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给老师打几分难道让我教十全大补课

2012-04-29铁铮

大学生 2012年23期
关键词:职称评定任课老师学期

铁铮

学生给老师打分现已成为高校普遍的课程反馈方式,某高校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式,学生给老师打分列入学生成绩查询系统,没有按时提交评老师的分数,就看不到自己的分数。涉及每门课、也就是每位老师的打分科目近20项,每项满分10分。一学期七八个任课老师,因为想快点看到自己的成绩,很多学生一律给满分。

打满分不代表对老师完全满意,“就算觉得对老师不满意,打分也解决不了问题。”大三女生小雷对打分这一形式,早已疲倦。她说:“对课程的意见调查,向来就像走过场。”

还有的同学则是因为担心安全才打满分的,“和我关系好的老师说,能在后台看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2012年毕业的小方提到给老师打分这一制度连连摇头。有同学给了老师“差评”,结果该科成绩就不好。小方怀疑是因为给老师评价不高,影响了老师职称评定,因此给他穿小鞋。

设置后台可以查看评分的假匿名固然不多见,然而真正的匿名并不能提高学生行使“评委”权力的积极性。一些学校采取在课程将结束时发放机读卡的形式,确保学生能够消除评分顾虑。但是效果仍不明显,好多同学不买账,涂卡也是敷衍了事,下课铃一响就悄悄撤退。

另有学生倒苦水:教学质量评估前夕,辅导员召集会议,要求学生必须把评分控制在某个分数以上。

相比之下,还是老师给学生的分数效果立竿见影。评奖学金、申请交换出国、推免研究生都以成绩为依据,牵扯到切身利益,自然不敢马虎。学生给老师打分是小游戏,老师给学生打分才是决战篇。

“这学期缺勤次数多的同学,期末成绩会得到相应的待遇,包括有些同学可能不一定能及格。”曾经,我的古代文学的任课老师在最后一节课郑重宣布。

老师一走,阶梯教室里从窃窃私语登时变为闹开了锅。老师平时并不怎么点名,爱睡懒觉的同学自然放松了警惕,懒洋洋地迟到自然不用说,在这个一百多人的大课堂,坦荡荡地缺课也不在少数。

初时的人心惶惶很快过去,剩下来的怨恨之心逐渐燃起。大有揭竿而起之势者炮制了一封号召同学抵制该老师评分政策的公开信,并将反对意见转达给院系领导。理由是:考试成绩以答题情况为主导,不能以是否听课为依据,更何况,偶尔的点名并不公平,同是缺课,一个学生碰到点名就悲剧,一个刚好没遇到点名就逃过一劫。

院系领导果然施加了压力,老师当初的挂科“威胁”没能大面积实现,只是让几个留学生不及格来显示他的承诺。意料之中的是,他在当年的学生评分中收获了一个难堪的成绩。

我不知道这场风波是否会影响那位老师的职称评定,只是现在回首往事之时,想起曾和那位公开信的作者争个面红耳赤。我想,根据学生出勤情况评分是教师的权力,不能因此大谈所谓公平问题。

一位经历这场风波的同学后来留学美国,她说,到了美国才发现,几乎每堂课都要接受点名,出勤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一学期有3次缺课就直接Fail(不及格)了。

互评机制里最受益的大约是好好先生。上课会讲几个段子,下课没有作业,期末使劲给学生打高分,成为新时代好教师的标配。至于是否在课上教授了有价值的知识,又是否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倒是少有人注意的地方。

一些老师乐得给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放电影,美其名曰寓教于乐。学生欢呼,众人鼓掌,老师脸上挂不住的喜洋洋。最后,学校管理层一看学生评价:哟,不错,他是一个好老师!

不过学生终究会反应过来,好好先生的课轻松但学不到什么,久而久之同学间口耳相传,大家会用“不选他的课”来表达。相比打分测评,是否选课似乎是更真实的评价。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责任编辑:刘贞

猜你喜欢

职称评定任课老师学期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与实践
事业单位职称的评定问题初探
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与任课老师的沟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等教育转型期的素质结构与养成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村医职称评定需有据可依
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
“教学型教授”能否推动职称评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