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在心中,路在脚下
2012-04-29张先明
张先明
【摘要】学案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材以及学习资源、学生实际编制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学习能力的校本课程。非智力因素包括多项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明显。实施学案导学时,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体验成功、营造氛围等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加富有实效性。
【关键词】学案导学语文教学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6-01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智力好的学生成绩未必好,而有些智力水平中等的学生反而学得很好。这就是因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智力水平中等,而非智力因素水平较高就都具有成才的可能。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在1935年首先提出的。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时刻都在起作用,它不仅发动、调节、维持智力活动过程,还能弥补人智力上的某些不足,绝不可忽视。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我校正在实施“学案导学”教学策略。它是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最先提出的,后来经过补充,日臻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很多教育工作者亲赖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一、情境刺激
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情绪、情感,而人的情绪、情感的产生受外部世界的影响和制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颖、宜人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兴奋度。
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的时候,我设置了问题情境:1.小姑娘的水罐有哪些神奇的变化?2.水罐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3.作者如果不写小狗、路人好不好,为什么?4.如果把故事结尾改成:水罐中流出很多很多的水,庄稼得救了,小草变绿了。小姑娘的脸上终于露出灿烂的笑容。与课文结尾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
这些问题引起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带着解疑的欲望学习新课,激起了对学习的求知欲,更养成仔细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陶冶
苏联心理学的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心理学的根本概念,活动与意识的统一是基本原理。个体心理活动是外部对象活动的内化,而外部活动又是内部心理的外化。智力因素是这样,非智力因素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活动原理,坚持在活动中陶冶。在教学蒲松龄的《狼》时,我在导学案中针对“止露尻尾”激发学生想像“狼”此时应该是什么的情状,小组同学集思广益,并在课堂上演一演。上课时,学生很兴奋。其中一位同学把身子钻在讲桌下,只露出屁股。此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深厚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最要紧的是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兴趣活动,让孩子自己去活动和发展。
三、成功体验
成功体验指的是个体在取得的成功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心理研究认为,学生学习取得成功或者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当学习取得成功,比如获得一种效益,解决一个难题,学会一种技能,或者一次作业的优秀,一次比赛的胜利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一种“好了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心理,成为促使其进一步学好的内部诱因。历来,人只认为是兴趣带来成功,殊不知,在人的一生中,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更多的是成功带来兴趣,有时甚至某方面的一次成功在自己的成才道路上起关键作用。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使之进入良好循环的“魔力圈”。
成功体验的关键在于成功。导学案的运用恰恰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成功的机会。我们在实施导学案教学时,提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课堂活动时的问题已提前知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前查找资料,准备答案,思考的时间更加充足,即使是智力不是很好的学生,在精心准备后,课堂上也能有精彩的表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非言语交流
在学案导学的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总是以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两种方式进行的。非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非智力因素中,它总是以潜意识的方式自然地表现出来。所以,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特别重视非言语交流的应用。
用系统观点看,非言语行动是人际交往中一个多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国外有的社会心理学家把它概括为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语文教师经常用于教学领域的有以下两种:
1.体态语。指以人身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它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点头、摇头、手势 、动作等。这些在师生之间的交往、理解过程中,尤其是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语文导学案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精彩发言后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次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2.人际距离。霍尔的经典研究认为,人们总是根据某个特定时刻对他人的感情而选定彼此之间的某种距离 。语文教学确也证明,人际距离潜在地表现着交流者的情感性质(爱或恨)与情感变量(强或弱)。人际靠近会在对方身上产生深厚的情感效应。据此,我认为,人际距离是影响非智力因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人际距离的调控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 “动之以情”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实施语文导学案教学中,我常常有意接近后进生,帮助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上鼓励他们发言,使之不产生被忽视、被冷落感。在发言之后,放大他们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
五、氛围优化
语文教学或学生学习语文应进行氛围优化。氛围优化指的是个体所处的周围环境气氛宜人,特别是人际关系和谐优化。在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学会了合作,密切了关系。同时通过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氛围,以潜在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意识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实践证明,对传统教学已经厌倦的学生,对“学案导学”这种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方式热情高涨、陶醉不已。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学会了设计自己的学习,能开展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学习活动,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自主性、自信心,锻炼了自动性人格,同时具备了持续学习的强大动力。
我坚信——走好“学案导学”之路,每位学生成人成才的“美梦”定会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