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经济改革方法论分析

2016-12-26李雪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7期
关键词:方法论邓小平

李雪

摘要:邓小平经济改革方法论是一个系统完整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包含一系列重要的概念阐释、目标确定和方法探索,贯穿于这一理论体系的线索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经济改革方法论对于当前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经济改革;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7.067

邓小平经济改革方法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探索中具有奠基性作用,并始终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的重要理论依据。纵观邓小平领导经济改革的全过程以至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构成了贯穿这两个过程的主要线索。

1邓小平同志在经济改革中的概念构建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邓小平经济改革方法论也在不断丰富并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系统完备、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在向人们阐释其经济改革思想时,特别重视对经济改革中的重要概念做有区分的、本质上的阐释,如“共同富裕”和“两极分化”、“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中国特色”和“外国模式”等,其中,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上的辨析和历史上的定位,为其经济改革理论奠定坚实基础。

1.1社会主义本质论:关于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理论阐释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构成了其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一重要理论及其方法论。在1980年的一次谈话中,他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1984年,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92年,在视察南方城市时,他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完整的阐述,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断,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思想解放之后对当时中国经济现状的正确认识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既切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解和把握。这些论断对于中国当下的经济建设依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从经济哲学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国情,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阐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

1.1.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民主、公平和文明状态不可能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上。早在1962年,针对当时一些农民自发采用包产到户、责任田等生产形式应对农业生产困局而在党内引起的较大争论,他鲜明地提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反映了邓小平同志期盼使国家和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迫切心情,其矛头直触传统社会主义观过度重视阶级和意识形态斗争而轻视生产力因素这一“病根”。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特别指出:“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以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人民群众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承担实现国富民强时代重任的坚强决心和历史担当。

1.1.2“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不仅要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更重视不断解放社会生产力,使社会生产力以更高效的方式得到发展。邓小平同志的“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将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联系起来,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创新,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中国经济改革现状之间关系的系统科学的把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要实现既定的发展战略,又要加快实现这一发展战略,是这一论断的基本含义。

1.1.3“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的目的,是使全国人民达到共同富裕,整个社会民主、公平、公正。否则,那就是“走了邪路”,就偏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本意,就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因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也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在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此外,邓小平还特别指出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关于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在邓小平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邓小平经济改革方法论的重要基石之一。邓小平同志不仅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辩证诠释,还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它的发展程度、发展特点、发展阶段进行了富有时代性的理论解读,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他认为,中国当时的社会主义还算不上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只能称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他认为,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个阶段应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起点,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止。他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在这一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根据其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来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2邓小平同志在经济改革中的目标确定

邓小平同志在立足于经济改革鲜活实践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诸多思想困惑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和前景不断进行展望。一方面,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改革的协调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他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重视借鉴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成果,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怎样发展为参照,来思考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目标确定主要有三个方面。

2.1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经济改革中选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改革目标,既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可能性的否定,更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肯定。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要合理高效运行,应该有一系列配套的体制机制,其中,建立科学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尤其重要。由此,他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任务,提出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2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评判中国各方面改革尤其是经济改革的标准。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不能总沉溺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只要改革能够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正确的改革,就应该予以鼓励和推广。邓小平同志在确立这一标准时,放在首位的是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鲜明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在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中的基础地位,体现了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标准的重申。

2.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在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左”或右的思潮的滋扰,也由于人们对经济改革认识上或实践上的偏差,还由于一些居心不良的势力的插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他在1987年3月会见坦桑尼亚共和国总统姆维尼时指出:“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都要排除。”为此,他在发展经济同时还十分重视保持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稳定,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在鼓励人们向资本主义学习的同时,反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当时在我国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和行为,防止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

3邓小平同志在经济改革中的方法探索

邓小平同志始终以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来运筹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对经济改革进行的概念构建、目标确定以及方法探索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的过程。邓小平同志运用其高超的运思能力和清醒的战略判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

3.1遵循改革规律

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开放是全新的事业,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也是很大的试验,必须遵循改革规律。在具体操作中,他首先解决农村问题,因为经济改革的基础在农村,这样才能调动全国80%人口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城市方方面面的改革。在经济改革的基本原则上,他认为是“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更加开放”。当然,他也充分认识到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消极的东西,并把它们看成是规律性的存在,但他认为,只要有针对性的坚定的步骤,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这启示我们,在下一步经济改革中,我们要立足于发展实际和问题实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直面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

3.2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不仅在改革之初行之有效,在改革的整个进程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实践中,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先行试点,鼓励创造和探索,取得经验后再推开。这种渐进式的改革,避免了因对改革情况不明而采取不当举措而可能引起的社会动荡,对促进经济改革的成功有很大作用。邓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改革方法的提出虽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但却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观点方法。

3.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在改革初始,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在实践中丰富经验,敢于借鉴的同时要有自己的创造,但这种创造要基于“独立自主”之上。当然,他也非常重视利用外资和学习外国的经验做法,关注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全新的事业,以前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傅高义(Ezra F. Vogel).邓小平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01).

[3]张荣军.邓小平理论的空间思想之维[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10).

[4]张定鑫.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与中国“第二次革命”[J].湘潭大学学报,1999,(06).

[5]朱有志.基乎经济之本,超乎经济之上——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研究论要[J].湘潭工学院院报,2000,(12).

[6]王定毅.从邓小平南方谈话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特征[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04).

猜你喜欢

方法论邓小平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