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一点尝试
2012-04-29姜艳芬
姜艳芬
怕写作文,将作文视为难途,这是当代小学生的普遍心理;怕写作文,教师认为作文教学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这是众多教师的共同感慨。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改变写作文方式,在活动中发现写作素材
很多老师喜欢同一个题,让学生统一作文,认为这样有利于批改、评讲,也可使教学有一定的系统性。起初,我也是如此,后来实践证明这样做是不太好的,也不符合写作规律。写作是为了让学生自我表达和与别人交流的,我们没有理由强迫学生在不想写的时候,或在无话可说的时候写文章。尽管有人会想,考试不也是统一要求的吗?考试作文的内容是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和写作空间,况且我们平时的写作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无话可说,闭门造车,学生的写作水平怎会提高呢?因此,教师少命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素材,自由写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1. 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文章又好像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可见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社会生活中广泛地获取材料。要使生活成为写作素材,就必须观察。但我们学生往往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去想,内心感受放任自流,不加品味。因此,我有意识地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如,我让学生帮父母洗脚,观察父母的言语、行动,用心感受写作文章。再如,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号召家长写一封信给孩子,写完后,用信封封好,让学生带到学校,再利用课上时间集中拆看。尽管家长的文笔不怎样,但却真情感人,好多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时,紧接着再布置他们写一封信给父母,其实也不用我布置,好多学生都是一边哽咽,一边主动写回信的。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一篇篇真情感人的文章呼之而出。
2. 课堂教学中及时捕捉写作契机。写作活动是为了自我表情达心中之情、不解之意。在作文课堂教学活动时,我们要善于捕捉写作契机,利用学生想说话的心理,及时指导他们写作文章。例如,在让学生观看汶川地震新闻时,让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们跃跃欲试,观点迭出,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学生立即作文,把自己的见解、看法写成文章。思绪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意到笔至,妙笔生辉。学生们利用课上时间快速写出了情景、独特而有深度的文章。
3. 寻找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现代的学生的生活单调枯燥,无源之水怎能“活”,闭门怎能造车?没有活动,学生尽凭书本上的一些材料又怎能写出新颖、情感真实的作文。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再把学生关在书本里,应让他们走出来,通过他们的观察、感受使文章“活起来”。有一次,为了让学生写好《家乡的美景》一文,我布置学生利用假日走进乡村,走进公园。学生放眼观察,用心感受后,《家乡的早晨》、《美丽的公园》、《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园》等佳作层出不穷,这不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让他们编造好得多吗?
通过课内外的一系列有意识的活动训练,学生们的作文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们也养成了有意识地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我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定能再上一层楼。
二、快速批、改、评、讲
作文批改的效果,大家早就提出了怀疑,但又不能不批,而且不得不认真批。一个班40多人,一次作文,40多篇文章,篇篇精批细改,教师累得够呛不说,学生又能获得多少,提高多少?而教师精批细改又会导致作文批改时间长,一次少说一周,甚至两周,等学生再次拿到作文时,上一次写作的内容、写作时的感受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这样进行评讲收效甚微。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快速批改。怎么做?作文批改我又尝试一篇作文只用3、4分钟,特别的文章多花些时间。我的立足点不是为了让学生看了我的评语后有多大收获,而是为了评讲的准备。如此这般,评阅一次写作大半天时间也就够了,第二天或第三天立刻评讲。评讲时,先把习作发给学生,采用自我修改、自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先谈,然后我再作总结,指出习作中的优缺点,指出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问题。快速地批改评讲,并注重学生的参与就使学生明白自己每一篇作文的得与失,让学生在感性的、具体的感受中悟得作文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实践,努力思索,定会走出一条宽敞的写作之路,促进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