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沿海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4-29洪思扬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6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问题对策

洪思扬

摘 要:辽宁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因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观念落后、投入资金有限,不仅导致辽宁省沿海地区一些高品位旅游资源的优势未转化为竞争优势,还造成旅游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只有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保障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实现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辽宁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96—02

辽宁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其旅游资源,促进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利于加快辽宁沿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对辽宁省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辽宁省沿海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辽宁省沿海地区包括丹东市、大连市、营口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六市所辖行政区域,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 920公里,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约占全省的1/4,人口约占1/3,地区生产总值占近1/2。

辽宁省沿海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 4A级旅游区 23 个,在全省旅游市场中占据很大比重。自然景观主要有丹东凤城凤凰山景区、大连庄河的仙人洞、大连市区金石滩及玉皇顶、大连市金州区的海滨喀斯特地貌景观、营口盖平角沿岸、锦州市的大笔架山及医巫闾山景区、盘锦双台河口湿地、兴城市的菊花岛等;人文景观主要有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大连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旅顺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遗址、营口金牛山遗址、营口西炮台遗址、营口西大街近代建筑群、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锦州北镇庙和崇兴寺双塔、锦州义县的万佛堂石窟、兴城古城、绥中九门口长城等。

2009年,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旅游收入1 04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7%,占辽宁省旅游业收入的44.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9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占辽宁省的比重为46.6%;国际旅游收入10.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7%,占辽宁省的比重为56.2%[1]。

辽宁滨海大道于2009年9月27日正式通车,它贯穿整个辽宁沿海地区,这条大道不仅是辽宁沿海经济大通道,也是辽宁旅游黄金大通道,对建设沿海旅游观光带,大力度、深层挖掘辽宁沿海地区的旅游潜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辽宁滨海大道将会逐步显现出对旅游的拉动作用。

二、辽宁省沿海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品位低

辽宁省沿海地区一些高品位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优势。目前,辽宁省沿海地区旅游产品主要是处于旅游基本层次的观光、游览型需求弹性较小的部门,需求弹性较高层次的购物、娱乐型产品较少,远远低于世界各地旅游购物统计的平均消费水平比重50%,更低于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购物消费比重60%,度假、会议、宗教型产品更少[2]。游览景点多停留于旅游资源的表层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降低了旅游区的品位和形象,导致对游客的吸引力降低,限制了辽宁省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的经济效益[3]。

(二)旅游资源开发协作水平低

辽宁省沿海地区旅游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其中,大连在辽宁沿海地区旅游业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大连市接待国际旅游人数最多[2]。各地方在旅游决策过程中总是首先考虑到自身利益,因而导致不同区域之间开展旅游合作的困难极大,以致于各地方以各种形式排斥区域旅游合作,从而导致旅游合作的动力不足[4]。由于地区分割、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协作,造成各地景点开发呈现散、小、弱、差的局面[5],直接导致了辽宁沿海地区旅游竞争力的降低。

(三)旅游宣传促销乏力

辽宁省沿海地区只注重景点的硬件建设,忽视了市场宣传,导致许多游客只是对大连市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地较为了解,对辽宁省沿海地区其他旅游资源一般知之甚少[2],限制了旅游品牌的打造。另外,旅游宣传促销手段科技含量较低,过分依赖旅行社等中介组织,对市场缺乏真正的研究,没有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行个性化促销,对消费群体定位模糊,缺乏大规模、连续性宣传[6]。

(四)旅游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辽宁省沿海地区各区域的海滨都存在旅游区与其他建设项目矛盾的现象,缺乏明确的开发目标和统一协调,各类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旅游资源自身的破坏和旅游资源外围景观与环境的破坏。如兴城涨潮时,潮水把夹杂有大量泥沙和污染物的南河水从岬角经过三礁览胜带到第一浴场,严重破坏了浴场的自然环境,如果再不加以治理,兴城海滨的“碧海金沙滩”将很快彻底消失[7]。另外,主要旅游景区景点游客超载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连黑石礁滨海岩溶石林,因为炸礁取石,填海晒海带,使礁林破坏殆尽。

三、辽宁省沿海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辽宁省沿海地区应依托全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以大连为龙头,全面整合辽宁滨海旅游资源,打造一条以海滨休闲、海岛度假、避暑养生、冰雪温泉、特色景观为主导的、世界知名的滨海旅游走廊,唱响辽宁“五彩海岸”主题旋律:浪漫海岸(大连)、长城海岸(葫芦岛)、神秘海岸(丹东)、生态海岸(盘锦)、温泉海岸(营口)、红色海岸(锦州)。同时,大力支持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提高旅游商品设计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完善旅游专项商品市场,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增加旅游商品销售网点。

(二)加快旅游资源整合

辽宁省沿海地区各地政府应理顺和优化旅游管理体制,清除制度障碍,打破地域界限,出台切实可行的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开展区域联动。

辽宁滨海大道六城市旅游联合体于2009年10月24日在丹东成立,是辽宁省沿海地区的六个城市为联合开发辽宁滨海旅游资源所成立的一个旅游合作组织,说明辽宁省沿海地区在旅游资源整合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辽宁滨海大道六城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商定,今后本着“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推介、交通互联、营销互动、互惠互利”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沿海旅游带内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和引导旅行社、饭店、景点景区等旅游企业缔结业务合作关系,开展业务往来,建立客源推荐网络相互交流经验,促进沿海旅游带内旅游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联手打造辽宁滨海黄金旅游带。

(三) 加强对外宣传

辽宁省沿海地区各地市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旅游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加大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扩大辽宁沿海旅游特色景点、旅游线路的知名度,增强竞争力。在宣传促销的方式上,可灵活采用大众传媒、新闻发布会、各项节庆纪念活动、展览会、广告、企业刊物等形式,高频率、高密度地进行宣传[2],把宣传重点放在主流媒体上,如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人民日报、辽宁日报等影响大、效果好的宣传媒体。

(四)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要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8]。辽宁省沿海地区各地市应十分重视滨海海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做到搞好保护滨海海滩旅游资源工程建设,重视偏离大中城市的滨海海滩旅游资源开发。

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本着“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防止盲目建设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因此,对旅游资源开发之前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把旅游景区的游客人数控制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步,长期与短期结合[2]。

除以上措施外,还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机构建设。加快旅游交通建设,开通辽宁沿海城市间、辽宁沿海城市与国内主要港口城市间以及与韩国、日本、中国香港间的游船游轮。增开旅游列车和假日旅游专列,加快通往旅游景区(点)干线公路的配套建设,改善旅游景区(点)通达条件和旅游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过开发旅游批发市场和组建股份制公司,做大做强大型骨干旅行社。完善旅游星级饭店体系建设,推进经济型酒店发展,积极引导规范家庭旅馆、乡村旅馆、汽车旅馆等发展,以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的需要;创新辽菜烹调工艺,重点开发地方风味、乡村风味、海鲜风味等特色菜肴,小吃名点,绿色食品,便携食品。加快经营管理领域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办好大连外语学院导游专业。在丹东、大连、兴城等地利用现有中学开办旅游职业学校,分期分批轮训在职人员,建立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和竞争机制,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综上所述,辽宁沿海地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加之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所独有的特色。“五点一线”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辽宁滨海公路的建设以及沿海旅游带的开发,将使辽宁滨海旅游的形象更加突出,使滨海旅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其发展前景将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王慧,夏学英.基于大推进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大推进理论的思考[J].发展研究,2012,(2):45—48.

[2]邱瑛,鲍彩莲.大力发展可持续旅游业构建和谐辽宁[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0):115—116,150.

[3]王忠福,张满林.辽宁旅游产业结构现状问题评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100—106.

[4]刘漫漫.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0.

[5]李飞.辽宁环渤海六市旅游合作条件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1):112—115.

[6]王素珍.辽宁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企业经济,2007,(3):100—102.

[7]薛继业.辽宁沿海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46.

[8]骆乐,刘海为,陈卫康.上海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798—11800.

[责任编辑 李 可]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