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被水土保持效应尺度性研究综述

2012-04-29陈端吕彭保发李际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植被

陈端吕 彭保发 李际平

摘要:从近年来植被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进展来看,不同学者根据不同尺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斑块、坡面、景观和流域四大尺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植被水土保持生态过程与机制在大尺度与小尺度既有关联又有差异,植被水土保持效应存在明显的尺度性。通过对现有研究方法、结果和观点的整理与讨论,认为水土流失效应的影响因素随着研究尺度的变大变得越来越复杂,水土流失的尺度效应可从小区、坡面、小流域、大流域以及区域等不同尺度开展系统研究,旨在从小区和坡面等小尺度水土流失的研究结果上外推到较大尺度区域。

关键词:植被;水土保持效应;尺度性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3-0433-04

A Review on Scale-dependenc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ffect of Vegetation

CHEN Duan-lü1,PENG Bao-fa1,LI Ji-ping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415000,Hunan,China;

2.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0,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dvances, researchers had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ffect of vegetation from the scales of patch, slope, landscape and watershed with different methods for different scales. As the ecological process and mechanism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ffect of vegetation at big and small scales were collected while differed, significant scale-dependency was claimed existing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ffect of veget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methods, results and views, it was figured out that the larger the investigated scale was, the more complica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The scale-dependency of soil and water loss could be studied from the scales of plot, slope, small and large basin and region; and the results could be deduced to larger scales.

Key words: vegeta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ffect; scale-dependency

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植被水土保持效应的尺度性研究具有复杂性。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植被水土保持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斑块、坡面、景观和流域对植被的水土保持效应的尺度性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在不同尺度上采取合理的人类经营活动、实现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控制提供参考。

1植被的水土保持效应机理

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结构复杂,其水土保持机理体现在植被层次、主层植物年龄、总覆盖度等结构因素上。在水土保持生态过程中,植被是通过冠层、地被物层和根系土壤层对降水的截持和储蓄、减少对土壤的击溅和冲刷而实现其保持水土作用的[1]。

冠层是植被水分传输过程的开始,水土保持效应首先体现在植被冠层上。植被冠层具有较大的截留容量,对雨水的截留和缓冲作用,截流差异决定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树种分枝角度、树种密度等。冠层拥有较大的空气动力学阻力进而形成截持雨量的蒸发,减少地表径流,从而起到削弱洪峰流量、涵养水源与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植被冠层截留量、蒸散量受到树种组成、植被冠层结构特点、年龄大小、郁闭度、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影响。

植被枯落物层可避免溅蚀,阻碍消耗了降雨动能,减少了动能对面层径流的扰动和携沙能力,同时具有较大的贮水持水能力,一般认为枯枝层持水量是其本身的2~4倍,对水源涵养、养分循环、促进生物活动、物质循环、水量平衡和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枯落物是土壤有机养分的主要来源,具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促进入渗的功效。

植物根系的盘绕固结作用及植被本身对水流的抵抗作用,使土壤的抗冲、抗蚀性明显提高,根系的分布特征也能反映土壤的水分状况。根系的存在能够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大土壤的孔隙度[3],同时阻止地表结皮的形成,增加了入渗,减弱了水流对地表的冲刷作用[4,5]。

植被覆盖度能增加对水分和养分的截获能力,改变地表径流的流向,改善小气候,形成一种良性反馈机制[6]。总覆盖度越大,单位面积的平均总截留量、枯落物平均吸水量、根系平均生物量也越大,所以植物对土壤的保持能力越强,土壤冲刷量也越小,其差异也越明显[7]。

2尺度性概念与研究方法

2.1尺度性概念

尺度是自然过程抑或观测研究在空间、时间抑或时空上的特征量度[8],是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9]。不同尺度的现象和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尺度可以分为本征尺度和研究尺度[10]。本征尺度指自然本质存在的、隐匿于自然实体单元、格局和过程中的真实尺度,一般可分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和功能尺度等。研究尺度是针对所研究的对象或者详细程度而人为设定的尺度,包括测量尺度和操作尺度。测量尺度是一种感知尺度[11],包含范围、解析水平,操作尺度一般为不同级别的行政管理单元。本征尺度源于地球表层自然界的等级组织、空间异质性和复杂性,对本征尺度特征的揭示是尺度研究的最终目标。

尺度性是指基于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事物所发生的变化,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的过程与机制既有关联又有差异。由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变化,生态过程显得复杂化,部分指标的不匹配性增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尺度性表现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变化上,需要在尺度转换中衡量和实现。将小尺度信息向大尺度转换称为尺度上推,反之称为尺度下推。当一个变量与尺度变化的关系为线性时,这种转换可能较为直接和简单,而当这种关系为非线性时,转换就不是简单的叠加,不能进行本尺度的简单外推。水土流失存在多因子综合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尺度的时空变异过程[12],开展水土保持的尺度性研究正在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之中。

2.2水土保持效应尺度性的研究方法

植被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水文测验、同位素水文学和动力水文学等计算方法。尺度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同,对小区、坡面和径流小区的水土流失机理和影响一般研究采用试验观测与模型模拟手段,流域尺度更多根据基础资料建立模型与率定参数,探索植被相应指标变化引起的水土流失表征指标的变化。

根据尺度转化实现的方式,尺度转换方法通常包括主导因子更替法、影响因子尺度转换法等[13],但是这些转换方法还远不够完善,也没有建立一套成熟的尺度转换规则,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地借助于3S技术,研究植被水土流失过程的空间表征和时间动态,在不同时空尺度上,针对植被及其他因子与水土流失过程之间的动态作用关系及其随尺度变化的规律性,提取不同尺度上水土流失过程中植被因子的影响程度,分析驱动因素,探讨水土流失过程及其驱动要素的尺度依赖性特征[6]。

3水土保持效应尺度性研究进展

3.1斑块尺度

斑块尺度上水土保持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斑块本身的类型与结构。不同植被斑块在减少地表径流数量、减慢径流速度、减少土壤侵蚀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和生物量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作用不同。不同斑块类型植被截留差异较大,针叶林树冠截留率大于阔叶林,一般常绿阔叶林对暴雨的截留率为8%,热带雨林截留率为14%,温带针叶林为20%~40%,亚热带杉木林为15%,亚热带马尾松林为10%~20%,华山松为21%[14]。不同斑块类型存在根系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两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近地表根系分布密度,对土壤具有不同的抗冲性。

植被水土保持效应的实现与斑块结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树种组成、植被冠层结构特点、年龄大小、郁闭度等结构差异,特别是斑块垂直结构对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等能力具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证实,结构复杂的植被可以强化土壤抗冲性和土壤通透性以及蓄水容量,增加入渗,削减超渗径流,防止冲刷,尤为重要的是灌草类植被可以消除上方袭来的侵蚀性股流,增加坡面径流运动阻力,削减径流的侵蚀能力,进而减少当地的水土流失。马金平[15]的报道表明,植被密度对于土壤侵蚀也具有明显的作用,在植被密度不足的地方,土壤侵蚀作用也会明显增强。

植被斑块特征包括种类、形状、大小、密度等。植被斑块特征显著影响水土流失过程。傅伯杰等[6]在分析植被斑块形状时比较分析了各种斑块形状特征对径流、泥沙及养分的截获能力。结果表明带状斑块较点状斑块径流截持率约增加8%,且由于对土壤养分的截获,植物生产力提高近10%。

3.2坡面尺度

坡面是水土流失发生最基本的单元。坡面水土流失包括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引起的土壤分离、泥沙输移和沉积3大过程。坡面上植被水土保持效应通过气候因子、土地利用因子、地形因子影响植被而产生作用。坡面坡向、坡度、土壤性质对植被生长和分布格局产生影响,坡面上植被类型、植被在坡面上的位置对水土流失有直接的控制作用。坡面水土保持是个多因素的结果,植被只是下垫面的一个因子,单独研究相对较少[6,16]。坡面植被覆盖率越大,曼宁糙率系数越大,地表径流承受的抵抗力也越大[17]。

3.3景观尺度

景观尺度主要从景观基质、廊道、景观格局等方面对水土保持效应产生影响。

基质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18]。景观基质控制着水土流失生态过程,基质覆盖面越大,单位面积平均总截留量、枯落物平均吸水量、根系平均生物量越大,植物对土壤的保持能力越强,土壤冲刷量也越小,其差异也越明显[7]。

在景观廊道方面,植物活篱笆可起到改善土壤物理状况、提高土壤入渗率、减缓地表径流、防止土壤溅蚀和径流挟带而流失的作用。研究表明,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紫色土地区的湿润半湿润山区,选用当地灌草植物作为坡地水土流失阻滞廊道有较大的水土保持效应,而且也易于被民众接受和推广[19]。

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20]。植被景观格局通过树冠截留、地表滞留、植物根系固定土层,以及改变坡度和坡长的途径减少水土流失影响蒸发、截留、地表径流、土壤水分入渗和地下水形成等过程,对产汇流过程及相伴的土壤侵蚀产生影响。水土流失过程主要通过水分、土壤资源再分配和聚集影响植被格局,进而驱动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动态[6]。王军等[21]研究认为,植被与水土保持工程形成的格局中,产流区与非产流区镶嵌分布,提高了径流过程的不连续性,减少了整个坡面产流的可能性与侵蚀。

目前,在运用景观指数研究水土流失过程时,研究者开始结合研究区的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有所选取地使用景观指数,以期更好地分析解释水土流失过程的发生。游珍等[22]选用斑块大小、斑块破碎度、等高连通度、顺坡连通度和斑块相对位置指数等5个指标,对黄家二岔河流域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具有不同植被覆盖特征的阴坡和阳坡计算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

3.4流域尺度

流域是水文响应的基本单元,也是研究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理想的空间尺度。流域尺度植被因子与水土流失关系更加复杂,水土流失过程是水文因子、气象因子、下垫面因子的函数[23],在水土流失过程中受到这些因子的综合影响,植被只是作为有影响的下垫面因子。

流域内植被以其集群优势遏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即植被整体作用,其作用大小衡量的指标为森林覆盖率或林草覆盖率。流域林草覆盖率高,植被斑块数增多,它们之间的距离可能缩短,林草地自身难以产生径流,而且还有可能阻断更多的径流通道。对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而言,起关键作用的是植被的有效覆盖度[24]。

3.5尺度效应

植被水土流失是一个具有明显尺度效应的过程,存在尺度依赖性。大尺度的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是小尺度因子的综合,是共性和规律的体现。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已经开始从微观的室内侵蚀试验、坡面流失调查过渡到小流域、中尺度流域,甚至大区域的宏观范畴。在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由于水土流失的尺度效应,水土流失的作用机制将会发生明显变化,使得在小区尺度上观测到的大量数据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导致前期研究成果很难再有新的突破。径流小尺度上的降水与植被下垫面可以认为是相互独立的,降雨径流过程相对简单,影响因子数量较少且因子间的叠加效果不显著,在流域尺度上,降水与植被下垫面联系紧密,降水径流过程不再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25,26],水土流失的空间尺度变化机理复杂。

从尺度大小分析,径流小区尺度是一个微坡面尺度,由于小区面积较小,在小区尺度上产生的水土流失效应主要受到降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植被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坡面尺度下的水土流失效应与植被通过对坡面地表覆盖的相关性大,可以有效消减侵蚀性降雨的作用。当研究的尺度进一步扩大到流域时,除了影响流域水土流失效应因子与影响自然坡面因子存在一致性以外,植被空间格局及其镶嵌则成了影响小流域这一更大尺度条件下水土流失效应的重要因素。

在不同的尺度下,水土流失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27],传统的水土流失研究一般集中在坡面径流小区和小流域两个单一尺度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土流失的空间尺度外推和过程分析[28]。坡面、景观与流域尺度上水土流失因子有差别[29],因为坡面径流小区的观测样地比较小,很难代表整个小流域的景观要素变异和水文过程[30]。流域水土流失量不再是小尺度流失量单一的总和,而是受到小尺度水土流失效应之间的协同作用和耦合作用的影响。利用径流小区试验数据外推到大尺度上很难反映出景观的空间变异性和水土流失的尺度变异性[31]。随着研究尺度的变大,水土流失效应的影响因素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只是把整个小流域作为黑箱处理,这就很难对流域内多重尺度上水土流失机制进行观测和研究,应当从小区、坡面、小流域、大流域以及区域等不同尺度开展系统研究,为将小区和坡面等小尺度水土流失研究结果外推到较大尺度区域奠定基础。

4结语与展望

就水土保持来看,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经过了由经验到理论、由静态到动态、由定性到定量、由小区到流域的发展过程,研究成果颇丰,逐步建立了一些有物理成因基础、能模拟土壤侵蚀与产沙物理过程的数学模型。在我国,广大学者也对水土流失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测定方法、指标体系、影响因素以及时空变化规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建立了水土保持效益观测研究系统和评价体系。

植被在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土壤侵蚀、改良土壤等方面效果十分明显。植被水文机制和水文特征研究以及植被功能与水文特征相互关系的宏观研究,在研究区域和深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综观目前的研究成果,植被的水文生态、水土保持的生态过程、演化与驱动机制、水土保持功能优化的空间配置研究相对较成熟,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模式。近20年来的研究已从流域试验与单项水文因子的试验研究扩展到从点尺度、坡面尺度到景观尺度、流域尺度乃至区域尺度系统研究森林与水文、地质、地貌、气候、生态等的相互作用机制的新阶段。

从目前所能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在水土保持科学的研究中,水土流失空间尺度效应定量评价及其空间尺度转换模型的研究并不多见,对水土流失空间尺度效应的研究大都是对水土流失空间尺度效应产生机理及其表现形式的描述,国内外比较成功的水土流失预测评价研究也主要是在小尺度(坡面、小流域)上进行与实现的,开发了大量的如USLE、RUSLE、WEPP等统计和物理模型,而在区域尺度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开发出有较大实用价值的统计或物理模型。尽管如此,国内外还是有一些学者对水土流失的空间变异与尺度变异做过研究或正在潜心研究和探讨。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国内或国外,水土流失空间尺度效应定量评价和空间尺度转换研究均与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李丽辉,龙岳林. 不同植被类型水土保持功能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7(5):90-92.

[2] 汪有科,吴钦孝,赵鸿雁,等.林地枯落物抗冲机理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3,7(l):75-80.

[3] 张社奇,王国栋,时新玲,等.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J].干早地区农业研究,2005,23(l):60-64.

[4] 李鹏,李占斌,郑良勇.植被保持水土有效性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2,9(l):76-80.

[5] 刘国彬.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研究及有关问题[J]. 水土保持研究,1997(S1):91-101.

[6] 傅伯杰,徐延达,吕一河. 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尺度特征与耦合方法[J]. 地球科学进展,2010,25(7):673-681.

[7] 豫西水土保持林研究协作组. 豫西水保植物优化组合及其水土保持效益[J]. 中国水土保持,1990(5):35-41.

[8] 李双成,蔡运龙.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地理研究,2005,24(1):11-18.

[9] JIANGUO W U. Hierarchy and scaling: extrapolating information along a scaling ladder[J]. 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9,25(4):367-380.

[10] DUNGAN J L, PERRY J N, DALE M R T, et al.A balanced view of scale in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J].Ecography,2002,25(5):626-640.

[11] 吕一河,傅伯杰.生态学中的尺度及尺度转换方法[J].生态学报,2001,21(12):2096-2105.

[12] 邱扬,傅伯杰. 异质景观中水土流失的空间变异与尺度变异[J]. 生态学报,2004,24(2):330-337.

[13] 王飞,李锐,杨勤科. 土壤侵蚀研究的尺度转换[J].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2):9-12.

[14] 席琳.伏牛山东麓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特征与水土保持特性[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9.

[15] 马金平.植被保持水土效益研究综述[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5(1):13-15.

[16] 赵辉,郭索彦,解明曙,等.南方花岗岩红壤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地产流与侵蚀产沙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2):6-10.

[17] 王丽,陈晓楠. 植被覆盖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8(2):12-14.

[18]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9] 宋瑜,江洪,余树全,等. 水土流失的景观生态分析[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3):342-349.

[20]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1] 王军,傅伯杰.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0,55(1):84-91.

[22] 游珍,李占斌.黄土高原小流域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黄家二岔流域为例[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22(4):447-453.

[23] 刘高焕,刘俊卫,朱会义.基于GIS的小流域地块单元划分与汇流网络计算[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2):139-145.

[24] 焦菊英,王万中,李靖. 黄土高原林草水土保持有效盖度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608-612.

[25] 傅国斌,李丽娟,刘昌明.遥感水文应用中的尺度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6):755-760.

[26] COEBRANE T A, FLANAGAN D C. Assessing water erosion in small watersheds using WEPP with GIS 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9,51(4):678-685.

[27] 傅伯杰,陈利顶,王军,等.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J].第四纪研究,2003,23(3):247-255.

[28] DE B D H,CAMPBELL I A. Spatial scale dependence of sediment dynamics in a semi-arid badland drainage basin[J]. Catena, 1989,16(3): 277-290.

[29] 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等.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J].科学通报,2006,51(16):1936-1943.

[30] GOVERS G. A field study on topographical and topsoil effects on runoff generation[J]. Catena, 1991,18(1): 91-111.

[31] 孟庆华,傅伯杰.景观格局与土壤养分流动[J].水土保持学报, 2000,14(3):116-121.

收稿日期:2011-05-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362); 湖南文理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BSQD101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JJ6039)

作者简介:陈端吕(1965-),男,湖南隆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景观地理和3S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电话)13107364319(电子信箱)

duanluchen@126.com;通讯作者,李际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林业系统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

(电子信箱)lijiping@vip.163.com。

猜你喜欢

植被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度图谱分析
植被群纵向间距对水流结构的影响研究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公路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新技术
基于Landsat数据的近30年东平湖湿地植被覆盖演变研究
1982—2003年内蒙古植被带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
锡林郭勒草原主要植被群落变化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