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更有趣富有挑战适合学生
2012-04-29李杰然
李杰然
【摘要】作者最近参加一次全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一节题为《思考陆地上的水》的研讨课蕴含许多课程改革新理念,触发了对当前科学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本文结合课例,围绕创设多种形式的活动,暴露儿童初始概念;如何用包容心态让学生的初始概念得到充分表现;如何使观点与信息之间协调促进学生概念的发展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科学课有趣有挑战适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91-02
最近在一次全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江苏省的一位金老师上了一节题为《思考陆地上的水》的研讨课,这是单元的起始课,老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教学,因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课型都比较新,引起比较好的反响,且看这位老师是如何上课的。
教学实录
一、暴露学生关于陆地上的水的原有认识。
师:我们先来一个头脑风暴,关于陆地上的水你知道什么?想去发现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科学笔记本》,写上页码、日期,像科学家那样做好记录。(一分钟)
师:写完小组交流,分享同学的看法,不评价同学的看法,尊重其他同学的想法,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然后组长把小组的想法写在纸条上,一张写一句。
幻灯提示:交流时说出你的想法;在纸条上写下你所知道的; 每张纸条写一句,同样的只写一遍 ;字迹要大。
幻灯提示:将写好的纸条固定在黑板的大纸上;将重复的想法重叠在一起。
各组学生交流,然后组长上台贴纸条。
二、交流关于陆地和水已经知道的知识。
师:请同学们说说关于陆地和水,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水是生命之源。
生:有淡水和咸水。
生:人和植物都离不开水。
生:水有多种形态。
生:知道陆地会发生地震。
生:人离不开陆地和水。
生:陆地上有动物。
生:水是液体。
生:水的特性不一样。
生:陆地凹凸不平。
生:水是透明的。
生:水珍贵,生命之源。
生:水有限要节约用水。
生: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水组成。
生:陆地是由许多板块组成的。
三、交流关于陆地和水想探究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把关于陆地和水,你们想知道了什么?写在《科学笔记本》上,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小组交流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字体放大,贴在大纸上,相同的贴重叠,不同的只写一遍。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关于陆地和水,你们想知道了什么?
生:我想知道水是怎么形成的?
生:我想知道陆地上为什么发生地震?
生:我想知道陆地和水域哪个大?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陆地上有淡水也有咸水?
……
师:这些作为全班的想法,记录在大纸上,这一单元我们将陆续来探究这些问题。
四、指导学生对想探究的问题进行归类。
师:请小组讨论,对想探究的问题进行归类,做上标记;组与组可以互相交流,看别组是怎样分类的。(两分钟)
师:哪一组来说一说你们对这些问题是怎样分类的。
生:我们把问题分为有关陆地的问题和有关水的问题两类。
生:我们多分出一类是有关陆地和水的问题。
师:如果按这三类来分,具体怎么分?
生:有关陆地的问题:陆地上有些地方的水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陆地会发生地震?
生:有关水的问题:为什么陆地上有淡水也有咸水?
生:有关陆地和水的问题:水对陆地有什么影响?
五、观察关于陆地和水的照片,讨论相关问题。
教师分给每组4幅照片,每张照片后面有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仔细观察,先不做交流;而再交换照片,至每人四张都看到,然后任选两张,在科学记录本上记下看到了什么。
(图1大峡谷,问题:你认为大峡谷是怎样形成的?和水流有关吗?图2裸露树根的树,问题:树为什么会哪样长?树根裸露和什么有关系?图3瀑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一个瀑布?描述一下水的速度。图4水的循环,问题:什么地方看到不同形态的水?说说水的循环。)
师:下面我们全班来交流一下看完这四张照片后,你们是怎样理解后面的问题的?
师:大峡谷是怎么形成的?
生:是自然形成的。
生:陨石落下形成的。
生:雨水冲刷形成的。
生:天然形成的。
生:旁边的岩石越积越多形成的。
生:地壳变化形成的。
生:看到凹凸不平,是地壳运动形成的。
生:因缺水裂开形成的。
师:为什么能看到这些树根?
生:当下雨时,大树附近的土壤流失形成的。
生:下雨时雨水冲刷形成的。
生:下雨时泥石流滚下形成的。
生:这种树原来就喜欢露树根。
师:为什么会出现一个瀑布?描述一下水的速度。
生:水很快冲下来,水流快。
生:某种原因水道改变了,水飞快直线流下。
生:水很多,聚集在一起直冲下、非常快。
生:天然形成的小河,像飞下来一样。
师:什么地方看到不同形态的水?说说水的循环。
生:下雨时看见雨水。
生:下雪时看见水变成的雪。
生:江河湖海中的水
生:地下水。
生:陆地上的水相互作用。
师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这节课触发了几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如何创设多种形式的活动,暴露儿童初始概念。
一个典型的学习周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如集中、探索、思考、应用,所有儿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并且次序大致相同,要让学生在每个阶段有序发展,科学课课型的多样才能与之相适应,一个活动主题单元的教学,不应仅仅是观察课和实验课,也可以有头脑风暴课,头脑风暴课的目的在于暴露儿童初始概念,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引发认知冲突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这节头脑风暴课,是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内容的学习,目的是探索陆地与水之间的关系。教师运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效做法促进了学生原始概念的充分暴露,如个人书面记录,班级口头交流,贴在大白纸展示等活动形式。为此教师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给每个学生分发了笔记本,利用笔记本进行的书面记录让学生感受科学课做记录和写日记的重要性;准备标有“关于陆地上的水我们已经知道什么”的大纸作为班级记录单;四张编号1、2、3、4的照片等。
教学中教师从直接质疑入手,通过提问和组织充分的讨论,交流了关于陆地和水的相关的问题,同学还把想探究的问题写在《科学笔记本》上,然后交流,再通过看图片和思考进一步引发认知冲突,几个环节的活动中,学生的初始概念得到比较充分的暴露,可以看出学生对陆地和水的认识并非一无所知,只是比较单一和零碎,对陆地和水的相互关系的知识了解得比较少,还可以看出四年级学生对照片的解释过程中,不大会引用证据来支撑他们的观点。
2.如何用包容心态让学生的初始概念得到充分表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他在拥有自己准确的事实信息之前就开始形成关于世界的的观点,教学要创造环境使学生原有观点的证据产生新的矛盾,经过一定的思想斗争,甚至忍耐这个过程产生的痛苦,其观点才能得以改变,而同伴间多个回合的交流对话是促进观点改变很好的方式。
这位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间学会分享、独立思考和注意倾听别人看法呢?他先让学生无成见地接受各种观点,为学生创造安全环境、促使其能精心思考。教师还引导学生努力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联系起来,停下来认真思考,不急于研究,采用对他人的观点不批评或评价的做法,倡导尊重他人的态度。师生都用包容心态让所有学生的初始概念得到充分表现,在紧张的集中思维状态下,即使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同伴间交流对话中改变和丰富认识。可见教师对儿童心理了解之深,教法之细腻。
3.如何使观点与信息之间协调促进学生概念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具有多项彼此独立的智能,智能组合是千差万别的,如同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上没有两个智能结构完全相同的人。但智能具有灵活性、可塑性的特点,各种智能既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让各种智能因素都成为学习的一部分,不仅不会互相干扰,而且会相互促进。这节课让学生建立科学的笔记本,通过画、记录、介绍、形容、解释,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在多种智能的交替作用下,学生在观点与多种信息之间的协调中思考问题,促进对“陆地上的水”的认知的发展。
这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年龄段相符合,图片材料和概念符合,推动思维发展的方法是层次分明的、阶梯式的, 教学环节围绕两个层面展开:已经知道什么和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思维发展经历从初始认识到初步整理到比较分类,全班记录归类,借助班级记录看学生概念的发展过程,最后的描述图片表面现象和解释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经历的思维加工过程非常清晰:初始概念→归类→描述解释→把相互孤立的认识变成相互关系的认识。
当然头脑风暴课不能替代实验探究课,还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强调用证据说话。要注意防止偏差,不要用确定的、权威的、静态的认知观看问题,不要只关注一个个结论性的科学知识,也不要以头脑风暴或小组汇报为准,将简单归纳等同于科学证据或推理。注意进一步通过活动研究获得科学证据,得出科学概念。按这位老师参与的实验项目的教学安排,头脑风暴课后是系列的制作水土循环模型课、模拟降雨课、探究溪流课、以及检测土壤中的物质、水流到哪里去?地下水及径流、土壤到哪里去?侵蚀和沉积等课。其中第二课制作水循环模型主要教学环节有:讨论以前做过什么模型?模型大小和实物有什么关系?你知道科学家使用什么模型?学生制作水循环模型;做观察和记录;全班讨论:做完本课的观察以后,你对雨有哪些了解?按要求进行清理工作;阅读课本;想一种收集水的方式,记录在记录本上。
再看看当前有些科学课教师教学中太注意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完整性,一节课面面俱到,通过类似“烹饪大全”的实验活动,看似经历了一个环节完整的探究过程,却往往较少顾及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个性的养成。造成一部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受到压抑,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却呈现跳跃性发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极为不利的。我们需把对科学认识论的知识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理解尊重儿童的认识能力和认知能力,把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研究成果运用于科学教学中,推进学科教学改革,使科学课更有趣富有挑战适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