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拾荒者”社会管理问题研究

2012-04-29夏明涛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年24期
关键词:新时期

夏明涛

[摘要]分析目前我国拾荒者的特点,还原拾荒者对社会的贡献,并比照国内外城市、乡镇生活废品处理的不同方式,探讨拾荒者在废品分类上的环保作用,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环保化、资源化”提供一条省钱、便捷、有效的方法,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对拾荒者存在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分析,就如何正确对待拾荒者的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 新时期; 拾荒者; 管理政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57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24- 0096- 02

1前言

拾荒者就是俗称的捡废品、拾破烂的人。拾荒者大多无依无靠,靠在街道、小区、公园等地方拾可回收的物品来维持生活。人们都会接触到但时常会被人遗忘,那就是拾荒者。就正如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他们像被遗落在世界一个角落的孤儿,像海滩边一颗普通的贝壳,他们孤独无助也看似毫不出彩,看起来他们是要注定被遗忘的一类人群”。

拾荒者使城市回收再利用事业得以开展并运作。也许有人觉得他们脏兮兮的,可是他们同样靠自己的双手坚强地生活着,更重要的是,他们保护和维护了城市的卫生,实现了资源的可再生与利用。但是针对拾荒者,有的地方政府对他们视而不见,有的进行规范整治,有的进行打压禁止。

客观来讲,拾荒者虽然为城市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但是同时他们也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笔者力图通过分析拾荒者对城市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寻找出一条解决城市拾荒者问题的根本之道。

2城市拾荒者存在着的共性问题

2.1拾荒者大都居无定所,身份结构复杂

城市拾荒者大都靠拾废品谋生,当然不可能去花钱买房居住,甚至连租住房屋都很困难。很多拾荒者都是随身带着全部家当行走各条大街小巷,犹如流浪汉一般找个合适的地方就露宿街头,第二天收拾行囊开始新的拾荒之旅,周而复始。

拾荒者大都不会在自己出生的城市谋生,很多还是跨省、跨城市去拾荒,身份证这种证明身份的证件几乎与他们无关,也没有人去关心这些人叫谁名啥,他们基本没有什么场合可以用的上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久而久之,拾荒者从最初的有身份证件到后来渐渐遗忘、丢失自己的身份证到自己都几乎忘记还需要有身份证这回事,他们大多家境贫寒、居无定所、流动性大且没有足够的社会关注度。久而久之几乎成了被遗忘的人群,在这群人里也是鱼龙混杂,身份复杂。这两年我国开始实行购火车票须用身份证实名购买制度后,有些拾荒者可能才会想到自己还需要一个身份证明。

2.2一些人收、拾、偷不分,对社会治安及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隐患

收废品是去单位或个人住宅付出一定的费用去收取可回收物品,好多拾荒者渐渐从在街头拾捡废品到上门付费收废品,这样的不明身份人群到居民家里收废品无疑是给居民的人身财产带来了安全隐患。

由于拾荒者身份的复杂性,有人鱼目混珠乔装成拾荒者去小区顺手牵羊地偷东西,也有的拾荒者因为生活确实艰辛困难,生活无以为继,所以从拾废品发展到偷物品。

同时,由于垃圾资源的有限性,而贪婪的无限性,经常发生拾荒者为争取废品或收购地盘而大打出手的情景,同时,对社会治安造成了很大影响。

2.3拾荒者四处流动,乱扒乱翻,污染环境,成为“脏、乱、差”的污染源

在街头、店门口、公园门前、地下通道等公众场所经常见到一些拾荒者带着铺盖随地而坐,甚至铺成床铺型就地吃喝拉撒,造成了环境污染,对城市形象造成了破坏。

一般城市拾荒者的铺盖旁边还能看到很多到处乱翻来的各种废品,大部分物品已经辨不清颜色和用途,可见已经严重污染,这些废品都带有大量细菌病毒,很容易传播疾病。

2.4不注意卫生,成为疾病传染源

拾荒者的生活难以获得必要的保障,他们工作环境的恶劣状况是人们无法想象的。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为了争抢垃圾,大翻斗的运垃圾车倒下垃圾时,拾荒者争先恐后,结果有人被埋在垃圾里,根本没人发现,最后窒息而亡。

因为居无定所,个人卫生方面没有便利的条件去注意清洗,大众的洗澡堂也不欢迎拾荒者的进入,他们大都浑身污垢,走在街上也让路人避之不及。有些拾荒者集中居住在垃圾场周围,为了改善生活,他们用垃圾场里的烂菜皮之类的东西养猪,称为“垃圾猪”。这种猪饲料、饲养过程都很不卫生,甚至还携带各种疾病细菌,食肉者轻则导致疾病,重则导致死亡,但这种猪却已悄悄流入城市肉食品市场。

2.5拾荒者队伍在不断扩大

近几年,农民工大量融入城市,个别未找到工作的农民工就有可能加入到拾荒者队伍。同时,我们在城市生活也会经常见到衣着得体的老头或老太太在垃圾桶旁东找西寻,或者在公园旁边盯着游客手中的饮料瓶,等你喝完后立即上前索取。笔者曾与几位此类人攀谈,他们要么是退休闲赋在家,退休金又有限,靠收揀垃圾卖钱补贴家用,或者被儿女从农村带到城市居住,无工作,想通过自己努力此挣点零花钱。

3城市拾荒者的社会贡献

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城市拾荒者一方面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而另一方面他们却在废品回收再利用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以我国现实情况为例,我们是一个人口基数大,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乱扔废弃物的现象屡屡发生,大多数人没有废品分类处理的意识,一些生活陋习没有根本改变,良好的生活习惯没有完全形成。城镇、乡村的垃圾的分类和无害化处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有不少有使用价值或回收价值的物品被当作垃圾填埋处理,既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严重地污染了环境,而拾荒者在目前的情况下,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点,通过拾荒者的拾取废品往往能变废为宝,做到资源再利用。

废弃物乱丢弃,特别是白色污染是近年来城市管理者和环保部门一直头痛的问题,垃圾站的清收只能起到部分作用,对于乱扔乱放的废弃物品处理起来难度很大。如果要予以治理,政府部门势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要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城市拾荒者恰好为环保部门解决了此问题,同时,为政府节省了大量物力财力。

另外,如果这些废品没有拾荒者在捡拾,城市居民中可能会有不少人认为将其送废品收购站太麻烦而肆意乱丢。正是拾荒者使居民手中的废弃物变得有了价值,拾荒者方便了人们对废弃物的处理,无意间还促进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最后,城市拾荒者作为城市的再生资源回收员,变废为宝,节约了资源。如果没有他们,城市的塑料、纸张、金属等可回收资源就真的浪费了。

4目前世界各国对拾荒者的管理政策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世界观、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世界各国对城市拾荒者存有不同看法,在管理政策方面也有较大不同。综合看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类型:

(1) 压制型。一些国家认为拾荒者是落后标志,是城市或国家的羞耻,所以政府大力打压拾荒者在城市中的生存渠道,企图通过这种方法使拾荒者逃离城市,彰显这个国度的“先进性”。如在印度拾垃圾被认为是非法行为并应被惩罚,而在埃及开罗推小车收垃圾的拾荒者被禁止白天上街。

(2) 放任型。政府对拾荒者的管理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忽视他们的存在,任其自生自灭,顺其自然发展,不加任何管理手段。如在非洲塞内加尔等国。

(3) 指引型。一些国家政府逐渐意识到拾荒行为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意义,将压制、忽视态度的消极管理态度变为积极引导管理,使拾荒者的行为合法化,鼓励合作或与之签订收集回收合同。在国内推动垃圾分类的工作中,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做法。

5我国现行的管理政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越来越成为困扰中国现今社会的一个严峻问题。尽管迄今为止中国的人均垃圾回收量仍然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据统计,目前中国每年垃圾总量超过3亿吨,已是全球第一,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目前全国一年的垃圾回收量只有8 0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不到40%。此外,中国每年还要进口大约4 000万吨洋垃圾,如废纸、铁、铝、钢、塑料和电子设备等,用于提取制造业原材料。

近年来,垃圾处理已成为中国城市规划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一般而言,大城市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焚烧法处理垃圾。以北京为例,目前京城的垃圾焚烧量大约占全市全部垃圾的10%,据有关部门称北京市计划到2014年将它提高到40%。相关研究还显示,未来3年内全国将上马大约90座能够通过焚烧垃圾发电的新垃圾焚烧厂。不过,垃圾焚烧法处理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引发了许多地方居民和环保组织的强烈抗议,并成为近几年里许多群体性事件的由头。

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我国约有拾荒者近130万人,他们大多居无定所,有的住工棚,有的甚至流浪街头。

我国目前的状况对拾荒者的管理没有统一政策,我国对拾荒者的管理成为难点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和社会都忽视拾荒群体,目前社会对弱势群体的管理帮助体制不健全。国内学术界研究弱势群体问题的时间并不长,全国在职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仅是在2000年左右才建立完成,对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才是自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始,更何况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更是无人问津。

固然有忽视的原因,各地财政的紧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上海市和西宁市由于财政收入的多寡在对待拾荒者的管理肯定会有质的区别。

同时,教育的不公平也是造成拾荒者的主要原因,拾荒者大都是因为知识文化有限,无法找到可以维持生活的工作,没有生活来源才被迫拾荒,同时只有将这份大家都看不起的工作作为自己的生活砝码,他们只希望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求一条生存之路。

6从以小区为单位管理的角度看城市拾荒者问题的解决路径

有没有一种可能,既能保留拾荒者的饭碗,又能让城市不被狼藉的垃圾所困扰,笔者认为巴西的“塞普利”模式可供借鉴。

“塞普利”是由巴西政府和公益组织联合发起的一个非营利性的环保组织,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巴西寻找到一个社会化、市场化的垃圾处理模式。这个模式最大的亮点便是将分散的拾荒者组织起来,成立“拾荒者合作社”组织。政府除了在税收、贷款、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之外,还向合作社提供培训服务、压缩打包机和分拣工具等专业设备。

借鉴“赛普利”模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途径解决荒者问题。

6.1正视城市拾荒者问题

政府机构及社会大众应提高对拾荒者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度,真正认识到拾荒者问题是社会问题。城市管理者应研究造成拾荒者问题的根本原因,积极面对此类问题,探索解决途径与方式,标本兼治,方可真正解决此问题。

6.2鼓励设立相应治理机构

中国目前的城市人口多、片区大,人员流动性强。让政府专门设立部门去管理拾荒者显然是不现实的。现在城市都是走向社区化的模式,笔者认为应该在每个城市的社区由街道办组织设立一个专门的社区垃圾回收管理机构,这个机构不同于市容管理部门的垃圾回收厂,而是拾荒者每天都将捡到的垃圾交到社区的垃圾回收机构,由回收机构将垃圾再与市容联系进行下一步的处理,拾荒者可以每天晚上在该社区的这类机构里留宿。白天再為这个社区的垃圾进行分类拾捡,以市场合适的废品回收价格卖给回收机构。同时,由此机构负责拾荒者的管理,发放工资,统一着装,统一培训,统一划分区域。这样垃圾的问题和流浪者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6.3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拾荒者问题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牵扯到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治安等各方面问题,笔者的上述方案只是临时的一个权益之计,要根本解决此问题还需要政府各个机构共同努力,互相协调,同时,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方可使拾荒者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遍布各地城乡的拾荒大军,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劳动群体。他们在当前就业岗位不足的形势下不等不靠,自谋出路,在职业的艰辛和周围一些人的冷眼中顽强拼搏,不仅维持了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而且通过回收废旧物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了贡献。我们应该通过正确的政策引导,趋利避害,使此类人群在社会中做出他们独有的一份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傅丕毅. 透视城市拾荒者管理[N]. 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11-29.

[2] 魏杰. 关于当前就业问题的几点逆向思考[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0).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新时期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探讨
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