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2-04-29王作铁
王作铁
摘要:校外实习基地是高校的应用型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只有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训练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技能。在讨论高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意义和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立基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95-02
校外实习是应用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应更加注重校外实习教学工作,以适应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要培养应用型专业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知识指导下,以动手能力为基础,具备高科技的实践水平。因此,高校必须建立适当规模和不同需要的实习基地,才能充分保证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高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意义
1.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当前中国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办学目标,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实习基地的设施、条件直接影响着实习教学的质量。
2.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的场所,是对理论知识的有效补充,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保障,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搭建了良好平台。许多用人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应用型专业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实践技能高超,为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开拓了良好的就业前景。
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选择。实习基地建设搭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平台,有利于促进实践教学改革。高校在应用型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能经常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使所设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可以参与确定实习教学内容,制订实习计划,探索产学研校企合作之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共赢。
4.提高学生就业率。随着中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必须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另外,稳定的实习基地也为企业挑选人才和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对于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用人单位自然会挽留在企业发展,这样实习基地也能变成就业基地,从而扩大学生就业。
5.学生顺利实习的保障。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对应用型专业的学生来说,校外实习基地的意义更加重大。
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原则
1.共赢原则。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命是效益,要使实习基地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校企双方必须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必须达成共赢的战略合作原则。高校应用型专业通过企业达成校外实习的目的,锻炼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尽快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应用型专业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也扩大了影响规模,进而能够形成良性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接受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实习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员工,而且也把专业的前沿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过程中,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企业也能通过实习考察并留住一些优秀的人才,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
2.创新原则。实践操作能力是应用型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而创造力是实践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考虑影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如何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业技术及产品,都需要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因此,应用型专业的培养目标既要使学生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拥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从而为创造性的培养提出可能性;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使学生能够在自身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发展创新能力。
三、实习基地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实习基地只是为学生生产实习而建的。这就造成校企双方合作的深度不够,平常缺乏学术交流、技术合作以及科学研究。校企双方对合作领域的课程设计以及学生实习的项目都缺乏深入的探讨,使双方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生产技术、设备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地利用。
2.缺乏“双师型”指导教师。应用型专业的教师本来就很缺乏,加之专任教师们要经常外出学习应用型专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这就导致应用专业的任课教师非常紧张。还有部分教师是毕业即任教,实践经验不是很丰富。因此,应用型专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够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企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一边传授理论知识,一边讲授实际操作经验。
3.实习基地空间有限。随着应用型专业的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招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而能够接收实习生的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却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这就造成学生校外实习难的现状。大部分企业觉得学生实习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而且还要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所以留给应用型专业学生实习的空间非常小。
4.实习经费缺乏。实习经费的缺乏严重影响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的实习基地企业一般要求收取一定数量的实习管理费用,有些实习基地不提供吃、住,这些问题都增加了学生的实习费用。一般高校应用型专业实习经费都是固定的。在市场经济下,实习成本在不断增加,实习经费越来越紧张,能够集中安排的实习时间越来越短,且只能局限在距离学校比较近的地方,影响了生产实习单位的选择,不能保证专业对口,实习质量难以保证。这些最终都影响到了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
四、应用型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措施
1.建立稳定高效的校外实习基地。高校中的部分实习基地是通过专业老师的关系取得的,高校也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建立稳定且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可以与实习单位签订相关的技术合作项目,利用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实习单位提供相应服务。这样可以达到双赢的状态,有利于实习基地的稳定。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运行机制实质上是通过双赢来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企业希望获得优秀人才和技术创新,学校希望获得人才培养和就业,通过互惠互利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实习指导教师是实习教学的业务指导者和主要组织者,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掌握指导生产实践与实习操作的技能。学校应在应用型专业组建一支专职和兼职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校派出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指导,加强了教师实践能力锻炼,增强教师的“双师”能力。学校和企业双方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师资培养选用机制。院校教师以挂职、调研、指导实习等方式深入基地企业,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岗位职责要求,熟悉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打造成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教师。
3.建立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的实习基地。高校要为应用型专业建立数量足够的校外实习基地,而且各个基地要形成一种产业链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有实践锻炼的机会,都能练习到本专业生产的不同流程和方式,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视野,为毕业以后找工作提供更大的竞争力。
4.提高校外实习经费。充足的实习经费是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应力争学校对于学生实习经费的提高,应用型专业也可以积极进行一些生产性的创收,来解决实习经费的不足问题。另外,校外实习基地也要适当提高学生额实习工资,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生活费用。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应用型专业的重要工作,因为在应用型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中,校外实习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目前,政府也出台了应用型专业的培养政策,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高等学校搞好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供良好机遇。
参考文献:
[1]任洁梅,程冬梅.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实验室科学,2008,(2):12-13.
[2]张天华.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4):60-62.
[3]孟婷婷.对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认识[J].文教资料,2008,(5):165-166.
[4]吴国栋.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117-118.
[责任编辑 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