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2012-04-29董情
董情
【摘要】积极营造学生“探究”的环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置“探究”的学习内容;创设动手操作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探究性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体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90-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探究性学习愈来愈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和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的,它着力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一、积极营造学生“探究”的环境。
教学时要积极营造学生“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学生在表现中肯定会出现不同的观点、见解,正确的要加以肯定和赞赏,并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道理,说不清的要以此为切入点,发动全班学生讨论,如果搞不清,教师可以参加讨论,进行点拨,让学生彻底掌握,直到讨论清楚为止。因此,我在教学中常用“游戏”的教学方法,力求学生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究性。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天,咱们的课题导游是一只漂亮的小刺猬,小朋友你们打开课本第2页瞧一瞧,小刺猬给大家带来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生:有几枝铅笔。
师:出示课题,有几枝铅笔。
师:出示课件,学生观察图,说一说笑笑在干什么?
生:不知道。
师: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生:(兴奋地说)想!
师:小朋友们也拿出自己铅笔盒里的铅笔,学着笑笑的样子,试一试。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置“探究”的学习内容。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教学的范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首先在一节课中,学生要学会哪些知识,学习过程怎样安排,形成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都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真探索,进行整体安排,努力给学生创造“探究”的学习内容。
其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前后结合很密切,知识的迁移性很强,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即以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自然形成知识的迁移渠道。指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起来,相互分析,融会贯通,最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再次,在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一心一意地接近学生,教师只有想学生所想,才能做到关心、理解学生,才能实现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与学生一起观察,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互相倾听,共同总结等等,要付出情和爱,用真诚去感动学生,学生才能以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使思维达到理想的境界,这样才能使师生共同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第二课时《分草莓》(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这一课时,我是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交流。在本节课中充分显示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展示了探究学习在课堂中的体现。
三、创设动手操作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
1.在操作“探究”中学习新知。
学生对动手感兴趣,因为看得见,而且可以动手参与。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谁比谁多(少)的问题》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圆片,小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摆圆片或小棒等活动,看看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学生通过积极动手、动脑很快地学会了,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学生好奇心、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操作中“探究”拓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年龄小,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步入小学,抽象思维差,形象思维强,如果把一些知识生硬地传授给他们,那将是事倍功半,若能利用实际操作方法或直观图片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有趣的图形”的学习中,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我设计了“拼出美丽的图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教材附页的图形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直观看到,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不相同)图形拼起来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使学生在探究操作中发展形象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做到“真诚、接受、理解”,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尊重,情感上得到理解,行为上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尽情释放自己的潜能,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应特别重视语言上的“亲和力”,使学生在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探究新知识。例如:在学习“8的乘法口诀”时,便可以联系“6、7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8的乘法口诀?前后各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等等。从而发现口诀的规律。这样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即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同时学生的身心能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整过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五、在 “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较短,在教学中,适时穿插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数学,自觉地投入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例如:教学“长度单位进率” 时我用祖父、亲、儿子、孙子四代同堂来比喻千米、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关系,所以1米=100厘米。这样,学生在欢笑声中记住了长度单位的进率,又强化了学生推理上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发现、不断创造,在和谐、宽松、融洽的氛围中,易于激发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促使学生思维训练。所以,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就应该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