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作过程和学习领域导向的口译课程设计

2012-04-29刘建珠

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工学

刘建珠

【摘要】受工学结合教育理念启发,作者认为:口译教学应围绕口译的工作过程和学习领域展开,依次开展译前准备、现场表现和评估总结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训练。基于此,本文提出并探讨了口译课程设计的3P模式,即:口译训练分为职业训导、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等三个层次。

【关键词】工作过程学习领域3P模式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002-02

一、前言

在很多人眼里,口译是一个金领职业,能结交达官显赫、参观风景名胜、品尝美味佳肴以及赚取丰厚报酬。口译的这些待遇往往让许多学生在学习之初兴趣盎然,趋之若骛。但是,对大部分同学而言,这种学习积极性所维系的时间并不久,很快便由喜欢变成害怕甚至抗拒。对于口译,想说爱它并不容易。如何才能激发和保持口译学习的积极性呢?

另外,由于我国翻译专业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基于传统的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与职场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手段、评估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有待加强。不少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的毕业生既不熟悉职场翻译的工作环境,也不了解职场翻译的工作过程,无法胜任职场翻译的工作任务。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口译人才呢?

随着人们对以上两个问题认识的愈益深刻,翻译教学界开始思考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长期以来,国内口译教学一直存在技能与专题之争。目前,以技能训练为核心、辅以不同语篇题材开展项目模拟演练的口译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但是,具体开展哪些口译技能和项目模拟训练?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技能训练和项目模拟?技能训练和项目模拟该如何操作?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形成共识。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受工学结合教育理念和ARCS动机模型的启发,本文以口译的工作过程与学习领域为视角,提出了“职业训导-项目模拟-顶岗实习”口译课程设计模式。希望本文能在口译学习动机的激发、口译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口译专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工学结合教育理念对口译教学的启发

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一旦与生产相结合,而且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话,学生的注意力、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都能得到体现。可见,学习与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归纳教学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近几年来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工学结合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劳作的有机结合,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工学结合理念与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是吻合的。

工学结合理念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工作过程和学习领域。工作过程是指为了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相应的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教学中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旨在实现教学与工作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未来职业岗位有意义的行动情境(姜大源,2007:1)。在职业行动情景中相互关联的任务结合便构成了该职业的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等三个部分构成。每一个学习领域均以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为主要的参照。

口译作为一种职业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口译的技能性、知识性、实践性、职业性特征决定了口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但要进行口译职业素养的学习,还要开展大量的项目模拟与观摩演练,同时鼓励学员参加顶岗实习并独自承担口译实践。工学结合理念完全适用于口译人才的培养。因此,熟悉口译的工作过程并将典型口译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是每一位口译教师的职责。

三、口译的工作过程与学习领域

3.1 口译的工作过程

在国际口译研究史上,最早关注口译过程的当属瑞士职业译员赫贝尔(Jean Herbert)。早在1952年赫贝尔就发表了《口译手册》,把口译过程分成理解、转换和表达三个步骤。但他讨论的主要是语言转换和口译技能问题,并未触及在这些操作活动之下的译者心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语言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实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西方学者安德逊(Anderson)将译员在现场工作阶段的思维归纳为思维构建、思维转换和思维外化三个认知阶段(刘和平,2005:42)。法国释意派理论代表人物塞莱斯科维奇(Seleskovitch)和勒代雷(Lederer)也认为口译是一个译员理解与被理解的思维过程,并将口译程序概括为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表达三个阶段(张吉良,2011:2)。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起,实证研究受到重视,口译研究进入更具学科性和跨学科研究阶段。针对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这两种口译工作方式,吉尔提出了著名的精力分配模式(Efforts Model)。吉尔认为,口译是一个听力与分析、口译笔记与短期记忆、笔记解读与译语传达等多任务处理的过程,口译任务的顺利完成要求译员在听、记、译等环节科学分配和协调自己的精力(Gile:1995:161)。然而,以上种种口译过程模式都只着眼于译员在口译现场的思维表现,并没有充分反映口译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事实上,口译的工作过程分为译前准备、现场表现和评估总结等三个阶段。其中,现场表现阶段是口译的主要环节,是在译员协调任务支配下的由听辩、记忆和笔记再到表达的信息传递过程。因此,口译的工作过程又可细分为准备、听辩、记忆、笔记、表达、协调和评估等七个具体环节。

3.2 口译的学习领域

从工作方式上看,口译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无论交传还是同传,其目的均在于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能够实现清晰、无障碍的即时沟通。就两种口译模式的使用情况而言,交传多用于规模较小且只涉及两种工作语言的场合,如外交会晤、双边谈判、访问以上关于口译工作过程的描述为口译的学习领域圈定了范围,包括准备阶段的职业素养准备训练以及工作和评估阶段基于工作方式和工作场所的任务实践。职业素养训练的内容包括语言、知识、技能和心理。任务实践则既要有交传也要有同传;既要有会议口译,更要有社区口译。

在翻译活动中,译员在有限时间、有限客观条件下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储备及信息工具解决翻译难题并顺利高效完成翻译任务的素质能力统称为译员素养。根据厦大模式,口译是译员对来源语篇与跨文化交际成分进行分析之后,结合自己的语言以及语言外知识加以理解,应用一定的口译技巧并遵守一定的译员职业准则,用目的语对来源语的信息进行重组的过程。可见,译员的职业素养包括语言、知识和技能。

就两种口译模式的使用情况而言,交传多用于规模较小且只涉及两种工作语言的场合。而同传,由于其具有不占用会议时间的优势,已发展成为会议口译中最常用的模式,广泛应用于各种国际场合。几乎所有正式的国际多语言会议以及国际组织都采用了同传作为标准口译模式。

按其发生的场合,口译可分为会议口译和社区口译。会议口译主要服务于国际组织或其代表之间的交流,发言者面对全部听众进行单向的(除问答环节)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会议口译有固定的行业组织(如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统一的工条件和良好的报酬,吸引了大多数人的关注。我国部分高校甚至在研究生阶段专门开设了会议口译培训项目。

社区口译主要服务于国家内部的公营服务部门,属于对话性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也包括为听障人士提供的手语翻译( Pochhacker, 2004: 15) 。社区口译在我国发展迅速,对译员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其职业地位却迟迟得不到承认,一个常见的观点是,这种谈话型口译更简单,随便找个会英语、懂点专业的人来做就行了,不用像会议口译那样专门培训。但是,这种“更简单的口译”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口译课程设计的3P模式

口译课程在设置上应包括准备、工作以及评估等三类课程。基于此,作者将口译训练分为职业训导(Professional Training)、项目实训(Projects Simulation)和顶岗实习(Practical Work)等三个层次。我们将其命名为3P口译课程设计模式。职业训导是口译训练的基础环节,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包括语言、知识、技能和心理等,目的在于提高学员的语言能力、拓宽知识面、掌握口译技能、提高心理素质。因此,该阶段可以分别开设语言对比、百科知识、口译技能、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或内容的学习。项目实训既是对职业素养的巩固,通过一个个基于真实工作情景的项目模拟,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任务。口译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形式基本一致。从工作场所上看,要么是社区口译,要么是会议口译。因此,这一阶段可以分别开设商务口译、医疗口译、移民口译、法庭口译、会议口译等课程或形式的学习。基于国内的实际,应针对当地的具体需求加大社区口译的训练。顶岗实习是对职业训导和项目实训学习效果的检测和总结。另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课堂所学,体验和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为独立进入口译职场做好准备。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安排或者自主选择分别观摩和体验各种形式的社区口译和会议口译。通过顶岗实习,学员也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最终决定自己是否能够胜任口译的工作并将口译员作为自己就业的最终选择。

3P口译课程设计中的职业训导、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与口译过程中的译前准备、现场表现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相呼应。它们均以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为主要的参照系,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构成口译训练的一个完整体系。

五、结论

3P口译课程设计模式的提出是对工学结合教育理念和ARCS动机模型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国内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但是,就国内高校以及培训机构的口译训练实际情况而言,该模式在口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高校在制度保障、师资水平、硬件建设、配套教材等一系列条件方面无法满足该模式的教学需要。因此,各学校与培训机构应该尽早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障使学校教学组织有章可循,也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双重角色得到保障。与此同时,还要投入重金引进一支双师型的专业口译教学队伍以及口译工作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几个高水平的口译实训室和语料库,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一批长期的口译实习基地建设,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 Pochchacker, Franz.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 tudies[M ]. London: Routledge, 2004.

[3] 姜大源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4] 刘和平 口译理论与教学[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 张吉良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J]. 国外外语教学,2011(2).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工学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口译中的“陷阱”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工学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