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特色教育 让孩子自信入校
2012-04-29李晶
李晶
摘 要 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幼小衔接 特色教育 措施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120-02
在我国,按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年满6周岁的学龄儿童可以进入小学接受初等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尤其是零岁教育、早期教育的普遍重视,使婴幼儿的脑发育更迅速,智力发展更突出。所有这些都为儿童入学,接受全面、系统教育奠定物质基础。 然而,在我们周围的很多家长把提前入学作为一种风气,一种社会时尚,形成一股潮流。在这种现状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入学所面临的问题
1.社会要求的提高。幼儿园是启蒙教育,保教并重,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游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但没有严格的约束力、规范性,儿童在游戏中便能学到知识,不觉得有压力,也没有评分标准。而小学是义务教育,以上课为主要形式,必须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或社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幼儿必须努力学习,不仅学习感兴趣的,还要学习自己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内容。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度,为了督促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成绩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成人的奖惩。这些都必然会引起儿童情绪上的恐惧、紧张,而使儿童感到有压力。
2.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各项活动动静交替,每天上课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其他时间以游戏为主,午睡两个小时,小学生除早读课外,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午睡也得不到保证。
3.师生关系不同。幼儿教师作为母亲的象征,总是保教并重,全天参加儿童的游戏、散步、观察、娱乐、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对儿童的冷暖、饮食、入厕、卫生等各个方面都照顾备至,个别接触与谈话的机会较多,师生之间往往形成亲密融洽的心理氛围。在小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目标,注意教材进度、批改作业以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较少问讯。教师与儿童的交往主要是在课堂上,在集体中,班干部和有特殊行为问题的学生与教师接触较多,师生个别接触机会减少。多数教师态度严肃、要求严格,这些都和幼儿教师有显著不同,增加了儿童在适应中的心理距离,感到压抑和生疏。
4.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幼儿园的活动室,都布置得美观生动,桌椅可移动,不少幼儿园还有自然角、图书角、玩具柜及活动区角,供儿童观察、游戏、劳动、娱乐用。而一年级教室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玩具、图书,对儿童缺乏吸引力。场地上的运动器械多半是全校合用的,低年级享用的机会较少。
5.教学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减少。幼儿园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学习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粗浅知识技能,不强调系统性,教师常用直观教具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小学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儿童必须勤奋学习,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成绩。
二、开展特色教育,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针对适龄幼儿的具体措施
1.对幼儿做好“五个培养”
(1)良好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幼儿期,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创设提供给儿童丰富、有创造力的环境,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此外我们通过绘画和简单的书写(名字、书写数字、做10以内的计算题),使孩子能熟练用笔,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另外,培养幼儿善于观察、勤于思维的良好习惯。老师们以新的教学模式武装自己的头脑,善于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与孩子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时,善于启发诱导,多提几个为什么,让孩子做主题活动的主人,让孩子悟出“为什么”的答案。引导幼儿观察时,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方位顺序,或时间顺序,切忌视而不见。
(2)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点,幼儿园在实施原有课程的基础上,重点推出了特色课程“分享阅读”。“分享阅读”作为特色课程加入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已经有三个学期了,“分享阅读”不仅仅是一套教材,几个故事,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在幼儿园里我们每星期安排两节课,第一节课老师和小朋友通过共同欣赏大书,观看里面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在相互讨论中,孩子学会了书中的句型和文字,识字其实并不是分享阅读的主要目的,主要是让孩子通过图片线索推理出故事发展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更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故事中的文字。另外,分享阅读还有家教本,孩子和家长在亲子共读中体验到分享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最大程度得到了激发。“分享阅读”课程在全园铺开,即从孩子入园起就接受分享阅读课程理念的系统教育,在这过程中,幼儿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幅度的提高。现在大班的孩子已经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3)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是全家人的心肝宝贝,重点保护的对象。因此,日常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也因此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为此,应为孩子创设宽松的环境,增强幼儿的信心,调动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为幼儿讲故事,通过故事感染幼儿,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此外,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家长和教师应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在大班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吃饭、睡觉、洗手、入厕、整理物品等一系列活动都是自理完成,教师基本不用插手。
(4)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而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与小朋友抢玩具,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此外,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有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东西与人分享,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5)注意力的培养
为让幼儿适应小学的教学活动,大班的教学活动可逐渐延长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增加到40分钟。也可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捏泥等。特别是画画,既可以培养孩子“坐得住”,又为今后写字打下基础。
2.实施幼小衔接具体方案
(1)我和蛋宝宝的一天:每位幼儿带一个熟的鸡蛋放在口袋里到幼儿园,孩子在这一整天里,不论干什么都要成功保护蛋宝宝不破碎,成功者将得到一定的奖励。这个活动主要是培养孩子妥善保管物品的习惯和注重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2)我背书包上幼儿园:孩子背上书包上幼儿园,提前体验作为一名小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整理书包和学习用品的习惯。
(3)参观小学,找找园校的不同:孩子在参观小学后,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总结和比较,最后得出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之处。通过有目的的参观讨论活动,让孩子从感性上对小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另外,也是对孩子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分析总结能力的考验。
(4)开展“离开爸爸妈妈的日子”生活体验活动:幼儿园安排幼儿在某一天留宿在园内不回家,一整天不与家长联系,一整天的生活都由班主任来安排,为孩子营造全托制的学习氛围。这项活动是对即将入小学的孩子作一次心理和生理的考验,特别是对进入寄宿制小学的孩子来说更是一次全新的热身体验。在这个活动中,有的孩子若无其事,有的孩子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开始思念父母,更甚者有哭鼻子的,从这些孩子的表现中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有针对的进行教育。
3.加强家园互动
考虑外界因素对幼小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同时,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多数幼儿园已从超负荷运转到主动去争取生源,家长也从注重园所数量和服务水平转而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因此,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4.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协作
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课程,构建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但是,衔接应是双向的,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沟通,设置合理的课程。如在幼儿入小学初期,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和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适当控制作业量,弹性安排课时时间,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等。完善衔接的后期工作,是促进衔接工作的系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使幼儿入学初期比较自然地进入小学生角色的重要保证。
(二)针对小年龄幼儿的具体措施
1.积极开展家长工作:对小年龄的孩子家长进行合理的劝导,分析孩子提早入学的利弊,让家长全面考虑孩子的学习进度、生理心理的发育情况是否符合入学的条件。
2.创办特色学前班:针对小年龄的大班孩子,我们开设全新的学前班课程,不再对孩子进行大班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引进上海先进的“思维训练”课程和先进的语言课程,还有我们将邀请小学的名优教师定时来园上课并指导我们的教师实践工作,此外,我们将加强孩子听读写的能力培养……在一系列的特色教育中,拉近了园校的距离,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自信地进入校园的大门。
三、衔接特色教育反思
1.教师对衔接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认为学前班就要像小学一样,让孩子大量的做练习,跟着小学的作息时间要求孩子等。正确的做法应是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使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地实现过渡。
2.特色教育的具体措施有待挖掘。以上的具体措施是我们实践的成功经验,但仍需要我们多方位的、多元化的挖掘和开拓能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课程和活动。
3.应加强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深层次交流。在幼小衔接工作过程中主要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向小学靠拢,尽管有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交流,但也只停留在表面的、初浅层面的合作与交流,而深层的交流应包括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及幼儿与小学生之间的联系。幼儿园与小学应有一起研究衔接工作的教研活动,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应相互了解。应主动邀请小学教师来观摩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教师去观摩小学的活动,进行有利的研讨,共同努力,让孩子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