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中性别特征对比研究
2012-04-29兰青叶唐巧玉
兰青叶 唐巧玉
摘要:语言中的性别特征,充分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现实,在父系社会,文字开始大量创造,语言文字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而且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强调男女平等的语言不断出现。通过对比东西方两种语言的性别特征,并追根溯源,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中语言的性别特征是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英语;汉语;性别特征;对比
一、什么是性别歧视
在社会语言学中,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语言是社会之境,透过这面镜子,可以更好地展示社会生活的五彩斑斓;社会是语言之根,置身社会语境,可以切身感受到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性别歧视现象在人类生活中存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语言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无疑会反映这种歧视。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对性别歧视(sexism)的解释:prejudice,stereotyping,ordiscrimination,typicallyagainstwomen,onthebasisofsex(尤指对女性的)性别偏见,性别歧视。而在《辞海》中也有对性别歧视的定义,在升学、就业、晋升、参与政治社活是动等方面严重限制及压抑女性的不合理社会现象。在权利关系、人际关系、家族关系、两性关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二、英汉语女性歧视对比
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on在1923年出版的《语言与结构》在说,英语是他所知道的最男性化的语言。在构成和使用上都有强烈的性别歧视色彩。从构词特点、词汇意思演变、两性对应词和对男女描述用词的不同,以及在社会文化不断积累发展的产物——谚语中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女人所受到的歧视和所处的附属地位。
(一)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英语系国家,当女子出嫁后会在名字后面冠以夫姓,出嫁前的姓被丈夫的姓所取代。此外,对男性而言,无论婚否,都称为Mr,女性则相应的被称为Miss/Mrs,是否结婚这一隐私,从第一次互相介绍的时候就已经大白于天下了。而在中文里面,女子在未出嫁时冠以父姓被称为“某小姐”或“某家小姐”,而出嫁后将冠以丈夫的姓,被称为“某夫人”或“某太太”,自己的姓名除了家人几乎没人称呼。结婚后女方搬到丈夫家生活,原来父母家的有许多称谓前加“外”:外家,外公,外婆,外甥,外孙等,女性的从属地位显而易见。而丈夫把妻子叫作“拙荆、贱内、内人、屋里的”等,表面上是谦称,实际上则含有对女性一定程度的歧视。
此外,骂人的时候也体现出男尊女卑,英语使用“vixen,hen,bitch,cat,goose”等一类的称谓来侮辱女性,而“Sonofabitch”(“狗娘养的臭小子”)这样的称谓,先侮辱女性以达到侮辱男性的目的。中文的如:“他妈的”、“你奶奶的”,而“他爸的”“你爷爷的”这样一类是少之又少。
(二)构词法中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性别歧视现象在词汇构成上的反映最为明显。表示男女两性的词汇中,几乎所有表示男性的词都是没有标志性的后缀,而表示女性的词,大多数是在男性词后加上后缀构成,比如:god神,goddess女神;citizen—citizeness;host男主人,hostess女主人;heir男继承人,heiress女继承人,poet—poetess,就连动物的雌雄表达也不例外,如:lion—lioness;tiger老虎,tigress母老;leopard—leopardess。正像巴伦(Baron)所说的,“在多数情况下,女性后缀的使用意味着女性名词是男性名词的一种派生,具有次要和劣等的地位。”汉字中许多贬义词都是女旁的现象,比如奸、娼、妓、婊、嫖、姘、奴、婢、嫉妒、嫌、妖、婪、妄、嬖“等。
有些词被习惯当作男性词或者女性词看待,有着明显的语义性征标记。当人们提到president,lawyer,professor,barrister,doctor等表示职业、地位较高的名词时,想到的是男性;当表示女性时,往往在前面加上词形标志以避免误会,如womandoctor,,femalelawyer。而当提到nurse,secretary,receptionist等地位较低的职业时,首先联想到的是女性;只有加上了male,man等标志词才可区别性别。中文则会说女总统,女部长,女校长,男秘书,男护士。
(三)词序上的性别歧视现象
次序充分体现出男尊女卑的含义,比如,婚礼的宣言:NowIpronounceyoumanandwife此句用的不是manandman或husbandandwife而是manandwife,婚前的“man”在婚后还是称之为“man”,而婚前的“woman”在婚后就成为了“wife”,宣告从此这个男人拥有对这位女性的所有权,该女性从属于该男性。不平等的是反过来却不成立。汉语亦如此,“夫唱妇随”、“男才女貌”、“男耕女织”、“新郎新娘”、“男欢女爱”等等。
(四)习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习语是“语言的活化石”,也是特定文化中观念意识的产物,最能承载特定的文化内涵。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甚至被贬低为无生命的东西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最能在习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Man,woman,anddevilarethethreedegreesofcomparison!(男人、女子与魔鬼,三级分贵贱!)
Frailty,thynameiswoman!(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莎翁此句将他以及他那个时代的性别歧视展露无疑。
汉语中有许多反映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倾向性很强的俗语、谚语,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最毒莫过妇人心”、“男儿当自强”。
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成因
性别歧视由来已久,其在语言中的体现也渗透到各个方面。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根本原因是在父权社会里男子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决定的。
受社会环境与当时政策的的影响,在奴隶制时期生活、生产环境都较为恶劣,男性为主要生产力,而在封建制时期,兵役、徭役、劳役都是男性承担,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女子依附男子而生,况且在儒家学说发展之后,因其宣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的思想,进一步约束了女子自食其力的可能性,女子地位低下更为明显。
此外,宗教、传统伦理观念也深刻体现出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督教《圣经》中认为人类第一个罪犯是女人:夏娃。宙斯创造了最大邪恶———女人。在古代西方有一个说法比较流行:“男人只有两天的婚姻是快乐的,一天是把妻子拥在怀里,一天是把她葬在坟墓。”在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必须做到“三从四德”,从属于男人的,中国的“裹足”是一个比较悠久的传统。
(二)权势话语“双重标准”评价的必然产物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分工出现,男人主要做一些体力活,或者外出狩猎、种田、商贸、从事政治活动,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占据了支配地位。女性则在家里照顾小孩,做家务,见识肯定不如在交际的男人,逐渐处于从属地位,逐渐失去了社会、经济、家庭地位,甚至自己的姓名权。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人类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出现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以及价值判断色彩。女性在西方社会一直被看作是商品和财产,男人说:Ourpeoplearethebestgamblersinthegalaxy.Wecompeteforpower,fameandwomen.(我们是名人堆里最好的赌博家。我们赢得权利,赢得荣誉,赢得女人。)在中国,千百年来大男人主义作为一种霸权话语模式的存在模式,出处反映出“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价值理念,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格局,以及对男人的“男子汉”精神的塑造,对女人的“贤妻良母”型行为标准的引导,都是“双重标准”评价的体现。
四、性别歧视在语言发方面的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平等观念、人权思想的普及,以及妇女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其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美国经历了6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中国则经历了解放后的多次文化运动,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美国,陆续出现了许多改革和消除语言性别歧视的做法。
一是创造了中性化的新词代替原来的阳性词,例如用spokesperson代替spokesman,用chairperson代替chairman,用humankind代替mankind,用domesticengineer代替housewife。
二是采用显示男女性别的代词代替男性化的代词,如用he/she,his/her代替he,his。
三是创造与阳性词相对应的阴性词,如Ms取代Mrs.和Miss,businesswoman,businessman;policewomen,policeman。
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语言现象,比如广泛推广没有性别定势的新词,如半边天,巾帼英雄,男女同工同酬等世界妇女解放运动中产生的一系列新词,网络用语里面则出现了拼音的“TA”。
学术研究方面,也有新的动向,从以前的单方面研究语言中的女性歧视现象到现今越来越多的人研究语言中的男性歧视现象,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表现。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莫爱屏,蒋清风.性别歧视语言现象的语用研究[J].外语研究,2006(4).
[3]卢智慧.浅析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学报,2009(4).
[4]徐佳.汉英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5).
[5]施兵.针对男性的语言歧视及其成因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作者简介:兰青叶(1979.4-),讲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唐巧玉,硕士,广西大学英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