免。

所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积累还是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把握,有声语言传播工作中的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认同就体现在对鲁迅先生70年前提出的“拿来主义”的把握上——睁开眼睛,通过自己的判断来拨开“泛文化”及“伪文化”的迷雾,将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精髓与电视强大的影响力结合起来,形成良性的互动,在将精彩的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也促进了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有声语言工作者不仅仅是拥有相当的文化水平、较高的文化素养、宽泛的文化视野的“文化人”,还需要对文化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不把文化修养当做卖弄的本钱,不故作深沉、不装腔作势、不玩让受众摸不着头脑的文字游戏。他掌握着进行有声语言传播的技巧,同时又有着“传者”的使命感,他的文化造诣是进行有声语言传播的基础,文化背景与他在镜头前、话筒前的表达相得益彰,深厚的积累在有声语言的传播中得以从容不迫地展开,并恰如其分地把自己深刻的见解寓于语言表达之中,从而将语言与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为受众提供更有效、更有品位的传播效果的同时,使文化传承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为全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文化传承功能得以更好地体现已成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对电视媒体发展的迫切要求,而文化品位的提高也帮助电视媒体赢得了更多的受众、获得了更好的社会效益,甚至还能起到净化从业者队伍、提升从业者水平的作用,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认同在有声语言传播中的体现,让我们就从以文化传承者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做起吧。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学院)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文化传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云想衣裳花想容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