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教育管理官僚化问题

2012-04-29董晓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学术权力行政权力行政化

董晓华

摘要:教育管理的官僚化是中国高校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官本位意识强烈、管理决策缺乏民主、高校管理者和领导者角色的双重性。高校的官僚化不仅会导致教育本末倒置、价值体系错位、学术创造力不强,还会滋生学术腐败。

关键词:行政权力;学术权力;行政化;官僚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97-02

一、高校官僚化的主要表现

高校官僚化是指高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服务高校的过程中在思想和行为方面脱离群众的倾向。其具体表现如下:

1.“官本位”意识强烈。大学的本质在于崇尚真理、追求自由、不畏权威。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缺乏一种对科学与学术的敬畏之心和虔诚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对“行政权威”的仰视和顺从,教授们对院长、处长俯首恭听、唯唯诺诺的现象甚多。大学里的各种会议都要按级别说话、排坐,如果抢了领导的话头或顺序弄错了,轻则被大家嘲为不懂规矩,重则可能会得罪领导。

2.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民主。大学本应该是个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圣殿,但当今的大学自上而下都凸显出不民主、不科学。突出表现为行政首长、学术首领的人选不是经过民主产生的,而是以自上而下行政任命的方式产生的。本是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反而成了客体,成了被管理的对象,后勤服务的管理人员却成了学校的主体。

3.高校管理者、领导者角色的双重性。在高校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从上到下的以行政级别为准绳的资源配置规则,这意味着个人或单位控制资源的能力首先受其行政级别所左右,大学校长首先必须充当行政人员的角色,其次才能充当学者的角色。大学校长游移于行政官员与学者之间,其角色的相对模糊使得官僚化现象在大学的存在成为必然。

二、高校官僚化的后果

中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官僚化现象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高校教学质量下降等消极后果,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本末倒置,教学质量的下降。大学本应该是用自由独立之精神来探寻真理、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地方。但是作为服务的行政力量反客为主凌驾在学术权力之上奴役学术,造成外行管理内行。虽然有些行政领导是学者出身,但他们必须按照行政的方式和社会大环境来办事,即使有做学术研究的愿望,也是有心无力。

2.高校官僚化会滋生各种腐败。在官僚化主导下的高校中,行政权力一支独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腐败。金钱打点、疏通关系等功夫都用在各种考核、评职称、课题申请、硕博士授予权等事务上。这种“官场”陋习不单单侵蚀着高校这座大厦,同样对广大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学校中的学生会、社团组织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官感”实验场。

3.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削弱高校学术创造能力。高校官僚化使得更多资源向行政方面倾斜,使得行政权力居于学术权力之上,抹杀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真正愿意做学问、搞科研的教师无心工作;而为了升官的人,学术只不过是他们打开仕途之门的敲门砖。大学中本应有的学术研究、追求真理都被丢弃,这必然使高校学术创造力不断弱化,导致学术精神的沦丧。

三、高校官僚化的成因

1.中国传统“官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两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使得人们寒窗苦读十几年不是为了寻求真理,而是“学而优则仕”。这种逻辑的必然结果是:知识真理并不是读书人真正追求的东西,而是一块敲门砖,一旦仕途的大门被敲开,立马会弃之如敝屣[1]。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走后门、行贿受贿、官僚主义等等,几千年的历史糟粕在社会机制不健全的今天又沉渣泛起。

2.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在20世纪50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被纳入行政管理体制内,高校几乎成了中国庞大官僚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高校的创办成立、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都遵循国家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办事,形成按行政观念机构规则行事的运行机制[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使得政府职责不明,放权不够。虽经多次改革,但教育界行政管理的方式始终没有被摧毁。

3.改革目标不明,力度不强。多年来我们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可以说到目前为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且改革都没成功。前几年的教育产业化改革使得大学盲目扩招、扩建,造成现在有的学校资产负债高,教学质量下降,学术腐败不断,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这是不清楚大学的本质与真谛,不清楚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同时由于改革涉及到大量的利益调整,导致改革的力度不强。

四、高校去官僚化的对策

1.破除高校与行政的挂钩。可以试行取消大学内所有与行政相挂钩的级别与相应待遇。高校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它不仅是高校内部的改革,同时也是社会改革的一部分,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高校改革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责,真正下放权力。

2.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学者、教授站在教育的第一线,只有学者治校、教授治校才能真正确立起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的教学。要建立以教授、学者为主的学术委员会——学校权力委员会,校长的产生可以由权力委员会公开选举或聘任。这样可以确保选出的校长更加符合学校的实际需要,改变以往校长只对上级负责,只注重政绩的弊端。

3.真正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一个国家、民族的创新能力如何,关键在教育,而教育的基础是教师。虽然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理念,但长期以来教师的待遇低、教学科研条件差、教育教学权益得不到保障等使得教师这个位子对许多人来讲并不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因此中国要切实保障教师的权益,这样才能使他们心踏踏实实地为教育奉献青春和力量。

除此之外,社会大众及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监督,防止高校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阮炜.大学官僚化——中国特色的学术腐败[J].社会学家茶座,2009,(2).

[2]刘家明,张小琏.论中国高校非行政化改革的动力[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4):91-95.

[责任编辑 陈鹤]

猜你喜欢

学术权力行政权力行政化
学生权利的崛起与大学权力格局的变革
完善监督机制防范拆迁领域职务犯罪
建立健全三大机制 确保高校二级学院权力健康运行
论公共利益的法理学相关概念辨析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分析
新时期高校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研究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