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中统计数据的价值挖掘

2012-04-29苟凯东

新闻爱好者 2012年2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新闻传播统计数据

苟凯东

【摘要】新闻价值来源于新闻事实,而构成新闻事实的元素有很多,很多人都忽视了统计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尽管它不构成事实本身,但却是新闻事实构建价值链的重要来源。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伴随着网络的兴盛,数字本身也更加频繁而庞杂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从新闻传播效果角度看,对于统计数据传播价值的挖掘将有助于开拓新闻价值传播的更大空间,同时新闻从业者也应对统计数据持存疑的态度,尤其是在时下日渐受到重视的精确新闻报道中,媒体人重建对统计数据的兴趣和责任迫在眉睫。

【关键词】统计数据;新闻传播;新闻价值

引言

当下统计数据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一些重要数据本身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比如每月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每年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沪深股市指数等等。各家媒体已经看到了统计数据的价值,但是对于数据的解读还很片面,缺乏多元的视角和多样的方法,尤其缺少对数据的来龙去脉进行探究和质疑。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数据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而即便是真实数据,在不专业的记者的报道中,呈现出来的结果其实与假数据别无二致,以致歪曲了数据本身蕴涵的新闻事实,弱化甚至扭曲了传播效果。

数据:传播中的价值发现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大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相关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其目的是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繁荣,普通百姓对经济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关心宏观和微观数据的变化也成为群众每天生活的一项必要内容,这从目前的财经类报纸、杂志以及电视节目广受欢迎就能略见一斑。同时国家关于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部门开始定期公布有关经济数据,成为社会共享的公共资源。

当然对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统计数据具有不同的功用和价值。对于政府部门而言,统计已经成为一种工作的常规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公布的数据可以为有关部门正确决策,发现问题并提供帮助。比如北京海关研发了一套海关风险布控系统,就是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看哪些航班,来自哪些地区的游客在哪些时段有可能进行违法活动,把以往这些经验数据输入电脑,在系统中进行分析,提高布控执法的针对性,而事实也证明这套系统应用后,北京海关的缉私破案率明显提高。另外,现在有不少城市在重大的规划出台或新政颁布前,也开始通过征求意见的方式向市民进行意见统计,且不论调查的方法是否科学、数据是否客观,但起码统计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政府部门传统的工作方式。

统计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因为统计数据本身所蕴涵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巨大价值。对于媒体来说,数据的这种价值体现为传播价值,是媒体以权威、科学、专业、精准建构的受众关注度。如果说常规的新闻报道是“依托事实,动之以情”的话,那么以统计数据为核心的报道则是“解读数字,晓之以理”,侧重于数据内涵的理性科学分析。当下在国内的各种媒体形态中,人们经常能看到引用了各类统计数据的报道,但是大多数的报道中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引用和摘录,横向对比、纵深解读的很少,有的报道中甚至对数据进行断章取义、改头换面、以偏概全,以此制造轰动效应,这种简单化、模糊化的处理不但没有完全反映出数据的真实内涵,削弱了传播价值,而且有可能带来传播的“负效应”,同时也会引起争议。例如,2011年11月19日央视的《新闻30分》播出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涉嫌价格垄断》的新闻,新闻播出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作为事件的当事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进行了有力回击,并很快于11月11日在《人民邮电报》头版刊发措辞严厉的批驳文章《混淆视听 误导公众——驳央视对电信、联通涉嫌价格垄断的报道》。在这篇文章中,这两家企业除了对基本事实和相关概念进行了辩解和澄清之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针对报道中数据引用的不严谨、不客观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驳斥,比如针对我国上网速率和接入费用和发达国家对比的数据、SP接入市场的收入数据等都存在问题。尽管目前这场争论还没有结束,孰是孰非难下定论,但是从中却可以看出在新闻报道中对于相关数据使用的科学严谨是至关重要的。

误区:数据背后的“玄机”

不加选择的泛数据化。尽管现在受众对于数据的知晓愿望很高,但媒体也不能不加挑选地“照单全收”。在选用数据的时候,还是应当遵循价值最大化的原则,选用最有信息价值和关注度的数据消息。然而有的媒体存在“泛数据化”的情况,对于数据的采用不加选择。比如某主流媒体在2009年6月黄金时间的电视新闻中,播出了这样一条简讯:“1~5月份我国塑料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815.73亿元,目前我国塑料行业年度工业总产值已接近万亿元。”这条新闻报道的是某一个行业某一段时期的生产情况,当中没有“含金量”很高的硬信息。如果按照这样的选择标准,那这个行业半年或是年度的生产情况显然更有价值,媒体是不是也要报呢?再推而广之,既然塑料行业的生产情况都报道了,那么钢铁、化工、纺织、机械、汽车等行业的生产情况是不是也要在这个新闻节目中体现呢?显然新闻编辑在处理稿件时,没有明确的选用数据的标准,没有去挖掘真正有信息量和新闻价值的数据。

“雾里看花”的平均数。2007年,有媒体曾经报道过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07年人均年薪达到36万元”。而这家银行的员工认为报道失实,其实他们的收入根本没有这么多。那么是谁在说谎呢?在这里,就要说说平均数这个概念了。学过数理统计的人都知道,平均数一是要考虑统计范围,也就是你统计的是哪些群体的工资收入;二是平均数有不同的种类,常见的有3种:均值、中位数和众数,每一种的结论都是不一样的。一般常见的是均值,也就是用所有人的收入相加除以总人数。但问题是,就收入而言,往往高收入的人比例偏少,而中低收入的人比例很高,如果画一条收入分布曲线,这是典型的正偏态分布,也就是说平均工资一般来说总会偏高,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实际收入水平。正因为平均数有如此的“粉饰”效果,一些部门和机构就会“精心挑选”平均数,利用它来玩数字游戏,对真相进行掩饰。而作为记者来说,知道了平均数背后的玄机后,在自己作报道的过程中,如果要使用平均数,应该给出更多的信息,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的全面准确。

“有偏”样本和“草率”调查。在很多新闻报道中,为了让报道看起来更有可信度,一些记者也开始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来报道新闻,尤其是进行调查类的深度报道,这固然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是由于记者本身的专业背景,使得自身在数理统计和逻辑推理等方面存在知识盲点,因此导致采访过程中的统计调查的方法不专业,有瑕疵,这也最终影响了调查结果,得出了经不住推敲的结论。2010年9月下旬北京某报刊出了一篇《开学“人流季”少女比例骤增》的报道,先不说这篇报道的标题是不是有些“夸大事实”,里面的报道内容也很让人生疑,文中写道:“记者调查了解到,暑假结束后,到私立医院做人流的未成年少女骤增了50%以上,出现了开学‘人流季。”增长了50%,初看起来的确有些惊人,但是细细一想,这个50%的原始对比数据是多少呢?是上年同期的人流量,还是当年暑假前的人流量?文中并没有交代。如果上年是10例,当年增长了50%也才15例,那说成“人流季”就有些言过其实了。而且记者在文中也表明经过了调查了解,但是却没有给出调查了多少家医院,得到了多少患者的抽样数据,仅凭一个50%就得出了“人流季”的结论,显然不够严谨,不得不让人怀疑记者是否经过了认真的调查。可以说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借用了调查的名义,而无数据考证之实,而且很可能误导社会。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记者进行了调查,只是不知道如何来使用调查数据。统计学的方法,对于样本选取、抽样方式、数据整理、结果分析等都有着很严格的程序,尤其是作为新闻报道,应该讲求客观公正,更应该秉承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范,这样完成的报道才能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做到无懈可击。

对策:伦理、素养和专业主义

正确地使用统计数据,应从两个维度来分别着力:一个是技术层面的能力创新,另一个是媒介素养下的专业主义。

从技术维度来说,各家媒体需要尽快优化编辑记者的知识结构,锻炼他们的统计分析和逻辑判断能力,让从业者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在报道中,记者要善于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挖掘,要有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东方时空》在2010年夏季推出了《数据看经济》系列报道,这组系列报道通过民生视角来挖掘统计数据背后的国计民生。通过事后收视率统计机构的调查,在推出这组报道之后,《东方时空》收视曲线在这组报道播放时有明显的上扬,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不仅是经济类统计数据,对于一些时政类或是其他类型的报道,也能采用数字化的处理方式。比如在海地的地震报道中,有一条《“数字”诉说海地人道主义危机》,以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展现出海地人道主义面临的重重障碍和巨大危机。这种对数据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是一个成熟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正确地使用统计数据,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重树记者对于统计数据的敬畏心和道德感。不难发现,在统计数据被误用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是因为记者个人能力的客观原因导致的,但是也有不少是记者为了寻求轰动效应,制造所谓的“新闻点”而人为改编、炮制出来的。从这一点来说,记者的做法已经超越了技术探讨的层面,而涉及记者的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问题。新闻伦理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说真话”是记者新闻伦理的最核心的道德诉求。数据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曾有过数据造假带来的惨痛教训。因此记者在报道中面对统计数据时,应该像深度调查那样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大胆质疑、小心求证”。这里有必要再次提出新闻专业主义,作为西方的舶来品,新闻专业主义一直被认为是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者要遵循和追求的最高从业理念和行业准则。专业主义是一套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强调的是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工作的普适性特征。以新闻专业主义的高度来规范报道中统计数据的使用,是因为统计数据产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它和新闻的客观属性是一脉相承的,记者对待统计数据的态度和方法,也正是记者职业操守的一种体现。不仅统计数据有新闻价值,而且统计方法本身也是报道的创新手法,要善于把统计方法应用到常规的采访报道中。眼下基于统计学方法的精确新闻成为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样式,而记者在日常的新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将为精确报道带来更大的操作空间。

结语

从某个角度来说,每一个数据本身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是一些具体的、 实际的工作的反映和显现。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候数据本身也是“事件化”的,如果能像常规报道那样采用纵深对比、背景解读、细节化处理等手段,就能够有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可以预测,对于数据的有效引用和权威分析会成为今后媒体话语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因此对于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对于统计数据的敏感也应该成为新闻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善于挖掘数据背后的传播价值,有强烈的质疑精神,去探寻统计数据背后的“蛛丝马迹”,并且通过专业的表达,让数据更好地“说话”。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新闻传播统计数据
创新视角下统计数据的提取与使用
国际统计数据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