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12-04-29李占辉张瑜珊
李占辉 张瑜珊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翻译院系和翻译研究机构在一些高校相继建立。2006年春,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科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不仅是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经济科学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然而这些然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庞大的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人才的供给与翻译人才的旺盛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的鸿沟,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合格人才缺口高达90%。就河北省而言,外语翻译人才一直青黄不接,口语普遍弱于书面,小语种普遍弱于大语种。这在我省招商活动日益频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背景下,严重制约了我省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
目前河北省只有河北师范大学设有翻译专业,其他高校翻译依然是隶属于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在这些院校,翻译课程只在高年级才开设,无论从课程数量和种类来说都远不能满足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英语专业注重学习者对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对翻译能力并无特殊要求。[1]目前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河北省高校翻译课程的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一般来讲,多数学校的翻译课是从大学三年级开始的,时间过于集中,而且计划课时数偏少。[2]就河北省高校而言,课型主要为英译汉和汉译英,并且重笔译,轻口译,有些学校还会开设视译、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课程。总的来讲,课程还是倾向于文学翻译,实用性较差。口译课虽是实用性课程,但教材内容与社会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另外,教学过程也较随意。
(二)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笔者对河北省10所主要高校外语专业的翻译人才培养进行了调查,在收回的9张问卷中发现仅
4所院校在进行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时考虑到本地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翻译人才,另外5所并不清楚本地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翻译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大部分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市场定位不明确,所以教师不知学生未来的职业,大都只注重向学生灌输一般翻译技能。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翻译素质可想而知,毕业后将很难胜任实际工作。
(三)教学中缺少对中西方文化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
当今的翻译学界已把翻译的概念界定从语言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即从字面形式的转述上升到文化内涵的阐释。[3]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熟悉中英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这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当前河北省高校翻译教学大多只关注知识和语言技巧的把握,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去熟悉英语的文化背景。
二、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的对策
鉴于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翻译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翻译人才,为河北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做出贡献。
(一)翻译课程设置的对策
目前高校的翻译课多偏重文学方向,即使有一些实用方面的材料,与社会实际需要也相距甚远。为了适应目前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课程设置需要进行如下改进。
首先,从文学文本翻译教学转为应用文本翻译教学。本文中的应用文本就是指除文学文本以外的商务、财经、法律、科技等文本。教学上应以常用应用文体为基础,譬如演讲、信函、新闻报道、商务文件、科技文体等,都应该纳入翻译练习的范畴。其次,术业有专攻,应有不同的教师为学生开设不同的专题笔译课程。开课的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经验,选择当今经济生活中某一方面常用的题材。
(二)明确目标,确定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层次
河北省高校基本分为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和职业教育三类。这些院校在外语人才的培养上没有明确的层次,除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其他学校的翻译学科依然没有摆脱英语、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束缚,依然没有形成独立的翻译学科,更是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翻译教学体系也不够完善,缺乏完整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一条龙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三)改革翻译教学模式
首先,重视文化导入,对比中西文化。真正成功的翻译,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重要。[4]在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教师应尽可能见缝插针地介绍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并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针对某些文化信息丰富的文章,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自编自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差异。此外,教师还应推荐学生涉猎一些课外书籍和影视材料,或上传一些由于英汉文化差异而产生貌合神离的译文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学生翻译时产生社会语用失误。其次,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21世纪,网络资源成了翻译工作不可或缺的好帮手。一些不清楚或难以把握,需要查找其内涵或背景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快速查到。而对一些字典还来不及收入的新词等,网络更是有效便捷。由于时新,这些词尚未进入词典,但在网上均可查到。因此,教师应重点教会学生在翻译中利用包括在线词典、搜索引擎、在线机器翻译、翻译博客和翻译论坛等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勤查多问,学译相长。
翻译人才必须兼顾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获得以市场为导向的各类应用型翻译能力。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接受文化和语言训练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一句话,就是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为河北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注:该文系河北省社科联项目课题“河北省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研究”(201103132)
【参考文献】
[1]庄智象.中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龚爱华.论我国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6):119-121.
[3]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06:32-37.
[4]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l993.
(作者简介:李占辉,河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张瑜珊,河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