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欣赏学霸
2012-04-29刘贞
刘贞
2012年6月刊《大学生》封面人物报道了清华TWINS马冬晗、马冬昕,经过几个月的发酵和各大媒体的再报道,这对成绩优异能力超强笑容甜美的双胞胎姐妹已成为众人膜拜的90后学霸形象代言人。
除了羡慕嫉妒恨、求保佑、元芳你怎么看以外,莘莘学子不禁想起了陪伴自己成长的、那个父母亲戚老师长辈口中的——“别人家孩子”。
与清华TWINS初中、高中、大学同校,低她们两届的“板上钉钉”撰文道:“马冬晗、马冬昕,这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两个神一般的存在,这两个‘别人家的孩子们中的佼佼者,一直是以她俩为中心(上下两届)的大连孩子的梦魇。”
学霸,就是那个门门考过95、GPA无限接近满分的人——甚至还有同学考试前会要求拜学霸,这是我们采访中听到的真实故事,无论什么课都坐在前三排、无论哪样老师都可以互动,在你热爱并投入前所未有精力的一门课上他得分依然超过你,推优得奖保研出国交流只有他不去时才可能轮到你……这就是学霸,任你再光明磊落,对他的感情也是爱九分,那剩下的一分不方便表达却真实存在,存在到深秋第一个大风猛降温的日子,你总有种冲动想去问候他:“亲爱的学霸,难道你也需要穿秋裤吗?”
和清华TWINS一样,这期特别报道我们接触到的学霸(无论是最后登上杂志的还是没有登上杂志的),他们有两个共同之处,一是成绩足够好,二是都不大愿意别人叫自己学霸。
不愿意做学霸,一来可能出于中国人谦和的本性,二来大约也感受到了这个词的感情色彩和词义之外人情之间的微妙部分。我们采访中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成绩能力都很强的学霸(姑且以此作为代名词)、同时也是所在班级的班长,有一学年由于忙于各种英语考试和实习而对班级事务投入精力不多。作为候选人,这位学霸以不二话的成绩竞争当年的“国家奖学金”,但在班级投票阶段却生生被投了下去。同学们的理由是“没有尽班长的义务”。这让学霸很受伤。
有没有当好班长与国奖硬标准无关,没有当好班长可能是事实,但投票结果却是累积情绪的表达。用我们祖传的金玉良言来开解——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再用祖传的另一句金玉良言来劝慰——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
我们应尽力去了解学霸,进而理解学霸,进而欣赏学霸。
学霸这个词,只侧重于人前显贵的部分却忽略了他长年累月比普通青年多得多的付出。如果“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学习”太老太土,那么可以换一种说法,学霸克制了冬天里对热被窝的依赖;学霸克制了第四节没课想冲去食堂的欲望;学霸放弃了追美剧看火影打DOTA的轻松夜晚;学霸放弃了和身边人抱团取暖闲话八卦的美好时光……作为这些克制和欲望的回报,学霸成为了学霸。
从学得好到变成“霸”、变成赢者全拿,并不是他的初始目的,个中原因有宏观也有微观,只是每个环节积累下来的负能量都会“报复”在他身上。
学霸也许是某种奋斗的典型,不是学霸成就了典型,而是典型选择了学霸。往更深处想想:如果你毕业后选择去非生源地工作,相对于有资源优势的本地人,你除了比他们更努力更勤奋外,还有什么能让你这个外地人安身?如果你选择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不同的成长背景迥异的教育方式,除了发扬中国人的简朴刻苦外还有几样东西能让你这个外国人立命?那时他们可能不会叫你“学霸”,而是叫你“工作狂”,对你喊“忍够了”。曾听一位“考研基地”的学生抱怨:“我只是比别人努力,难道这也有错吗?”
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和评价标准单一,你不得接受外界为你塑造的那个不可超越的“别人家的孩子”。大学里,你有能力和权利反思自己和“别人家孩子”的关系,因为以后你可能会在各个领域、生活的各个层面遭遇“别人家的孩子”。
不要因为永远无法超越的前三名就否定自己从第1001名变成第1000名的成绩。否则明天就算你拿到一个年薪30万的offer,也可能会因为曾经成绩不如你的同学比你薪水多些许而抑郁。
每天早上叫你起床的不是闹钟,也不应该是学霸,而是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一朴素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