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品德课信仰教育渗透性路径原则和要求

2012-04-29陆水宝

群文天地 2012年23期
关键词:渗透性品德课客体

思想品德课程是塑造中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中学生形成和践行科学信仰的重要载体。“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依托,体现主体对客体的信服和敬仰,并以之为主体一以贯之的行动指导。科学的信仰能促使人不畏艰险、乐观向上、昂扬拼搏,锐意进取。”[1]中学生因自身年龄、社会阅历,以及开放式社会环境的影响,往往缺乏正确信仰的引领而违法乱纪、误入歧途的例子枚不胜举。信仰教育不应是宗教圣徒般地顶礼膜拜、而应是长期渗透性教育。

一、思想品德课信仰教育渗透性路径之原则

思想品德课是塑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人是自始自终的社会性和发展性存在,且受一定信仰支配的存在。中学生因缺乏社会经验和发展受压力,其信仰雏形或信仰萌芽阶段难以明了,以其学识和阅历难以辨明信仰的科学与否。因此思想品德课信仰教育渗透性路径,应要遵循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发展性原则。

(一)人的社会性存在原则。信仰是内心最高情感依托,是人最坚挺强劲的精神支柱。科学的信仰应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现实社会性,把对人的关注作为信仰的终极标准和目标。但人不是真空中之存在,而是社会性存在,社会的多元化现状和趋势,要求思想品德课信仰教育必须遵循渗透性路径,把社会现象以及社会现象里的本质渗透性融入教材、把教材内容渗透在社会现象中,使之贯穿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教育实践中,才能促使中学生树立和践行科学的信仰。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开放式和多元性的社会环境。多元化社会格局发展趋势,每天皆有海量信息充斥人的感官、使人难辨良莠,对人的价值、道德、信仰等冲击极大。中学生处于开放式和多元性的社会环境中,对社会各种现象缺乏正确解读和审视,极易沦为各种非科学信仰的奴仆。尤其是很多中学生拥有手机、平板电脑、周末在家或到网吧上网等活动,使他们的社会交往突破地域限制,社会性广度和复杂度空前。思想品德课只有结合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意识地渗透爱自己、爱父母、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华民族等内容,才能不至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我主义思想,逐步在社会化中形成正确的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最终能以科学的信仰引领自己的成长。

(二)人的发展性存在原则。信仰是人生精神的终极依托,随着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升华。人非静态性的社会产物,而为发展性的社会产物。人的发展性历程非直线性发展,中学阶段是人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充满新鲜和好奇、但缺乏足够理性的阶段,他们对何为信仰、以何作为人生信仰缺乏足够的经验性认识和超验性感悟。社会和人的双重发展中出现的非和谐现象或诱因,往往使他们困惑不解,易为宗教信仰、神灵信仰、享乐信仰等非科学的信仰所虏获。人的发展性存在需要在不同阶段给人提供正确信仰由浅到深的引领,才能使人在发展中不误入歧途。思想品德课中唯有遵循信仰教育渗透性原则,按照课程内容的顶层设计,从个人学习生活等微小处入手,拓展到家庭、班级和学校层面,引导中学生从关注自我的狭小空间解放出来,逐步上升为爱家、爱校、爱国层面,逐步形成崇高的信仰而健康成长。

二、思想品德课信仰教育渗透性路径之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的多路径、社会价值多元化,注定人必然要面临多种信仰的抉择。选择何种信仰对人的成长,对民族、对社会、对国家存有至关重要作用。思想品德课实施信仰教育渗透性路径,就必须考虑信仰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双重因素,把科学的信仰贯穿于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信仰长城。

(一)思想品德课信仰教育渗透性路径之主体要求。思想品德课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是相对存在、互为转换。但从总体看,教师主体性角色比重较大。因此,思想品德课信仰教育渗透性中,教师必须要有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思想品德课在构建学生信仰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不渝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思想品德课信仰教育的阶级性和方向性,绝不能在中学生面前或讲坛上宣扬与教育目标相悖的言论和信仰。唯此才能确保让缺乏足够鉴别力的中学生沦为异化信仰的奴隶,树立科学的、崇高的、革命的和实践的信仰,早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二)思想品德课信仰教育渗透性路径之客体要求。人持有何种信仰则有何种言谈举止。“‘东突恐怖主义者把自己视为现行道德体系、价值体系的局外人,视暴力为抵达信仰最高境界的必需途径,凡与之不同的其他信仰者皆为敌人或异己,皆可灭之。”[2]究其根源就在于恐怖主义者被异端信仰渗透性浸淫而无所知。思想品德课实施信仰教育渗透性路径,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客体的怀疑精神,允许客体对所接触到的内容进行反思,而不应使之为思想的容器。比如在讲授“为坚强喝彩”时,必须要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坚强、怎么才算是坚强、坚强与求助的关系”等道理,使之逐步养成辩证思维、增强其拒斥各种歪理邪说的侵蚀、不被沦为异端信仰的信徒。因此,思想品德课信仰教育渗透性路径之客体,应该在主体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明确是非曲直,提高自己思维能力,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鹦鹉学舌,树立为人类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崇高信仰。

参考文献:

[1]蒙云龙,陈跃.人本视域下大学生马列主义信仰渗透性教育论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8).

[2]蒙云龙.中华民族安全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构[J],新疆社科论坛,2012(4).

(作者简介:陆水宝(1975-),男,壮族,广西大新人,广西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华侨经济管理区),政教处主任,初中思品科教师。)

猜你喜欢

渗透性品德课客体
不同固化剂掺量对湿陷性黄土强度和渗透性的影响
视唱练耳课程与作曲技术理论的交叉渗透性探究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阿奇山1号岩体现场水文地质试验及渗透性评价
纺织基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的体外水渗透性研究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