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

2016-11-18赵锋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特色教育美术院校计算机教育

摘 要: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包括专业美术院校在内的所有高等院校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意义非凡。本文分析了当前专业美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计算思维、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思路,对促进和发展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美术院校;专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特色教育

0 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12月颁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明确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改革方向、探索多种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推动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教学模式改革”。计算机技能成为每个大学毕业生必备技能已是当前所有单位认可的事实,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效果却并不是非常明显,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形势和新问题。计算机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与其他学科教育交叉渗透,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并衍生出许多新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如艺术领域的新媒体艺术、虚拟仿真等,思维教育正逐步替代传统工具论的狭隘理解,成为各行各业普遍接受的新模式。

1 专业美术院校计算机教育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中计算机及网络的不断深入应用,广大新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也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高度,各综合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授课学时压缩、授课内容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重叠、教学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提高学生兴趣等诸多问题。作为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自开课以来一直以综合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来为蓝本,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大同小异,甚至因为没有各种类型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直接压力,相关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管理等后续课程都没有开设,如此一来,简单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对专业美术院校学生来说就显得弥足珍贵,但内容却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各专业学生的求知需求。归纳来说,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面临着如下几个问题:

1.1 课程定位模糊,计算机对艺术学科的影响力重视不够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艺术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计算机技术可以在艺术创作诸多领域中得到运用,众多艺术创作及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教育和创作,但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未被专业艺术院系普遍认识的情况下,对于负责计算机基础技能教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则一直被视为工具论教育的典型代表,其在专业美术院校教学体系中始终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游离于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甚至会被误认为可有可无,没有深入研究计算机对专业学习的影响,更没有探讨计算思维在艺术领域所带来的概念冲击和思维方式的革新。

1.2 知识更新慢,教学内容与实际专业需求相差甚远

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发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计算机绘画、计算机音乐创作、图形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影像特效等这些当前非常活跃的计算机艺术领域创作对我们来说早已经是耳闻目详,计算机技术为传统美术也提供了更新颖的技术手段和教育技巧。但在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中却缺乏类似的技能教育,依靠借鉴综合院校所开设的教学内容脱离不开操作系统、OFFICE和网络知识的老三样,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需求又相差甚远,更谈不上针对专业美术院校不同专业的应用需求和能力差别因材施教。

1.3 教改无特色,没有形成专业美术院校独特的计算机教育模式

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也较早地意识到计算机基础教育认识上的危机,并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改革活动,包括模块化教学、分层教学、网络教学等课题。笔者调查发现,目前较多的教学改革项目都是借鉴了综合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多研究的方向多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并没有多少课题深入研究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特点和专业特征,没有针对性地为专业美术院校学生制定贴近专业需求的教学教改方案,进而也就没有形成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点的计算机教育体系。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专业美术院校的现状,从教学出发点上进行改革方可见成效,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问题。

2 打造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

尽管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效果没有达到预想效果,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仍然通过学术交流、项目促进、开设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多渠道探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问题,并先后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如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即“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设立了22项“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项目;2015年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对比综合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所在专业美术院校经过几年的努力,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体系。

2.1 建立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

艺术品表达的载体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计算思维也正是通过抽象符号和数构建虚拟世界,这种默契在中外艺术史诸多佳作中都有所体现,更多的现代艺术创作者也开始借助计算机来模拟和仿真艺术品成型效果。艺术创作的过程与科学创作中形象分解、简化变形和抽象定型等阶段不谋而合,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应强调以计算思维为核心,首先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数字媒体和网络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和影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在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和艺术创作过程中长期受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从艺术品的鉴赏入手,指导学生尝试总结和查找专业领域中能体现分解、简化、抽象、综合的思维创作方法及计算、分形、虚拟和自动控制等创作技巧,以巩固和促进专业领域的学习。

2.2 模块化教学,及时更新教学模块,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各生源地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各高校均普遍存在,有条件的综合院校一般在新生入学时往往会进行一定的计算机水平能力测试,以便于实施分层教学,各专业也相应地针对水平差异开展不同的教学进程。专业美术院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在各专业分布尤为明显,解决的途径之一即为模块化教学。针对计算机动手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纯绘画类专业学生,优先选择基础性知识模块,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计算思维的融合,探讨学科交叉中的共性问题;计算机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高的设计类专业,则建议在基础性知识模块之外,增加部分与专业相关的辅助设计专业软件工具基础操作模块,强调技能教育为先,技术熟练方能有助于专业问题思考和解决。与此同时,提升教师素质,积极更新教学模块内容,重点不在于追赶最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是追赶计算机在专业美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充分吸收计算机在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具有时代特征的计算机艺术问题,使之具备专业美术院校计(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算机教育的显著特征。

2.3 强调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突出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应用

在专业美术院校中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别于综合院校中的学科专业差异,其专业之间具有较多共性的成分可以相互参考,各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存在差别却又联系紧密, 教学的过程须认清这一现实,准确把握专业技能差异,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有针对性探讨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如绘画类专业增设基础图像处理技巧,版画壁画等增加动态虚拟处理效果部分,动画影像等则增加三维理念、新媒体艺术等。利用美术院校学生对于直观性的图片和视频比较容易接收和采纳的性格特点,教学素材中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部分应注意形象化,转变成容易理解吸收的音视频文件,从专业需求出发细化内容。

2.4 坚持不间断实践活动,辅助网络平台教学,提升学生兴趣

虽然没有开设后续专门的计算机课程,但笔者所在教学单位也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坚持不间断计算机学习实践。如积极开设网页设计、图像处理等计算机相关选修课程,有计划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举办计算机艺术专题讲座、计算机艺术设计大赛等,对基础较好、对计算机艺术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引导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美术院校特有的多媒体资源和网络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转变,体现美术院校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独特性,引导学生探索更深、更广的知识。

3 结语

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既具备计算机课程教育的典型特征,又带有专业院校的特殊烙印,两者的融合必然具备鲜明的特色。专业美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应从源头上摆脱综合院校的影响,从服务专业教育的需求出发,以计算思维教育为核心,强调学科交叉培养,以图在不同专业领域寻求解决问题和设计创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玉程,曹世华.国内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0):88-91.

[2] 郑莉.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前沿性与实用性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3(1):27-28.

[3] 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6(3):44-45.

[4] 冉德玲.对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探讨[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07(12):56-57.

作者简介:赵锋(1980—),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育与数字媒体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特色教育美术院校计算机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浅析《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第六届暨2015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文字图形的表现方式
对高中生报考美术院校的指导分析
美术院校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
美术院校雕塑教学思想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