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活动低效性的分析和建议
2012-04-29余茹
余茹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对他人英语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反思,分析了造成小组合作活动低效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组合作NSEFC交流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44-02
一、引言
“合作”一词一直是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热门词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之一。《标准》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所以在教学上,小组合作活动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小组活动效果并不理想,有效性低下,常常流于“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为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几堂公开课的观察,归纳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分析其造成小组活动低效的成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二、小组活动低效的原因
1. 时间不充裕
1)教师忽略了学生理解和独立思考的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替代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只有当学生认真思考后,小组活动才能生成有效的合作和交流,两者相辅相成。我曾在NSEFC Book 1 Unit 1 ReadingAnne?蒺s Diary的导入环节的教学中,为吸引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播放了“荒岛余生”的2个电影小片段,呈现的是惨遭空难的主人公Chuck在荒岛上对着一个画着人脸图像的排球讲话,以及Chuck睡着了不小心弄丢排球后的伤心和懊悔。播完片段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Why is Chuck so sad when the volleyball is gone? What is special about this volleyball? Please discuss it in your group for four minutes and I will ask you to share your opinion.由于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这部电影的内容,再加上片段时间短(共计4分钟左右)、英语语速快,所以学生在观看中没有马上理解片段讲述的内容。而我当时在大屏幕上呈现任务后,没有考虑到上述原因,就让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活动时,我才发现有些学生在轻声说“这电影在讲什么啊?”他们交流的是对内容的猜测;有些学生在热烈的讨论;更有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一声不吭,只是听着组内其他学生讲。可以想象,这次小组活动不但没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还让课堂气氛陷入僵局。课后我反思设计失败的原因,其一就是因为我忽略了每个学生都应有理解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只有在每人先独自思考后再进行交流,小组活动才能保证全民参与,真正“动”起来。如果我在呈现任务后,先给学生两三分钟的缓冲时间对影片进行理解和消化,就会有更多的学生能积极参与这次小组活动了。
2)教师没有给予小组充分的合作时间
在课堂、尤其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很多教师因担心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只是将小组活动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并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一位教师在教学NSEFC Book 2 Unit 1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时,他分析完课文后设计了如下活动作为读后拓展:Please discuss the two questions in your group: 1) Is it worth rebuilding a new amber room? Why or why not? 2)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How to protect them? 教师布置好任务后,各小组都积极讨论,气氛相当活跃。可是5分钟后,教师就让小组结束交流准备发言。当时我听到坐我旁边的一名学生嘀咕了一句“啊?才刚讨论完第一个问题呢!”的确如此,这位教师的两个问题实际包含了4个问题,所以5分钟根本不够学生们进行充分的思考、讨论和交流。笔者认为,教师与其这样让活动草草收场,挫伤学生参与的热情,还不如在设计时大胆的删掉一个大问题,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来对一个话题进行交流,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出现。
2. 开展活动前的铺垫和拓展不够
教师在设计小组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相关教学的重难点。设计的任务应该循序渐进,拓展也应注意课内和课外的双重结合。例如我校一位教师在处理NSEFC Book 5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的课文时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让小组交流:1)What kinds of problems are we facing today? 2) What can we do to help our earth? 笔者发现这次小组合作活动进行的很成功,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乐于发言。原因在于:第一、学生对讨论话题不陌生。教师是在处理好课文重难点的基础上,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才设计了这两个问题。教师处理课文的环节也是该教师为读后活动埋下伏笔之处。第二、两个问题联系紧凑。该教师设计问题时从课文入手,层层深入拓展。两个问题的难度和开放度在逐步上升。第三、巧用辅助手段。为了让学生积极讨论,教师的幻灯片在第1个话题后有一些关键词“pollution、overpopulation、deforestation、desertification、starvation、poverty、AIDS…”。这些词为学生的思路指明了方向,避免了讨论的盲目性,也正是这些一环扣一环的铺垫保证了该教师此次小组活动的成功。
3. 教师作用缺失
1)教师忽视了活动进行中自身的指导和参与作用
一些教师为凸显“学生是学习和活动中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走入了新的极端。一位教师在NSEFC Book 1 Unit 4 Reading A Night the Earth Didn?蒺t Sleep的教学中设计了多个小组活动。展开阅读前,他让学生们讨论 “If you didn?蒺t sleep last night, what will happen to you?” “Can you imagine what will happen if the earth didn?蒺t sleep?”。在读后活动中,他又设计了让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即一名记者采访多名幸存者。这些活动都符合当时的学情和教学,不仅循序渐进,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是无论是在学生讨论还是在学生采访过程中,该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室里来回兜圈子,或者在讲台前翻看课本和教案。教研组在课后点评中认为:该教师一味的让学生自主合作,在活动时没做任何的指导和帮助是此次公开课的不足。诚然,我们教师要改变教学中“一言堂”的局面,但我们在还课堂于学生的同时,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英语课程标准》 P27)。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点拨,适时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一味的放任,小组活动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2)活动后,教师的评价单一或缺乏评价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英语课程标准》 P39)。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认识自我。但在小组活动后,为完成教学进度,教师或者只让学生展示活动成果不予以点评;或者仅是单一的口头评价。我在分析完NSEFC Book 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s Banknote的课文后,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了剧本表演。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课文预习和表演准备,同时也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特长将班级48人分成8组。每组挑选本单元3篇文章中的一篇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学生们充分发扬了合作精神,有的读旁白,有的扮演主人公,有的甚至进行了配乐。每组学生的表演都赢得了班级热烈的掌声。笔者当时的评价也都是:“Excellent!”、“Good!”、“Well done!”、“Thank you, nice job!”等对学生进行肯定的话。课后反思本堂课,我认为对学生小组活动的评价是我这堂课的败笔。虽然我关注了活动前期的指导工作,如,让学生准备、根据学生特长合理分组,但我未对他们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有效反馈。首先,我的评价单一,对表演的“亮点”,或学生在表演中的不足都没有做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评价。每组得到的都是赏识性的空话,这会让学生产生“教师造假”的感觉。其次,我本可以将评价的主体从自身转移到学生之间。只要我事先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让他们互评,这样的评价方式更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真正做到“演有所学,演有所获”。
4.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参与不平等
《标准》中建议“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活动中,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有效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英语课程标准》 P32)。小组活动应让学生个个有话说、人人都开口。但在实际活动中,掌握小组发言权的经常是性格活泼或成绩好的学生,他们不怕出错,敢于表达个人观点;而性格内向或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往往成为了活动的“配角”和听众。我们教师只要留心就会发现:一些学生发言时会很自然的讲出:“I think…”,“In my opinion…”,“I want to tell you that…”。这些点滴话语都能反映出:尽管学生形式上是代表小组呈现合作后的结果,但实质上他们陈述的仅仅是个人看法和感受。造成学生参与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在于小组分工的不明确。如果小组成员的分工采取轮换制,或者每次活动前成员们能明确各自责任,那么每个学生才有可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提高小组活动有效性之对策
1. 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活动
小组活动的基本流程是“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活动→呈现活动成果”。成员独立思考、理解消化新信息之后才有可能形成成功的集体交流。为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如果某些活动所需时间过长,教师应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这样可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在组内交流。有时,教师也可以提醒学生们活动的剩余时间,用以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2. 小组活动应注重渐进性和衔接性
教师在设计小组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会遇到的影响活动开展的各种困难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过难或过简单的活动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小组活动应有衔接性,给人循序渐进之感。尤其是对于过难的任务,教师需从形式和内容上利用一些铺垫来降低任务难度,比如给出关键词、给示例等来化难为易,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摘到胜利果实的成就感。
3. 教师应参与合作,加强对活动的指导和调控
教师不仅是活动的设计者,也应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成为他们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在学期开始的“始业教育”课上,教师就应让学生明白小组活动的目的、重要性以及活动要求和个人责任等。在活动中,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还需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在巡视时,对有困难的小组教师还可以自身发言来诱导他们的观点,也可适时提醒剩余活动时间等。总之,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应参与到活动中,从诸多方面确保活动的高效。
4. 小组活动应得到合理评价和反馈
首先,小组活动后,学生们应得到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有效的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英语课程标准》 P41)”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有针对性,千篇一律的评价不能给学生具体的指导。教师评价时要点拨学生活动中未发现的共性问题;纠正一些过激观点;让小组了解到各自的具体情况。第三,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在学生知晓评价准则的前提下,不仅教师,学生自身也可成为评价者。班级可以进行小组互评,小组自评等。最后,应多角度评价小组活动。既关注活动呈现的结果,又关注活动的过程,如,各小组是否合理分工、是否合作学习等。同样,评价要注意小组整体和个体相结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所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态度、积极性和进步程度等作为评价的内容,这样可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进步和成功。
5. 合理分组、落实学生角色
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各种因素,如,性别、性格、成绩等。一般说来,同性间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但这样会导致交流面变窄,那么异性的参与会给交流带来很多新颖的观点。其次,性格活泼外向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更乐于与他人交流;内向的学生虽不愿多开口,但其分析归纳能力的准确度相对更高;成绩好的学生更敢讲,成绩弱的学生因自卑即使有想法也羞于表达,或会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细节,进行合理分组以便发展每个学生的长处,让活动能集思广益。同时,为确保人人参与活动,教师还需细化小组内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让学生明确各角色职责所在。每次我在开始教学一个新班级前,都会根据性别和学生意愿将他们分好组,也要求学生们轮流担当组内各角色,同时我告诉了学生我这样安排的出发点。随着活动开展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我会对小组进行微调。实践证明,班级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得到了发言的机会,我这样的安排保护并激发了他们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小组合作活动符合高中生的性格身心特征,能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设计科学合理的小组活动,注重实效,并采用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对活动进行反馈,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切实做到师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华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3.夏谷鸣 《高中英语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5.
4.左艳玲 “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外语教与学》,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