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理解信
2012-04-29田德久贾宏霞
田德久 贾宏霞
【摘要】由于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所以学生个体之间必然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所谓的“优等生”和“学困生”之分。学困生的转化是当前教育实施均衡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一道难题,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呢?我认为“只有沟通,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信任;只有信任,才能达到学困生转化之目的”。
【关键词】沟通理解信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05-02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看一个老师的成功就看他的后20%的学生,如果他的后20%的学生没有掉队,那么这位老师也就成功了。由于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所以学生个体之间必然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所谓的“优等生”和“学困生”之分。如何转化学困生呢?
1.沟通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
由于种种原因,学困生往往有一种恐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普遍自卑,缺乏与同学、老师的沟通,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要消除这一点,老师就要经常与学困生沟通。沟通是以听、说、读、写为载体,通过演讲、谈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的过程。怎样与学困生沟通呢?
1.1宽容和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理想的师生沟通,先决条件是要双方能互相体贴、互相谅解和宽容。通情才能达理,即使学困生的想法或做法一时是错误的,老师也要给予宽容。只有宽容才能换取学困生对老师的信赖,只有宽容才能赢得学困生对老师的倾心,只有宽容才能知晓学困生的内心世界,下一步才好沟通。老师与学困生因年龄差异,思维方式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老师要多站在学困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推理和认知事物,顺势利导。作为老师要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宽容和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也是沟通的重要原则。
1.2爱心和关怀是沟通的基础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的爱心能驱使学生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老师的爱,对学困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困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上。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 一切表扬、批评、教育都必须基于爱,否则,就没有沟通可言。
1.3观察和了解是沟通的手段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你必须好好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老师要了解学困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心理特点,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学习态度、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等。在了解学困生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身到”还要做到“心到”,既要心临其境,又要做到事必躬亲,全面细致,全方位的了解学困生。了解了学困生,才能有的放矢,做到“投其所好”。学困生才会感到老师对他很关心、很了解他,使学困生越发感到老师对他的爱,也就越发爱与老师接近。
1.4鼓励和欣赏是沟通的保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说“任何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老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并表示欣赏之意。学困生的进步,往往源于老师的赞扬,若发现学困生有值得赞美的行为时,更要把握时机,不管用语言,肢体,眼神,动作,表情,评语,只要是真心诚意的,学困生必然感受深刻,然而这“赞扬”,必须符合事实情况,要发自老师的内心深处。老师若能真心诚意欣赏学困生的纯真,善良,可爱,必能找到很多值得赞美的行为。赞扬出自真诚,必见奇效!老师的赞美和鼓励犹如一沐春风,可以激起学困生奋进向上的动力。
2.理解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理解,从字面来看,就是理性的思考和解读;从心理上考虑,理解就是指从内心上明白、从道理上了解;从认知层面上讲,认识得越全面,了解得越透彻,理解得就越深刻,对人、对客观事物才能有更准确的把握。
2.1增强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就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他人所想,急他人之所急,解他人之所忧。因此在生活、学习中,老师要多站在学困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对学困生要少用、慎用横向比较的教育方法,应该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把学困生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纵向对比,对学困生的进步哪怕再小也要肯定,给学困生以进步的信心,只有这样才会理解学困生。
2.2如何换位思考
首先把自己当自己,就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在与别人相处中要正确认识自我,不夸大,不缩小,不隐藏,不虚伪。每个人的学识、能力、禀性、位置,在与人相处中都是客观的、现实的、相对稳定的,只有正确地看待自己,公正的认识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
其次把别人当别人,就是不要以为别人也是你,在与别人相处中要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不强求、不为难、不替代、不包办别人的事务。别人就是别人,与你的生长环境、生存条件、所受教育、接触世界、遭遇事件等绝不相同,由此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脾气、性格、思维方式、办事手段也不相同,这些不同集中表现为别人的自我和自尊,因此,不要以你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理解、要求别人。
第三把别人当自己,是指与别人相处中要诚恳待人,忠厚待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实实在在,没有虚情假意,占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在别人做了一些你不高兴、不理解、不希望的事后,不能只会埋怨、指责、怪罪、生气,还要设身处地想想发生问题的原因、情境等多种因素,假设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会怎么样。
最后把自己当别人,是指与别人相处中要体谅他人,在相互理解中善待别人。在别人与你做事不同步、不合拍、不一致时,不要以为自己都是正确的,这时就要想,如果你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处理事情,又会是如何?
理解,是海纳百川的气魄;理解,是苦口良药的热忱。理解别人,是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优秀的社会道德品质。理解精神,应该常驻人们的心灵,成为每个人的人格框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信任是学困生转化的核心
字典里解释的“信任”是:相信,敢于托付。卢曼曾给信任定义为:“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就是说有了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才可以变得简单。
3.1相信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努力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不能一味责备学困生,而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有的学生虽然文化课考试成绩差,但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品德高尚,老师要抓住其一技之长 或点滴进步,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另外还要有耐心,要反复抓,不能一劳永逸。学困生转变不可能一下子那么彻底,老师要耐心细致地反复教育,切不要轻易给他们下“屡教不改”的定论,更不要当众挖苦他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觉得自己还是有希望的,树立战胜自己的信心。
3.2敢于托付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学困生展示才能的机会
请学困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优先提供他们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如,平时有意安排他们做一些管理班级钥匙,擦黑板、整理讲桌、关闭门窗,收交作业本,负责班级值日等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对班集体多一份责任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期待以及班集体的温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
只有沟通,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信任。通过沟通、理解、信任达到转化学困生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