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媒体对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生成的影响

2012-04-29袁筱青黄海燕谢祖菁

新闻爱好者 2012年2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女大学生影响

袁筱青 黄海燕 谢祖菁

【摘要】女大学生一直是大众传媒所关注的对象,但是其对女大学生形象的描述却存在不真实的现象,这种不真实的过度再现直接导致女大学生对自我角色认知模糊,强化了传统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影响到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

【关键词】新闻媒体视域;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影响

目前很多学者对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特别是网络新闻媒体形象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媒体对女大学生形象的报道存在片面、扭曲、不真实现象。媒体通过新闻构思、选材、语言为女大学生创造了一种虚构的拟态环境,这一环境不恰当地放大了女大学生被动、柔弱、虚荣、享乐的一面,把个别女大学生的行为当成普遍现象,掩盖了女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造成女大学生群体“镜像”被严重扭曲,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社会刻板印象。媒体这种不尊重客观事实的对女大学生负面形象的报道,不仅有损女大学生的整体形象,更会严重阻碍女大学生主体意识走向成熟,影响两性和谐社会的建立。

在商业文化与拟态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女大学生成了媒体提高商业利润的有效载体

在主流文化中,女性一直是站在“看与被看”模式中的“被看”角色,在消费主义思想影响下,女大学生更是成了“被看”的焦点,她们的行为一旦与主流角色认识不符时,便能引起大众(“看”者)的强烈窥视欲望。目前随着女大学生数量的增多,拜金、性开放、抑郁、恐怖等现象更多地发生在女大学生身上,这与大众所期待的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情操高尚而又冰清玉洁是不一致的。

众所周知,负面新闻总是更能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媒体把注意力放在女大学生身上,使女大学生成了他们选择提高商业利润的对象。媒体是现实的再现,在商业文化渗透到各个领域的今天,记者在新闻的二次加工过程中,他们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更多地站在赢得受众、刺激受众消费欲望的角度去筛选新闻事实,组织新闻语言,关于女大学生的报道与再现,媒体同样是站在为受众(更多的是男性)制造快感,满足其阅读欲望以获取最大利润的角度选择新闻,所以其提供的事实必然存在故意隐瞒、信息的不全面等现象,传递给受众的是被扭曲了的新闻。而在网络媒体无处不在的今天,一篇相同的新闻可以不断地被多家媒体深入报道、复制,使同一内容的新闻不断再现。近日,《中国妇女报》一篇《研究显示:近半数女大学生有过“焦虑”情绪》的报道在15小时内就被新华网、人民网、千龙网、中青在线、中新网等多家主流网络媒体和地方网络媒体转载,在这篇报道中女性是弱者的刻板印象被又一次强化。媒体对女大学生负面形象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报道,过度并扭曲再现新闻事实,这种再现容易形成并加深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受众心中扭曲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使真实的女大学生反而在媒体上难以再现。一旦主体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维护机制就会对其接收的信息进行检验,挑选符合内容的信息,使得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很难影响主体,女大学生群体因此也被妖魔化。

在畸形审美观念影响下, “规训身体”成了媒体影响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主要方式

由于受“美女经济”的影响,媒体越来越着重描述、探讨女性外貌在消费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占主导地位的男性注视将其奇想的目标锁定在女性形象,而该形象因他们的需要而被塑造。在传统的展览者的角色中,女性同时被看和展览,而她们的外形被塑造得具有强烈视觉和色情效果,以致她们被说成是自己希望被看。”[1]基于这个角色,女性成了任男性观赏评鉴的物品、感性的尤物,他们把女性的“美”更多地或者说首要地界定在一种他们所规定的模式与标准中。这个标准基本上是表象的,比如如花似月的容貌、魔鬼般的身材,如果深刻到女性的精神层面,那么就是“温柔”“娴雅”“贤惠”,所以关于女大学生的正面报道, “高贵”“校花”“养眼”这样的词条占的比重很大。在网络媒体中,女性被“物”化了的外在价值更是被肆无忌惮地呈现出来,打开网页,扑面而来的是形色各异的美女图,卖手机的、卖车的、卖家电的广告都不会忘记把美女这个道具搬上,美容广告、丰胸广告无处不在,形色各异的选秀活动选出来的美女在网络中招摇过市,炫耀着她们的一夜暴富。在这种强悍的媒体宣传攻势下,追求外在美成为女性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女大学生走向成功提供了一种不健康的方式,使她们对社会的关注减少,而更加专注于自我身体的修饰。

而媒体的这种宣传对于女大学生,正如福柯所说:“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制,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就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之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针对每个人的监视,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加以实施的。”[2]媒体对女性完美身体的凝视与垂涎,使女大学生更多地观照自己的身体缺陷,她们开始从饮食、化妆、服装等方面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严格规训,使自己的身体更符合媒体所代表的男性视界审美。这无疑是对主体意识正在觉醒的女大学生的一种误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大学生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认识标准,把外在美当成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而忽视内在的、本质的、主体的优秀品质。

媒体不真实再现女大学生的结果:女大学生认同并践行传统女性气质

媒体的价值取向,常常内化为受众的一种社会期待,最终会制约受众对性别的认识,影响着受众的价值取向,进而波及受众的行为方式。一项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对于媒体反映出的女性形象的认识是:强调外貌和身材,依赖性强,懒惰,对家庭和情感的付出较多,而对工作的付出较少;对男性的认识则是:事业成功,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自信、刚强、勇敢。虽然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她们认为新闻媒体对女性的反映存在偏见,但承认自己还是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影响。

女性气质是女性内在涵养与修养的外在体现,这种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不是女性主动的表现和展示,而是人类在性别文化的基础上对性属的人为规定,这种人为规定经过历史沉淀和积累,基本上成为人们共同接受的集体无意识。传统社会中女性应该是柔弱、温顺、依赖,应是自卑自怜、相夫教子的,在现代社会,这种性别观念仍然深入人心,而在这种性别角色文化规范下对女性的报道,也存在片面性。

在栏目内容安排上,在媒体中的“纯净新闻”或是“硬式新闻”中,其主角大部分是男性,而把女性往往放在家庭版、购物版等栏目,描述内容局限在购物、家庭、美容、性等方面,有较强的身体化、情感化、感性化等倾向,使女性形象固定在传统女性角色上或传统的女性气质上,而在更重要的学术、经济、政治领域中却较少见到。2006 年“三八”前夕,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布“关于媒体和广告中性别倾向”的监测报告指出,中国乃至全球的新闻报道仍为男性主导。调查表明,在新闻人物中,女性只占19%,男性占81%;在发言人、专家和评论者的比例上,女性都仅占10%左右,而作为家庭角色出现的女性是男性的3倍多。[3]

另外,媒体即使是在谈论成功的现代女性的时候,也一定会涉及或是强调其家庭角色,似乎女性工作上的成功不能完整地说明她的生活,而必须依靠女性能成功地处理家庭问题才是真正成功的女人。而对成功女性进行报道时,总是突出其家庭和事业不能兼顾,要成为女强人,就必须放弃家庭,从选材、语言等方面表现出女性在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的矛盾中艰难选择。媒体对成功女性的报道直接影响着女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动机与婚姻家庭协调方式。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充当的角色应该是多元的,媒体过分强调女性的传统气质,强化了女大学生“贤妻良母”这一一元角色的认可,这种不断地复制和强化刻板印象中的女性生活,使女大学生对现代女性品格特征认识模糊,对现代女性角色采取了盲目抗拒的态度,这无疑阻碍了女大学生以后的就业与创业,阻碍了女大学生在公共领域走向成功。

媒体对女大学生的不客观不真实的报道,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性别歧视,是对性别平等基本国策的漠视。媒体具有“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社会文化属性,其对女大学生的影响虽不带有强制性,但它却在更深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主体意识走向成熟,使受众对女大学生的整体形象评价不高。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应加强自身修养,重构女大学生形象,为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健康发展提供舆论支持。

一是应健全新闻媒体法律法规,加强媒体性别报道自律机制。新闻传播活动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同社会公共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公共生活走向法制化,新闻传播活动在整体上无疑要受到法律的保障和约束。在商业文化泛滥的今天,媒体应通过制定专业准则和行为守则等方式建立行业管理机制和媒体性别报道自律机制:在制定新闻的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当体现社会性别意识和体现性别平等内容,鼓励在媒体制作与分析中运用公正的性别描绘和使用非性别歧视主义的语言;建立媒体的社会性别评估机制,对新闻媒体中对女性的性别偏见与歧视、否定女性独立人格、鼓吹性别成见的报道进行监督与处罚;对大众传媒泛商业化倾向进行规范,促进两性平等地参与媒体传播内容的制作和决策,为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性别平等的舆论环境。

二是媒体应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把握先进性别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对媒体活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他们在认同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往往缺少全面审慎深入分析的能力和条件,往往是单方面地顺从媒体的诱导。大众传媒的文化诱导,直接关系到女性形象、女大学生形象在大众中的角色重建。

大众传媒,特别是主流媒体,要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把握中国先进性别文化的前进方向,捍卫主流文化的领导权;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两性和谐社会建立中的作用,勇于承担传播先进性别文化的社会责任;要加大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先进性别文化,使受众逐步改变传统的“男强女弱”、“男尊女从”的观念,站在性别平等的角度报道女性对社会的贡献。

三是应加强媒体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媒体人员从业素质。首先,要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要树立正确的传播观。其次,要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性。再次,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成为传播心灵美的使者。更为重要的是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应进行必要的社会性别意识培训。目前媒体对女大学生形象建构新闻大部分并非刻意而为,常常出于对传统偏见的自然反应,媒体应以有意识对抗无意识。可以通过培训、会议、论坛等形式,改变媒体从业人员的性别观念,提高其表现性别平等关系的能力,使大众传媒工作人员自觉抵制和防止各种陈腐思想的侵蚀和泛滥,把握先进性别文化主旋律,促进媒体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四是发挥媒体正面教化功能,为女大学生树立现代女性形象风标。媒体要挖掘能够起到榜样作用的女大学生形象,比如年终开设“十大最感人的女大学生”专栏,而不是各种形式的“美女”选秀,为女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典范,从而使女大学生对自身价值取向定位、女性优秀品格特征、女性成才能力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引导“90后”女大学生树立现代女性主体意识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沈奕斐.被构建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李爱芹.女性媒介形象的偏差塑造现象研究[J].长沙: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施 宇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女大学生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女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研究及探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