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文化管理新思路 促进县域文化大发展

2012-04-29王东红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年23期
关键词:思考

王东红

[摘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已经将“文化发展”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在发展中,已经由过去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过渡到现在的“与时俱进、整合发展”新模式。甘肃省秦安县作为省内的一个文化大县,其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些差距,文化资源特色鲜明但挖掘不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文化市场主体数量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城乡文化发展不够平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文化管理新思路; 县域文化大发展; 文化强县新品牌; 思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55

[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23- 0091- 02

文化是地域崛起之魂。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秦安古称成纪,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据史书记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就出生在秦安,这里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再加上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文化发展潜力巨大。秦安是天水的北大门,天巉公路、靖天公路纵贯南北,泾甘公路横穿东西,莲叶公路、蔡莲公路建成通车,已成为沟通陇东、陇南、兰州及西安的交通枢纽。“十一五”时期,秦安县县委持续大力开发文化资源,推动县域经济走上了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为秦安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建设全省文化强县、旅游大县,把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1深入探索文化管理新思路,让历史传统文化“亮”出来

秦安县地处西北偏远地区,加上财力薄弱、文化自觉不够,文化遗迹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大,传统文化深藏于民间。为使各种文化重放异彩,秦安县近年来加大了对各类文化的论证、开发、挖掘、整理和宣传力度。今后在全县文化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到:

一是以“大地湾遗址”为核心,撩起秦安历史文化的“面纱”,形成一个县域文化发展网络,树立“科学发展、逐步推进”的基本原则,最终建成一个以“大地湾文化” 为核心的高效文化发展体系,从而带动文化经济的科学健康发展。我县的大地湾遗址于195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开始发掘,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发掘所获资料看,大地湾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目前发现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截至1984年,共揭露面积13 7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为110万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个,墓葬79座,窑38座,灶台106座,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8条,各种骨器、石器、蚌器、陶器、装饰器和生活器物共计8 034件。大地湾文化最早距今7 800年,最晚距今4 800年,有3 000年文化的连续,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艺术珍品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大地湾的房屋建筑遗址,不仅规模宏伟,而且形制复杂。尤其是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 000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门、带檐廊的大型建筑,其房址面积270平方米,室内面积150平方米,平地起建,木骨泥墙,其复原图为四坡顶式房屋。这一房屋的规模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还绘有地画,图案由人与动物构成,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画,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古成纪”秦安县县内除“大地湾遗址”外,还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体系:“兴国寺”、“文庙大成殿”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陇城镇”列入我国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县内已发现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68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秦安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三国时期的街亭战场就在县内陇城一带。这里名人辈出,飞将军李广,前秦王苻坚,诗仙李白,明朝山东巡抚、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清代“陇上铁汉”安维峻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

针对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全县80多名文化研究的爱好者,成立了相关文化研究学会,以还原历史为目标,积极拜访各地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认真查阅图书史料,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先后辑印“秦安文化研究”10余期,刊发有价值文章100多篇,向国内外推荐与大地湾文化有关的论文60多篇,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了电视专题片《走进大地湾》,不仅证实了我县的历史事实,理清了历史脉络,消除了历史争议,而且为秦安县打造“华夏文化发源地”文化品牌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更为可喜的是,2011年12月31日,位于秦安县五营乡的大地湾博物馆正式开馆并长期向公众免费开放。大地湾博物馆建设是《大地湾遗址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于2006年立项、2007年开工,博物馆占地面积26 680平方米,建筑面积3 155平方米,基本陈列《文明序曲——大地湾遗址考古成果展》分为“发掘保护、岁月遗痕、陶风彩韵、光华永续”4个单元,共展出315件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代表性精品文物,并展出了多个墓葬发掘现场,运用现代展示手段诠释古老的大地湾文明,系统反映了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的丰硕成果和大地湾文化的丰富内涵,赢得了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大地湾遗址将成为文化内涵丰富、展示手段多样、环境和谐优美的大型考古遗址公园,将成为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又一重要支点,必将对实现文化惠民、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平台,撑起传统文化的“保护伞”。秦安县近年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资源,强化管理,注重推介,进行重点保护和开发。目前,秦安县已成功申报多项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围绕“秦安小曲”、“秦安草编”、“秦安陶器制作”等独特的品牌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先后建成多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为传统文化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铺平了道路。

2全面开发建设,让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活”起来

为弘扬文化、传播文化,使文化焕发干事激情、凝聚工作合力,秦安县将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无形的文化有形化,使之可观、可品、可感,既提升了新农村建设的品位和内涵,同时也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强烈感染和熏陶。

一是建设县内各乡镇的特色文化中心广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农村书屋”、“农村广播网” 、“农家乐”、 “农村文化宣传墙”、“农村民俗艺术团体”等适合农村文化发展模式的具体工作,为全县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凝练“主题文化”,推进文化资源的升级。近年来加大了县志办、文广局、文联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投入,为文化的深入发展解决了理论研究和宣传不足的问题;积极开展“明清古街”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同时规划建设了县城周围的“水景园绿化带”,加大对文化公园的建设力度,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古成纪文化和与时俱进的新时期秦安县精神,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营造文化氛围,注重特色文化发展。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合于城镇建设,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在滨河路的城市公园、广场、路口等重要节点设置了景观文化石,在绿地、桥梁护栏雕刻文化浮雕,广泛融合秦安县文化元素,使全县的一乡一村、一街一巷、一楼一宇、一园一林都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形成了强烈的文化感染力。

3积极举办“节会”,让地域文化“传”出去

立足于弘扬秦安县地域文化、增强秦安县吸引力,全县紧紧围绕“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文化传播上创新方式、拓展渠道、丰富内容,不断提升秦安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一是以“节”扬名。坚持科学规划,从2006年起确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在秦安县陇城镇女娲庙举行公祭和民祭合一的女娲祭典。秦安女娲祭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使人们不忘先祖、传承文明,并将其发扬光大。女娲祭典活动寄托了先民对人类始祖的崇拜,由于女娲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人类始祖的特殊地位,因而祭祀女娲可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社会更为和谐安定。同时举办了以“大地湾博物馆开馆”为主题的大型推介活动,通过文化旅游节会的宣传,让社会各界对秦安县的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使秦安县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知名度大幅提升,文化效应不断扩大。

二是以“会”交流。比如全县先后多次举办“桃花会”,以秦安桃文化、桃产业的发展为契机,现已形成以农产品为龙头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与升级,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共同繁荣。

4以群众为主体,让民间文化“火”起来

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围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秦安县全面加强群众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鼓励群众自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一是大力度推进群众文化阵地建设。着眼于解决群众活动无场所、无空间的问题,全县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宣传文化场所建设。近几年来,累计投资1 600多万元,先后建成县宣传文化中心和10多个乡镇文化服务站,建成农民书屋460多个、文化活动场所260多处、文化墙800多面,各类宣传画、图板10 000多块。以此,使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有场所、有指导、有内容,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在广泛开展全民教育和文化“三下乡”活动中,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式、实化群众性文化活动效果,建立完善了点对点文化结对帮扶机制,由专业文艺团队帮扶36个农村文化宣传队,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春节民间花会进城”、“民间艺术大赛”、“舞龙舞狮大赛”、“秧歌赛”、“欢乐乡村大戏台”、“农村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艺联欢、戏曲表演、诗歌朗诵、摄影展等迎庆活动,不拘一格,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淳化了民风社风,引导了积极、健康的文化主流。

三是全面激发群众文化活力。大力提倡、认真规范、适当支持群众性文化团体的组建和运作,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目前,全县居民群众自发组建的秦腔自乐班、秧歌队、舞狮队、高跷队、背歌队、健身舞团等民间文艺团队已多达200多个。这些由居民群众自发组建起来的文艺“小团体”,虽然人数不多,但活动却十分灵活。特别是在农闲时节,群众主动到广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开展自编、自导、自演的唱歌、跳舞、扭秧歌等群众性文艺活动业已蔚然成风。

四是全面拉动文学事业发展,展现成纪人民新风采。以“大地湾文化”为主题,由县宣传部开展大地湾文化、三国文化、明清文化等调研和推介活动;由秦安县电视台编播以《成纪大地》为主题的文化人物宣传主题片;由县文广局编辑出版《大地湾文学》季刊;由大地湾文学月报社编辑发行《大地湾》文学月报,以专业的文学队伍、一流的传媒资源扩充了文化发展的内涵,探索新时期县域文化发展新路子。

总之,秦安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理清思路,在今后的发展中全力打造文化强县的新品牌!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