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不如“临溪而渔”
2012-04-29赵淑芳
赵淑芳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然而,经过多年写下水文的经验,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授人以渔”不如“临溪而渔”。试问,哪个军事家是纸上谈兵就能百战百胜?哪个作家是只知道如何开头,怎样结尾,就可以写出骇世小说?哪个科学家不亲自试验就可以有科研成果问世?所以,只掌握方法,没有实践是不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是硬道理。作为语文老师,只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亲自写下水文,这样才能知困、知不足,才能找出好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作文中的难点。现就写下水文谈几点认识:
一、写下水文是语文老师树立威信的有效途径
学生之所以会亲师、信道,是因为老师才华横溢,可以为师,能够为范。语文老师的才华除了授课上的表现外,最重要的就是呈现给学生的下水文。一篇文质兼美的下水文会让学生信服,老师的威信也就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了。例如,我在刚上班的时候,面对其貌不扬的我,学生总是目光中充满怀疑,为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我选择写下水文。几篇下水文写下来,学生们怀疑的目光没有了,目光中全都是敬慕和钦佩。3年后,学生和我的写作水平都有大幅度地提高,这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教学相长。现在我的学生已经参加工作了,她打电话来对我说:“老师,我一定做和你一样的好语文老师。”可见,写下水文对树立老师的威信是多么重要。
二、写下水文要与学生的要求相一致
每次布置作文我们都有作文要求,老师写的下水文一定要符合布置给学生的作文要求,而且要考虑全面,比如我写的下水文——《常暖于心》要求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要有真情实感,即写真事,表真情,达实意;另一个就是引用名言佳句。这两点我必须在作文中做到,也就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能写出令学生信服的下水文。
三、老师写下水文的出现要适时
对于下水文应该在什么时候呈现给学生颇有争议,有的老师认为是在学生作文之前,老师就把下水文读了,便于学生把握方向,下水文起到示范的作用。但笔者认为,下水文应看作文的题目难易程度而定。如果作文比较容易的话,老师可以在学生写作文后再把下水文呈现给学生,这样不至于让学生出现思维定势,老师写出一个学雷锋做好事,有多少学生就会写多少个雷锋做好事,千篇一律,毫无创意,这是不可取的。当然,如果题目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理解的话,老师的下水文可以不写,有学生的范文就足够了。如果作文题目比较难的话,语文老师可以先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对于这类作文怎样分析,从思路上给一个导向作用,而不是读老师的下水文。所以,老师的下水文我认为应该在批完学生的所有作文之后,纵观所有的问题,然后再写,在讲评作文之后展示给学生,做到教学相长,起到垂范的作用,便于学生二次作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康德说:“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能在理论上“授人以渔”,还能在实践中“临溪而渔”;既能传道,又能在写作实践中解惑。这才是真正的师者,起到“道高为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