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互动发展

2012-04-29黄刚

理论月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经济改革互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黄刚

摘要:坚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就是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互动、同步、协调进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深入总结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互动发展的历史进程并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2-0088-0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这一基本经验中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及其辩证关系的深刻内涵,反映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互动与同步。“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互动、同步、协调进行,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遵循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互动发展的历史进程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指的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其中的政治上层建筑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一个全局性、关键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就十分重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他们对于历史发展的研究,“首先是把重点放在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观念”,同时还指出:“经济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确立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理论,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这也是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理论依据。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发展过程。相应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也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八大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阶级斗争不再是党和国家的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这个时期,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他在1955年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重要论断后,1958年又进一步指出,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是毫无疑问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只要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毛泽东所阐述的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这个时期的经济和政治“总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但在随后一段时间里,党和政府在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方面出现了曲折,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在生产关系上盲目求纯。随后又把阶级斗争扩大到不适当的程度,“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影响全局的严重错误,国民经济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严重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提出了改革的战略,将改革看作是中国实现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某些部分和环节上的不相适应和不相协调,促使社会制度通过自我完善而持续存在和发展。所谓改革,不仅要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还要改革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改革开放初期,面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所造成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低迷状态,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时,邓小平也在思考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邓小平于1980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指出了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政治体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这个讲话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的标志,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次年。邓小平发表了《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的谈话,指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在这里,邓小平明确指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启的改革事业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同步进行的事业,而不是只有单一的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首次把政治体制改革正

式提上了日程,“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党中央认为,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全党日程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次会议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如在党中央不设主席而设总书记和书记处,部分地解决了权利过于集中的问题;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打破了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克服了官僚主义的作风。等等。

1989年的国内政治风波和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给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中国开始进入到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进行整体反思和调整阶段,也是在这时,党中央明确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确立基本原则。1992年,在我国正式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为我国开始新一轮的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1995年党的十五大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规定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2002年党的十六大要求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007年党的十七大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中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辩证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是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二者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的关系,二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是一个同步的过程,通过相互依赖、相互配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以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发展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在促进生产力水平得到解放和发展的同时,也对现有政治体制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促使上层建筑适应新的经济基础,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展开开辟道路。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但它必须由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为其展开的经济基础,而这一基础又必须由一定的经济体制改革而获得。这就意味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是由经济体制改革的程度所决定的。只有当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才能开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的人……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已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如果政治体制改革先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成员在改革中没有获得实际利益,这时的政治体制改革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如果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时地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会为现有政治体制的束缚而难以继续和深化,甚至会引起社会动荡。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支撑和保障。E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有维护、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的功能。邓小平曾讲:“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权利,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政治体制中的弊端,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集中、机构臃肿等既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会妨碍合理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互为动力。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一基础性关系内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一个互为动力的关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我国改革首先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需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利高度集中的做法,如政企不分、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等。赋予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使之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就需要对旧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并且,经济体制改革为政治体制改革创造物质基础,离开了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以贯彻。经济体制改革每进一步都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上层建筑领域里破除各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辟新的道路。

三、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互动协调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互动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建设实践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从实践方面来看,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互动发展这一基本经验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事业,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协调的事业,尤其是作为上层建筑主导因素的政治体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之后及时地、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讲的那样,“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结合中国实际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要成绩和经验之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认为,上层建筑的发展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我也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如果把28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仅仅归因于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这显然是不全面的,也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事实是。从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在内的全面改革。凡是对中国有比较深入了解的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国都取得了重要成果。2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事实也表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基本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的。”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的政治体制在某些环节和方面还是不能完全适应经济体制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推动我国全面改革发挥积极作用。

从理论方面来讲。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互动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真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理论,这一理论正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这对范畴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互动发展中进一步形成了依法治国、政治文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范畴,在这些范畴群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发展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等基本命题和理论观点。这些命题和观点的进一步结合,就形成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这个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经济改革互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经济改革方法论分析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石油石化企业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从“五大发展理念”看习近平的创新思维
印度经济改革探析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