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教育中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研究

2012-04-29朴美玉

人民论坛 2012年23期
关键词:语言环境

朴美玉

【摘要】来华留学教育是国际交流的组成部分,留学生和各种身份的中国人都是语言环境建设的参与者,他们选择的交流方式是在各种教育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从来华留学教育的实践视角看,中国的国际语言环境始终具有本国语言与文化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来华留学教育 语言环境 国际语言环境

国际语言环境是伴随着城市国际化进程而产生的概念,泛指国际化的语言环境。目前,在世界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成为中国诸多城市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随着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除了表层的语言环境建设之外,深层的专业语言环境和文化语言环境的培育逐渐受到关注。国际语言环境由参与国际交往的主体构建,而来华留学生是参与国际交往的常见主体。近年来,外国人对中国教育的认同感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规模日益扩大,来华留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语言是交流的媒介,优良的国际语言环境可以为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本文拟在语言环境理论框架下,从来华留学教育的实践视角,分析国际语言环境的组成部分及其特征,以期为国际语言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国际语言环境概述

语言环境的概念。“语言环境”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提出,弗斯(J.R.Firth)、韩礼德(M.A.K.Halliday)等语言学家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概念。20世纪20年代,马林诺夫斯基在新几内亚东部的特罗布兰德群岛研究当地民族原始文化的过程中,发现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并对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话语的意义与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以及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这些活动和社会文化背景就是“语言环境”。他将“语言环境(简称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并提出“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弗斯扩展和丰富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环境概念,提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除了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加者的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都构成语言环境的一部分”。①弗斯强调,他所说的环境是一系列的环境,“一个环境存在于更大的环境之中,每个环境都是更大环境的一种功能、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文化环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②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韩礼德将语言环境置于语言系统的层级结构之中进行研究,将语境概括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进一步拓展了弗斯的语言环境概念范畴。韩礼德提出,这些语境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并提出构成语境的三大变量是语场(field)、语旨(tenor)与语式(mode)。语场是指话语范围,是经验意义的选择,是谈话者所从事的、社会所承认的活动;语旨是指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和在谈话中的角色(提问者或回答者),社会角色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扮演多种角色;语式即话语方式,“谈话方式不同,语言会有不同的模式。谈话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话语功能,即决定着主位的选择,信息的选择,语气的选择,以及接应手段的选择等。”③

综上所述,语言环境的概念具有系统性,语言环境包括语言运作过程中的语言部分和非语言部分,可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些语境在系统的层级结构中互相衔接,构成从微观到宏观的连续体。语境的三项变量为语场、语旨和语式。

国际语言环境的界定。国际语言环境不仅是语言学的概念,还是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被广泛使用的概念,泛指国际化的语言环境。近十年来,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各大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北京市率先制定《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 (2011-2015)》,对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目标、建设步骤以及建设方式进行了论述。从北京市的规划上看,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城市国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而展开。吕和发从应用研究的角度,对国际语言环境进行阐述。他在《高感性建设大北京国际语言环境》一文中指出,国际语言环境由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服务两大系统组成,其覆盖范围既有依据行政范围划定的地理区域,也包括与这个地理区域发生密切联系和潜在联系的地理、心理、网络空间。建设大北京国际语言环境包括传统语言环境构建,借助传统和现代传媒进行的信息服务与大氛围的建设等。目前,国际语言环境的内涵还有待于丰富和发展,本文所使用的国际语言环境属于语言环境的范畴,取其广义,而非狭义的上下文语境。

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中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现状来看,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主要包括提升普通市民以及公务员的外语水平,规范外文标识和外文菜单,构建多语言的信息服务平台等工作。现阶段,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普及还属于首要任务,旨在迅速增加英语人口的比重,为外籍人士提供良好的语言服务。规范外文标识、外文菜单等工作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的专家承担,他们负责制定外文标识与外文菜单的翻译标准,并向社会推广。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外籍人士成为了中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如外籍专家杜大卫先生,致力于规范博物馆的解说语、旅游景点的标示语的工作。多语言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要由高等院校的专业团队负责,他们积极开发多语言的信息服务系统,语言服务涉及广播电视、旅游、交通、法律、医疗、教育等领域,语种包括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德语、日语、韩语等。可见,当前中国一些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在提供日常生活层面的语言服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是为了顺应国际交流的需求,这种需求除了中国人对外交流的需求之外,还包括来华外国人的交流需求。近年来,来华旅游、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不断增多,他们对国际语言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外国人不再是匆匆的“过客”,而是作为主动的参与者,融入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的需求从较为表层的,日常生活领域的沟通需求提升为深层的专业需求、文化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同时,外国人逐渐从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受益者转变为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者,对语言环境产生持久的影响。外国人作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受益者的需求与作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者的行动,促使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从日常生活层面的语言服务向纵深发展。除了自身国际交流能力之外,我们交流的对象等外国人的身份和地位、语言背景、文化背景、来华进行交流的领域等逐渐成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从来华留学教育看国际语言环境

教育交流是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教育的规模与质量体现着教育交流的成果。优良的国际语言环境是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前提,而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也能促进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来华外国人当中,来华留学人员是特殊的群体,他们与旅游者和工作人员不同,他们具有“外国人”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在华居住时间比较长。作为外国人,国际化的外语环境会为他们提供生活的便利;而作为接受中国教育的学生,具有中国语言文化典型特征的语言环境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一是来华留学生的需求与国际语言环境。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来华留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中国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向留学生的教育是教育产品和教育理念输出的一种模式,世界各国都将留学生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规划中,以提升本国的教育吸引力。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的崛起,来华留学教育在国际教育领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来华留学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来华留学的主体来看,有来自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也有来自欧洲和美洲发达国家的学生。参与者是语言环境的三项变量之一,来华留学主体的特征与需求,必然对国际语言环境的形成产生影响,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也应该关注来华留学主体的特征与需求。

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语言背景多样。据教育部2011年的统计数据,总数为29万的来华留学生当中,来自亚洲的留学生人数占首位,计187,871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4.21%;欧洲为47,271名,占16.15%;美洲为32,333名,占11.05%;非洲为20,744名,占7.09%;大洋洲为4,392名,占1.50%。从留学生的来源可以看出,很多留学生来自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和地区,虽然英语具有国际通用语的功能,但留学生从母语到汉语的转换并不完全等于英语到汉语的转换。从学习的内容上看,汉语和中国国情是所有的来华留学生必须要修读的课程,对外汉语教育是来华留学生都要接受的基础教育。对于留学生来说,优良的国际语言环境要与原有的语言背景相衔接,并具有丰富的汉语资源。

从来华留学主体的基本需求来看,主要有作为“外国人”的生活需求和作为“学生”的学业需求和心理适应的需求,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语言问题。留学生作为“外国人”的需求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和医疗保险、签证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需求,随着城市多语言服务系统的开设,这一层面的语言问题可以逐渐得到解决。但是,留学生在寻求学业适应和心理适应时,遇到的语言问题,需要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给予持久的关注。留学生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经验表明,留学生应在预科教育阶段,基本完成从母语到留学目的地国家语言的转化,之后的学历教育阶段,留学生可通过以学校为主的社会支持网络,获取有偿或无偿的语言服务,以解决学业和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开始对留学生的教育语言环境进行改革,增设以英文授课的专业,在减轻留学生由于语言问题造成的学业负担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国内对留学生心理需求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来华留学生在自身的成长和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心理问题。心理层面的沟通,需要沟通的双方都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来华留学生,尤其是来自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群体,在汉语能力和英语能力都欠缺的情况下,更需要留学生接受方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多语种的语言支持。

简而言之,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国际语言环境,首先是符合留学生身份—“外国人”和“学生”身份及其需求的语言环境,我们应针对留学生的生活需求、学业需求和心理适应需求构建系统的、多语种的国际语言环境。

二是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目标与国际语言环境。来华留学教育旨在弘扬中国语言和文化,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的人才。教育部在《留学中国计划》中提出,要建立与中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到2020年,使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

目前,中国的来华留学教育以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为阶段性目标。在此,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与多语种的教育项目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话语范围和话语方式是语言环境三项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语言环境由社会和文化的多种因素构成,并由环境的参与者以动态的方式进行构建。面向留学生的教育语言环境是在留学生(教育的接受者)和教师(教育的实施者)、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多种因素在博弈中形成的格局。注重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规模的语言环境,其作用在于提升来华留学教育的吸引力,这种服务应该是充分尊重留学生原有语言背景的语言服务;注重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的语言环境,其主要功能是为留学生提供教育语言、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因素完美结合的教育。因此,在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目标的引领下,国际语言环境呈现出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国际语言环境具有系统性,除了日常生活语言环境和教育语言环境之外,还包括与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目标相匹配的文化语言环境。在校园内,文化语言环境由中外师生共同构建;在校园外,文化语言环境由留学生和中国公民共同构建。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母语背景和文化背景,作为语言环境参与者的留学生和中国人,在互相交流中形成包含多元文化因素的语言环境。来华留学教育视角下的文化语言环境是开放的、友好的语言环境,即可以使用和接受多种语言与多种语言变体的环境。

三是来华留学教育的立足点与国际语言环境。随着来华留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中国诸多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大力推进,关于来华留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国际语言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人们担心多语言的来华留学教育和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无法体现语言主权和文化主权。实际上,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教育都非常注重传授本国语言与文化,“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是各国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国的教育也不例外。作为中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教育的立足点是中国语言和文化,来华留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层次不同,但任何类型的教育项目都立足于中国语言与文化,汉语始终是来华留学生的必修课。目前,汉语吸引很多外国人的学习兴趣,“主要在于‘现代中国对他们的吸引力,学习者通过汉语能够了解现代中国,进而获取经济红利和文化红利。‘现代中国也许就是汉语传播的最重要的动因。”④因此,有利于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国际语言环境不仅是多语种的,交流无障碍的语言环境,还应该是具有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典型特征的,可以充分显现“现代中国”的魅力的语言环境。

结语

国际语言环境是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产生的概念,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这一概念变得逐渐清晰,内涵不断丰富。语言学家对语言环境概念的界定为我们研究国际语言环境提供了理论框架。来华留学教育是国际交流的组成部分,国际语言环境可以分为日常生活语言环境、教育语言环境和文化语言环境,留学生和各种身份的中国人都是语言环境建设的参与者,他们选择的交流方式是在各种教育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同时,从来华留学教育的视角看,国际语言环境始终具有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典型特征。国际语言环境可以为国际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在语言环境理论框架下,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国际语言环境,应该成为国际化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讲师)

注释

①②③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第221页,第248页。

④李宇明:“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若干思考”,《南开语言学刊》,2011年第1期,第5~6页。

猜你喜欢

语言环境
英语教学值得反思的若干问题
浅析普通话推广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大学生英汉语码转换态度的影响因素探析
趣味教学法在英语课堂的运用研究
创设语言环境,提高识字实效
交互游戏中学习英语的研究
积极营造语言环境, 促进英语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