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
2012-04-29孙小影张德军
孙小影 张德军
[摘 要]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实现单位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程序与措施。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这对上市公司进一步规范运行和管理,降低和控制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剖析。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2-0023-0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所面临的经济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企业所面对的各种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企业在内部管理机制上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企业风险,确保企业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上市公司作为社会公众企业,承载着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期望目标,承担着众多的社会责任,加上监管部门要求下的信息透明,以及市场约束力的增强,使企业内部面临着较多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在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内部控制无疑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管理实践。
1 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从内部控制起源来看,它是随着管理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管理活动的发展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项本能反应,出现了“内部牵制”的管理思想,由于管理控制职能的提出,确定了内部控制的重点是为了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以及账簿的准确性为基本目标。
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重视组织的整体性和整体发展,与此相适应,内部控制逐步发展为一个系统的实践过程,其目标是基于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资料正确可靠、提高业务效率、促进企业经营方针、组织计划的执行等要求。
20世纪60—80年代,以战略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理论开始出现。企业管理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并获取竞争优势的问题。与此相适应,内部控制理论包括但不限于组织机构设计、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信性直接相关的各种措施,以及以交易为主要对象等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在内部运作方式上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与此相适应,内部控制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通过开发开放、整合的架构,用于分析并推进内部控制的效用,并强调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督五项要素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过程中。
2004年,《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出台,拓展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借此转向更加宽泛的企业风险管理过程,满足管理层创造价值的需要。
2 上市公司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市场化的要求使上市公司需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上市公司显然不能成为市场的特殊利益主体,仍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等众多具体问题。凭借相对雄厚的资本能够带来机会,但同样会遇到市场陷阱或来自竞争对手威胁等风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企业将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因而,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决策机制已不能适应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已成为上市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2)风险控制的战略要求需要上市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活动中,管理层在追求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同时,承受着众多不确定性的挑战。企业风险管理能够使管理层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改善并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而建立秩序,合理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风险管理成为上市公司战略制定的必然选择。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能够贯彻企业风险控制的理念和要求,融入整个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战略实施过程,以达到最佳和长期的效果。
(3)监管的要求需要上市公司不断改善内部控制。多年的实践证明,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离不开监管部门持续有效的监管,一个健康、透明、公开的资本市场,有赖于上市公司在自我约束过程中与监管机构达成互动,不断改善内部控制,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上市公司在股份制改建过程中,已经建立了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科学决策、协调运作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且已初步完成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开始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开展定期检查和评估工作。但是,许多工作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监管部门的上市要求,没有从整体框架上来安排和考虑内部控制体系的真正构建和运作问题,导致风险管理失控或更多的危机的产生。因此,必须积极借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模式,按照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要求,促进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1)控制环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容。其中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组织体制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公司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影响股东与企业及企业内各利益集团利益关系的根本协调。因此,治理规则的制定和有效实施非常关键,强调职责到位并建立有效制衡的机制。同时,需要培养正直的道德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2)风险评估:从可能性和影响两个角度,考察相关潜在事项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进而为企业合理确定风险提供应对策略,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市公司在追求短期赢利目标的同时,要重视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定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评估和适当修正,进而基于战略调整短期或中期目标,设计对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公司内部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研发、财务,外部的宏微观经济形势、法律、技术、自然环境等均为重点关注的风险因素。
(3)控制活动:包括批准、授权、验证、调节、经营业绩评价、资产安全及职责分离等不同的职能活动,确保风险应对得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覆盖了包括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所对应目标的业务活动。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预防、觉察、纠正三个阶段相适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上市公司需要重点关注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等具体过程,进一步做好流程上的规范及控制的有效性等工作。
(4)信息与沟通:公司能够识别和获取与自身相关的涉及外部和内部事项和活动的广泛的信息,并以适当的形式和时机传递给每一员工,以便履行各自职责,清楚知道各自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的地位和作用。上市公司需要建立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构筑畅通的沟通渠道,保证公司信息能够及时在上下级之间、横向之间和内外部之间得到传播、反馈和指导。
(5)内部监督:内部控制过程必须施以有效的监督,通过持续的监控行为、独立的评估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监督目标。上市公司需重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评估内部控制运行质量,并对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持续性的监督检查,做好跟踪和改进工作,客观地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映。
4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管理活动协调关系的处理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不以降低管理运营效率或企业效益为代价。为处理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管理活动之间的协调关系,需要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来建立制度规范。包括:①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应当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考虑内部架构、机构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到内部机构设置合理、职能明确、相互沟通、相互制约,保证公司管理活动通过各机构职能的履行得到有效开展,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②加强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内部控制因管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它并不孤立于管理活动之外,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为解决与业务流程之间冲突导致经营管理出现低效率问题,必须彻底重建公司的业务流程,提高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的融合度,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③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形成诚信和值得信赖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员工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要素,而且内部控制框架以责任为核心,因此,要求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考虑员工道德价值观,并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作为保障手段。
5 结 论
上市公司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内部控制与管理活动的关系。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企业完善管理的内部问题,是企业运用风险控制理论,通过管理当局和全体员工目标一致的行动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内部控制的范畴超越了管理控制,但它不能凌驾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上,改善经营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才能使内部控制在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方面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雪媛,曹钢.对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关系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6(5).
[2]冯光,张德军.离散型制造企业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构建与实施[J].商场现代化,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