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驱动,六步推进
2012-04-29钱勇
钱勇
一、有效研修活动需要任务驱动
学校研修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作为基层学校,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主阵地,教研组研修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所以,有效研修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体育教师需要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两条腿走路,更加需要有效的体育研修活动。
研修活动只有指向预定的研究目标,才是有效的。有效研修实质上是有效学习,是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个人在组织中共同分享和创造新知识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合作式学习。教师在研修组这个组织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将个体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形成组织的知识,并在群体和非个人的层次上,发展、储存及积累知识,改进教学、开展教学创新活动。因此有了有效参与,才有有效研修活动。有效参与需要任务驱动,人的学习往往需要一定的任务驱动,有任务作介质,教师才能跟着动起来,才会主动思考,才会促进与同伴合作。有效研修活动更需要明确的任务驱动,需要针对性强、指向性准的任务来驱动,促使相互交流深度开展,达到高效研修的终极目标。体育教师平时忙于业余训练、组织体育活动、举行小型体育竞赛、指导体育大课间等等,更加需要“任务驱动”来督促其积极参加研修活动,发展专业,为教学、训练、体育活动服务。
二、任务驱动需要专业引领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把“任务驱动”运用到研修活动中,是指在研修(学习)的过程中,参与者(教师)在专家(学者、研训员、骨干教师等)的帮助引领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参与者产生一种研修(学习)实践活动。研修活动的实质是理念和实践的结合,是对学校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提升,需要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学术支持。因而,任务驱动需要在专家专业引领下,把准方向、聚焦问题,有效解决问题。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体育课教授内容种类繁多,体育教师“一专、多能、全会”现象越来越少,体育研修活动更加需要专业引领。
根据基层实际需要,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专业引领的专家有五种类型,一是思想性的行政官员,如教育局长、名校长等;二是理论性的学院专家,如高等院校的教育专家、体育专家等;三是实践性的名优教师,如奋斗在一线的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名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四是服务性的优秀组长,如扎根一线、默默奉献、有着良好口碑的优秀教研组长;五是复合型的名研训员,如教育科研和培训机构的教科员、教研员、师训员等。
三、“三轮驱动,六步推进”任务驱动法的运用
一般基层学校研修活动的参与对象有引领者和参与者(参与者包括提供研究课例的上课老师,参与学习的听课老师),只有以上三类参与者聚焦问题、分解主题,把主题细化为若干个小主题,以“任务驱动”形式分配给各个(组)参与者,让参与者关注不同侧重点,深度观察,再相互深度融合,才能使研修活动取得高效。例如在体育研修活动中,让听课老师分别负责目标的达成度、讲解与示范、即时性评价、队列组织和调控、练习设计、时间、量、强度的把握、学法的运用等等观察任务。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三轮驱动,六步推进”任务驱动法在研修活动的运用,“三轮驱动”是指引领者的“专业引领任务驱动”、上课者的“自主发展任务驱动”和听课者的“参与共进任务驱动”;“六步推进”是指三类参与者从研修活动开始到结束,设计“六步任务”程序,依次推进,以任务来驱动参与者积极、深度参与研修活动,促进和提高体育研修活动的有效性。
1.“专业引领任务驱动”——引领者的“六步任务”
第一步,分析:需求调查。针对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是有效的前提。引领者要对教师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充分了解教师的需要。例如在体育教师需要提高哪方面能力的调查时,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运动技能示范和讲解、运用现代教育教学评价能力、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反思和教学科研等方面能力的调查。在开展体育研修形式需求方面调查时,可以对专题讲座、实践研讨、技能学练,观摩考察、专家互动、一线交流、网络研讨等形式进行调查。
第二步,提炼:活动主题。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大大小小问题很多,研修活动更多应该关注教学实践中的热点、焦点的疑难问题,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通过研修活动研究能解决或者得到改进的问题。课题问题化,问题主题化。把问题逐步细化成一个个主题,在研修活动中逐一予以解决。例如把教学目标制定和“细化”,单元教学设计各课时教学重难点确定、练习设计、运动技能在各类项目教学中如何落实?落实到什么程度?等等作为研修主题。
第三步,指导:策划设计。有了需求和问题,接下来就是指导策划活动程序,确定预期达到目标,设计分配任务,以求完成目标,解决问题,满足需求。引领者要指导组织者策划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应包括活动名称(简明扼要,突出主题)、策划人,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时间、地点、对象(活动议程),活动过程与内容安排(策划主体),阐述活动做什么?怎么做?活动条件与前期准备分工,预期效果与活动评价办法等。
第四步,引领:组织实施。一是在专业上引领,以求比较完满解决问题,二是在全局上予以调控,以免交流偏题,聚焦问题,讲究实效。三是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参与者发挥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参与研讨,讲真话。
第五步,研究:反思改进。引领者要帮助参与者整理和研究研修过程中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衍生出各种新的问题,反思解决问题方法后深层次的技术、新问题背后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改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六步,提炼:总结提升。把个体感触,形成共同视角,零散建议,形成系统整合。试图拓宽理论联系实践的渠道,帮助参与老师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提炼各个主题,使其内化为各个老师自己的研修成果。
2.“自主发展任务驱动”——上课者的“六步任务”
第一步,“演课”:思路演说。要求上课老师在备课之前进行“预想”,把上课的原始设想和思路与同行交流,把流程向同行演示,以求得到同行的帮助和指导,吸取同行的思路,力求完善课的框架,为备课服
务。
第二步,“备课”:教学设计。在“演课”基础上,进一步钻研文本,研究学生,结合学校场地设施,设计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设计。在备课过程中,要记录设计变化的痕迹、改变的理由。供课后交流之用。
第三步,“上课”:课堂实践。是对课的预设进行实践检验,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要树立“已学论教”观点,例如学生的运动技能基础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又如运动技术起点是什么?如何衔接?如何教授?教到什么程度?等等。要关注教学实践中看到什么?发现什么?感受到什么?怎样调整?调整之后效果如何?等等。要对以上的“为什么”进行归类,分析原因,以便课后与同行互动之用。
第四步,“思课”:课后反思。要思考教学设计预设问题与学生认识产生落差引起冲突,即现场动态生成的偶发事件。思考是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智慧处理现场偶发事件?一是觉得处理得当,更加有效促进课堂教学;二是无能为力而忽悠一下,不了了之;三是处理不当,适得其反。还需深度思考应该怎样做可能会做的更好,或者是没有办法,不知道怎样处理,需要别人的建议和意见。
第五步,“磨课”:多次跟进。在汲取他人先进点子和成功经验基础上,再次进行教学实践,或者多次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以追求一种理想状态。要记录每一次“磨课”的行动印迹,行动过程就是成长过程,就是一笔共享的财富。
第六步,“成课”:形成课例。通过多次“磨课”,形成精品课例成果,供他人借鉴和参考。课例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精品课例的样式有主题阐述、教学设计、磨课过程、课堂实录片断、教学反思和文献研究。
3.“参与共进任务”——听课者的“六步任务”
第一步,“议课”:参与研讨。是相对上课者“演课”而言,听课者参与交流时,畅谈自己对课的思路,供上课者借鉴。
第二步,“想课”:听前预想。结合第一步与上课者交流时,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整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假设上课的老师会怎样上课?角色换成是自己,又会是怎样上课?
第三步,“听课”:观察思考。要求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思、动手记。如听讲解是否清晰、口令是否准确、术语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合理、总结是否到位等;看示范是否优美、队伍调动是否简洁、学生练习是否充分、练习设计手否科学等。在听和看的同时,要积极思考,关注优缺点,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为什么?我该如何处理?
第四步,“评课”:评析交流。一是评析自己观察点的观点,二是聆听他人关注点的观点,三是整合多方思维,为己所用。
第五步,“研课”:网络研讨。受工学矛盾困扰,集中研讨交流受时间限制。要继续利用短信平台、QQ群和网络研修平台等多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方式进行深度“研课”,使原来意犹未尽的意见得到充分发表,集思广益,产生更多火花和智慧。
第六步,“学课”:共享共进。一是要学习他人的“金点子”,二是学以致用,积极实践,三是内化为自己的特色,进一步促进自己专业。真正意义上达到共同分享、共同进步的研修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