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刍议

2012-04-29王义静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6期
关键词:社会管理科学化农村

王义静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社会已处于深度转型期,现有社会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因此,必须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及机制建设入手,积极构建与当前农村实际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模式,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F 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82—02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利益关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社会已处于深度转型期。在转型的过程中,各类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开始增多,人民群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现有社会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涉及到农村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广大农民群众诉求,涉及到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内容庞大而又复杂,因此,必须积极构建与当前农村实际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模式,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高度重视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

(一)农村社会管理的任务繁重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社会各种要素加快呈现出由静态到动态、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各个领域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对基层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征地拆迁、社会保障、劳动用工、安全事故等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城乡建设、商贸等领域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二是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农业产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日趋突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生存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的一大难题。三是随着农村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流动加快,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也呈现多发态势,给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这些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有的是快速发展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形成的历史积累和遗留,也有的是因我们基层工作缺位、方法不当或失误造成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逐步加以解决。

因此,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二)农村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首先,农业是第一产业,农民是最大群体,农村是最基层社区。这就决定了农村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主战场,农村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第一线,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最前沿。密切联系农民群众、提高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难、农村维稳难这些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其次,农村社会管理相对于城市来说严重缺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管理在单位制裂解之后,社区建设逐渐跟上。在农村,集政治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于一体的人民公社瓦解后,社会管理机构一直缺位。再次,农村社会管理处于被经济发展边缘化,被农村治理边缘化,被城市社会管理边缘化的地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城市,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社会矛盾更多,不和谐因素更多,群众要求更为迫切。农民社会权益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讲严重不足,农民难以进入城市主导的主流社会。

二、转型期农村社会管理的实践困境

(一)农村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当前,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仍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强政府—弱社会”的静态社会管理体制,这种机制在目标上直接指向对个体和组织的监管与控制,这使得政府在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往往重视对管理对象的控制,而轻视其对象权利的保障与维护。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化与流动性的增强,这种陈旧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农村社会的需求,形成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社会管理陈旧理念之间的冲突。就当前农村社会而言,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的得到满足,而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分析的那样,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其将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在农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获得保障与满足后,追求自身的发展,谋求自身权益的维护等便成为农民新的需求,农民期望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迁徙,期望自己能够拥有足够的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

(二)现有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与转型中的农村社会不相适应

1.管理主体单一。就当前农村社会管理而言,虽然名义上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但明显已经“行政化”的村民委员会并未充分扮演村庄社会管理者的角色,基层政府仍然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绝对主体。而乡镇基层政府在经过改革后,其职能的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管理的服务型乡镇政府尚未真正建立。由于现行的党委、政府的考核目标和工作目标的原因,也由于经费匮乏的原因,许多乡镇政府还是习惯于通过招商引资等想方设法维持乡镇政府周转,而在主动为农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进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方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乡镇政府对农村居民实际的公共服务需求了解不充分、不准确,没能始终将“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作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目标,习惯于上传下达,按上级要求“一刀切”或“刮风式”地做农村工作,政府职能也因而少有转变,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未能转变,也影响了乡镇行政效能的提高。农村居民基本上处于无组织状态,难以对农村公共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

2.管理手段单一。由于一些地方的管理理念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面对农村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的现实,仍然守着旧理念,以“官对民”、“上对下”的心态来对待社会管理和社会矛盾。仍然习惯于由上而下单靠政府主导,或者自上而下地大包大揽农村社会服务,或者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懂得整合农村和乡镇的各种执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有序地发展多样化群众性社团组织。

(三)农村社会管理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支撑

财政投入不足,致使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物质基础比较薄弱。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了财政支农力度,其增幅还是赶不上财政收入的增幅。在新增的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贸市场的投入确实有所增长,但直接用于农民和农村的乡村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却供给不足。由于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许多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居委会没有能力为农村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村民、居民自治组织因而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功能和组织功能。

三、转型期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科学化的路径分析

(一)以思想建设为先导,着力转变农村社会管理理念

可以这样认识:为农村居民提供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农村社会管理。要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农村基层社区,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居委会的中心工作,切实转到为农村居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贴身服务”上来,使之真正成为连接乡镇政府服务和管理职能与农村居民自治职能的平台,以改变原有的被“虚化”、被“弱化”的形象。把乡村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养老、住房、文体场馆等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和投入重点。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服务的政策,培育多元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工作。将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农村居民对民生改善的满意度,列入相关部门的考核评价,并赋予较高的权重。

(二)以组织建设为依托,实现农村社会管理的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基层组织尤为重要。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基层组织体系。一是健全基层党组织。顺应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和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的趋势,在农村工矿企业、流动人口聚集区、规模较小的“两新”组织等地建立党组织,形成纵横结合、全面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体系。二是健全社会公益组织。积极扶持发展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社会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三是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情况、新特点,突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发挥基层组织植根基层、贯通社会、联系群众、直接做群众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质量和水平。

(三)以机制建设为抓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方式

首先,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财力保障机制。通过制度性安排,形成以城补乡、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农村居民有工作、有收入、有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障、能安居乐业,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其次,建立妥善处理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发事件机制。依托村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室,加大矛盾排查,建立以村民调解组织等民间经济社会草根组织为一线,以村、组干部为中坚,以乡镇包村干部为最后防线的三道关矛盾调解处置工作机制,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敏感、突出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以及各类乡村事务纠纷和邻里矛盾纠纷,争取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打造乡村人文和谐新环境。再次,建立和加强政策监督落实与法律监督机制,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执行政策走样、违背上级出台政策初衷的现象发生。严肃查办在农村惠农政策、教育医疗、土地征用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仲 琪]

猜你喜欢

社会管理科学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用法治思维推动创新社会管理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