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对比研究
2012-04-29程淑芳
一、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牛津学派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运用,即以言行事。批评言语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中西方国家由于文化模式,思维定势的不同,人们在实施批评言语行为时使用的语用策略也存在差异。了解英汉批评言语行为语用策略的异同,能帮助第二外语学习者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从而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批评行为的能力[1]。
二、批评言语行为的类型策略对比
(一)上级对下级的言语批评模式
场景:面对一个经常迟到的员工,经理开始进行训话。
原理和哲理策略选择:There is not free lunch in the world.
教导式策略选择:小小年纪,应该多要求自己,不好好上班,经常迟到,以后形成懒散的态度,这不仅仅影响你现在,还会影响你以后在其他事情上的行为,以后去其他公司干,也不会长久的。
警告批评言语行为策略:真是太没有纪律了,想迟到就迟到,你以为这是你家啊,不想干就回家,公司不需要你这样的人。
(二)思维差异导致的前语策略表达
使用前语策略是中国人特有的批评方式。批评者使用前语暗示批评语的发出,使被批评者在心理上对批评发出有个准备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批评语的语势,使被批评者能更容易接受批评。
场景:一个经常犯错误的员工,公司责令进行批评并辞退,人事主任开始教育。
其实,我早就应该找你谈话了,但是想了想,找你说怕影响你心情,但是现在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你也知道,这段时间你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公司领导意见都很大,所以我也不得不对此进行批评,明天你不用来上班了。
(三)非公开性言语批评行为
面子论是 Brow n & Levinson借用Gof f-面子概念提出来解释礼貌这一现象的。面子论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希望到对方的肯定和赞许。一类是消极面子(negative),指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和妨碍使自己感到丢面子。礼貌是用以满足交际双方积和消极面子或消除威胁与消极面子的行为手段[2]。由于批评言语行为具有损害面子权威性的特点,因此交际活动过程中,批评言语行为往往寻找一定的补救措施和委婉措施,因此含蓄和非公开式言语行为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说话者可以直接避开听话者的错误行为,通过暗示和开玩笑,提出模糊性言语批评行为。
暗示方式:场景——孩子不爱卫生,没有洗手就吃饭。公开性言语批评行为策略:你是一个不爱卫生的孩子,任何人都讨厌这孩子。非公开性言语批评行为策略英文方式: Excuse me, do you forget something?
表扬方式:场景——妈妈带领孩子在邻居家玩耍,看到邻居孩子房间很干净,借此教育自己的孩子。
Look,my baby. See how neat Tom keeps his room?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采用表扬式言语批评方式,借用Tom的房间干净,来让自己家的孩子在我反思自己房子不干净。表扬式言语批评行为直接回避了听话人的缺点错误。
反语讽刺方式:场景——顾客在吃饭的时候发现汤里面不干净,有一只苍蝇。直接批评显示自己也很没有绅士风度。
Customers(pointing to the soup flies): waiter,does your hotel vegetables soup also put meat?
在这个例子中,顾客指着苍蝇,告诉服务员,你们饭菜太好了,清汤里面还有肉,实际上说话者是通过非公开式言语批评行为,反面说明饭店的卫生实在是有问题,让人担心,同时展现了说话者礼貌和绅士行为,又避免与服务人员之间的矛盾。
先抑后扬的方式:场景——经理看着自己办公室区域很脏的卫生状况,找来卫生人员责问。
中文:你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卫生那么差,明天不要来上班了。
英文:You always serious and responsible,today are you ill?
三、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差异
批评言语行为策略是存在差异的,这种行为与社会环境有关,吴淑琼通过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对比了英汉批评言语行为中修饰语的使用差异,并就两大社会因素即社会权势和社会距离对英汉批评语中修饰语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社会权势和社会距离对汉语批评言语行为中修饰语的使用有很大的影响,而对英语批评言语行为修饰语的使用影响不大。
据调查发现,在英语批评语中,使用原则或哲理策略进行批评的频率最高,为21%,其次是宣泄策略和要求策略,分别占到调查总数的18%和16%。使用最少的是先扬后抑策略,并且教导和劝告时批评语言较少,占到7%和4%;在汉语言语行为批评语调查中,使用教导策略的频率最高,占到调查总数的21%。其次是要求策略和宣泄策略,分别占到调查总数的16%和17%。其中暗示策略使用也比较高,占到11%。
上述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差异是符合现实情况的,这是由于社会构成差异和社会构成造成的。对于汉语批评式策略中,教导策略的高频率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有关系,我国自孔子时代,就重视教育。而教导行为经常出现在上级对下级,或者是长辈对晚辈的批评中,中国传统以典型的家长制度和父系制度为基础,这决定了语言环境讲究“等级辈分”。陈建祥曾指出,在社会交往的互动过程中,地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它影响着交际者对话语的选择。交际者之间的地位对比关系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四种:发话者地位高于受话者、低于受话者、等同于受话者或与受话者关系不明,批评作为一种言语行为也不例外。因此,形成了社会言语行为策略的选择的规则:命题内容规则——准备条件规则——真诚条件规则和基本条件规则。
而国外原理和哲理策略和宣泄言语行为较多,因为美国社会结构主要是宣扬个性主义,价值取向主要为本位主义,人人平等,在批评语言选择中,容易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自己的直接目的。汉语的暗示策略较多,这也说明了面子文化在中国的流行。了解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策略选择差异,对跨文化英语教学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琳,王菊娥.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的比较[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6):65-68.
[2]吴淑琼,樊葳葳.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4,(2):22-25.
[3]吴格奇.英汉“批评”言语行为与礼貌策略对比分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49-52.
[4]吴淑琼.英汉批评言语行为修饰语之对比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2005,(1):111-114.
(作者简介:程淑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