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
2012-04-29茅鹏
茅鹏
摘要:2012年2月,林书豪作为杰出球员出现在NBA球场,震惊美国和世界,成就“林疯狂”(Linsanity)。“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钱学森问”的“体育版”。我的答案是:不搞训练改革,断然不能;进行训练改革,必然可能;若进一步进入“智训”,便将非常有利于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成群的“林书豪”来。
关键词:林书豪;钱学森问;适宜形式儿童篮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00
Abstract:
Key words:
“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钱学森问”的“体育版”。
23岁的林书豪是哈佛大学毕业生。投身NBA勇士队、火箭队,均遭抛弃;后被纽约尼克斯队吸收。尼克斯队本赛季连败,陷入绝境,当家球星安东尼又因伤缺阵。林书豪以新入队的替补球员身份,被偶择首发出场,任控球后卫。带领着主要是一群替补队员,从2012年2月5日到16日,使尼克斯队连胜7场。林书豪在首发4场比赛中得到了109分,是NBA和ABA合并之后前4场首发得分最多的球员,甚至超过了篮球之神乔丹。其中,2月11日第4场对湖人队,得38分、4篮板、7助攻、2抢断。其表现,超越了同场竞技的湖人队科比(得36分),令科比十分激动。
林书豪的突出成就,震惊了美国和世界。他获得奥巴马总统的高度赞赏;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美国梦”(“只要坚持奋斗就能成功”)的新典型。以至于在英文中,出现了一个广泛流传的新词:“Linsanity”(林疯狂)。
安东尼缺阵10场伤愈归队后,尼克斯又出现6连败。于是更换教练,更换打法,林书豪不再为首掌控球队,“林疯狂”出现退潮。然而,其表现仍然不俗。例如,3月18日胜步行者队的那场球,林书豪得19分、6助攻、7篮板,无愧于NBA控球后卫的行列。
2012年春,林书豪作为杰出球员出现在NBA球场,曾激起波及全球的强烈震动。这已经是历史上的事实。他如此年轻,未来仍必将继续有所发展。林书豪身高1.91米,包括跑、跳等项体能在内,在篮球界,条件均属一般。之所以成就“林疯狂”,突显出他球艺之高超。
林书豪是华裔。如此杰出,牵涉不到有些人喜欢谈论的“人种天赋”,完全属于训练工作的水平问题。就像李政道、杨振宁……等等多位华裔科学大师,在美国能培养出来,为什么迄今在中国培养不出来?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问”了!
中国没有训练出“林书豪”;中国队被排除在世界篮球先进水平之外;而且,控球后卫正是中国篮球的突出弱项。这些,都是迄今的事实。那么,将来呢?显然,具有反、正两个答案:
1 不搞训练改革,中国断然培养不出“林书豪”
《华盛顿邮报》网站2012年2月17日发表布鲁克.拉尔默的文章(译文题:《为何中国培养不出林书豪》,载《参考消息》2012.2.20第15版),断言中国训练不出“林书豪”。
该文说,前《纽约时报》驻北京首席记者吉姆.亚德利(中文名杨金新),以“美国篮球教练在中国的故事”为内容,写出了一部闹剧般的新书。他依靠自己在中国工作6年的经验,利用一个赛季的时间,深入山西猛龙队,朝夕相处,借助富有人情味的感人细节,捕捉到了本质:“为什么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数亿篮球迷的国家,从未产生过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世界级控球后卫,换句话说,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林书豪?问题的答案存在于中国精英体育制度的昏暗迷宫中。”
“猛龙队老板,作风狂暴的钢铁大亨,决定引进一名美国教练鲍勃.韦斯,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NBA资深教练。山西猛龙队队员则由一群中国球员,加上几名走马灯般更换的NBA淘汰球员和边缘球员组成。球队要力争脱胎换骨打入总决赛。然而韦斯很快发现,中国所有的标志(NBA式的球衣……等等),恰恰掩盖了系统化的国家控制同疯狂的拓荒式资本主义的扭曲混合。亚德利在书中写道:‘一模一样的球场,一模一样的篮球,一模一样的比赛规则,但其余的一切却完全不同。
“这个65岁球队老板脾气火爆……属于现代中国把自己创造的财富用于寻梦的一代人中的一员……他教训球员不厌其烦,在6年时间里解雇了15到16名教练。赛季还没开始他就变了卦,二话不说让韦斯靠了边,而让一位中国助教担纲执教,这位助教热衷于进行毫无目的的练习直到球员都累垮。”
亚德利指出:“这种‘大炼钢铁式的训练方法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体育制度中,并成为中国缺少控球后卫之谜的一条线索。僵化的训练方法恰恰抑制了造就NBA级控球后卫所必需的特点:创造力、独立、激情和领导力。另一条线索则是……只根据预期身高……来选拔球员的体制,即使是林书豪,从一开始就不会得到打篮球的机会。”
上述这个美国研究断言,中国训练体制中所固有的一些因素:大运动量,抑制个性,唯身高选拔……等等,决定性地使中国训练不出“林书豪”。是否如此,可以讨论,但不妨作为一家之言。
《人民日报》2012年3月14日发表张贺的文章,强调文化传统:“虽然人们责备NBA没有早点发现林书豪,但实际上,林书豪恰恰是NBA培养和选拔机制的产物。这种机制确保了他可能一时被忽略但不会永远被埋没。”(《报刊文摘》2012.3.19第2版:《土壤比种子更重要》。)换言之,中国体育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土壤”),发育不出“林书豪”(“种子”)。
据我研究,若不改革陈旧僵化的训练思路,中国即使投入再多,也是训练不出“林书豪”的。
2 进行训练改革,中国肯定地可以培养出“林书豪”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根据自己的科学研究,发现中国体育行政所坚持的训练理论、训练方针、训练措施中,存在一系列根本性的弊端,必须改革。科学研究沿着这个中心,继续发展,到2003年,与严政、程志理研究员一起,写出了:《一元训练理论》。它成为探讨训练改革的一整套纲要。
我认为,若能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改革,中国肯定可以培养出“林书豪”来。谨择要简述如下:
1、人体并非是“‘功能素质的捆绑体”,而是“有机统一整体”
上世纪从苏联传来了以“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等等庞大的体系为内容的“体能训练理论”。苏联理论把“体能”和“技术”,认做体育训练的两项根本的“元因素”。这种“二元训练理论”,迄今被中国体育行政奉为圭臬。
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经过科学研究断定:“耐力素质”……等等庞大的体系,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它是凭空臆造、捏造的。这种“体能训练”,其实质就是“杂项化训练”。它干扰、妨碍真正所需的“体能发展”。结果,只能使奉行它的球队,比赛中,在 “体能”上处于下风。几十年来,中国足球队的“体能”表现,就是“确证”。(赛马不能拉车,拉车后就不再具备“赛马”的能力。这个事实,可以简明地诠释“杂项化训练”的“干扰作用”。)
我发现:“体能”与“技术”,是同一本质的不同侧面。“元因素”只有“一个”,并非“两个”。正确的训练工作,必须“专项化”。这既是发展“技术”、也是发展“体能”的唯一正确途径。林书豪既具备NBA级控球后卫的技术,同时也具备NBA级控球后卫的体能,这就是“专项化训练”的成果。中国体育行政所推崇的“杂项化训练”,必然会扼杀这种成果。
2、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不是“超量恢复”,而是机体的“整体调整”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第28卷第3期
2012年6月 茅 鹏 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
No.3 2012 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是“超量恢复”,这也是苏联训练理论的一个根本点。“超量恢复”必然导致“大运动量”。这两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有的球队一堂课甚至训练了六、七个小时;这好比,用“马拉松”的训练方法,去追求百米成绩。中国体育行政所推行的“大运动量”训练,必然导致球队战斗力的自我矮化。
我研究发现: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是机体的“整体调整”。它是在“体力波”运动中实现的。因此,训练安排在于掌握好“体力波”。以训练掌控来说,必须“适度”、“到位”。而且,对于“技术训练”、“战斗力训练”等项不同的任务,分别需要采取不同的掌控方法。
3、必须遵循“运动训练全周期”
犹如“生命全周期”,体育训练存在着“运动训练全周期”。在其中,童少年时期是天然的“优质启蒙期”。若跳过(略过)了童少年期,便不再可能获得“优异品质”的技术,也不再可能获得高度符合专项需要的肌体资质(体能)。
林书豪3岁就开始接触篮球了(本届CBA总冠军北京队的外援马布里,两岁就开始摸篮球了)。NBA球星的成长,是与他们宝贵的童年篮球经历分不开的。中国体育行政无视群众性儿童篮球运动的开展,这也是水平上不去的致命原因之一。
仅仅从上述三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一元训练理论”与中国体育行政所宗奉之训练思路,存在着本质区别。若能果断地转变观念,实行训练改革,中国就可以肯定地培养出“林书豪”来。
3 若进一步进入“智训”,便将非常有利于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成群的“林书豪”
应该指出:“二元训练理论”迄今仍然是国际体坛的主流理论。但是,在国际体坛,它并无行政约束力。国际体坛(包括前苏联)实行教练员负责制,这样,就出现了“训练实践进化运动”。国外虽然没有产生出“一元训练理论”(2011年,其德译版已在德刊发表),但半个世纪来,“训练实践进化运动”日益远离“二元训练理论”,而趋近于“一元训练理论”,实现了“与时俱进”的“时训”格局。林书豪就是“时训”格局中的一个尖端成果。
中国体育行政赋予“二元训练理论”以极大的行政约束力。这样,教练员实际上就沦为训练操作员。这就在中国体育中杜绝了“训练实践进化运动”,陷入于“故步自封”的“陈训”格局。这样,中外足篮球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中国民间萌生了“一元训练理论”,实际上开启了“智训”格局。但它刚萌生就立即遭到体育行政的迎头痛击(全国性大批判),在中国体育大局中被剿灭。现在,若有司能幡然醒悟、自觉改革,就可以开启“智训”格局之优势。
足篮球中,运用的是非常复杂的技战术。“一元训练理论”指出,这种复杂技术,需要“内生型发展路线”,才能良好成长。
“内生型发展路线”,体现在群众性童少年专项运动中。(在其中,“个体发生重演种系发生”,成长出来的“技能品质”,与中国少体校以“基本功”等类手段“设级递阶”构成的“代理型发展路线”,其所训练出来的“技能品质”,是完全不一样的。两者不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为什么巴西、阿根廷出现了这么多优秀足球运动员,在世界上这么突出?关键就在于群众性童少年足球运动的热烈开展。
能力,是在生命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发展的。“训练”,就是“环境因素”中的、突出的一项。群众性专项运动,就提供了复杂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内生型环境”。这个“内生型环境”,解决了“是否趋近于合理、趋近于科学”的问题。
3.05米高的“篮圈”、以及所规制的“球”,是成人篮球运动的基本的“环境条件”。把这个“环境条件”,生搬硬套给儿童,就构成了不合理、不科学的“内生型环境”。迫使其篮球技术的“成长经历”,被强制地纳入于“扭曲型环境”这样一段历程。我们在电视中看到:洛杉矶儿童把“成人球”投入“成人篮圈”。这个事实:既反映出“从儿童练起”,这个合理的一面;也反映出“扭曲型环境”,这个不合理的一面。(这个“不合理的一面”,在美国社会中,已经由“家庭的、可升降篮圈高度的、动态式小篮球架”,给予一定程度的弥补。但这仍然是非常不够的。)
我与王家宏、叶薇、张世林同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得出了小学适用的“适宜形式儿童篮球”。(从球场、器械、到球本身,科研出一整套的规制设备。例如,篮圈高:低年级为2米;高年级为2.25米。……等等。)它在多所小学中试验成功,同时成功地举办了全国性的实验比赛。
在江阴市球厂的资助下,分别由“适宜形式儿童篮球”试点小学里的:泗洪县小学男队和南京小西湖小学女队,于1987年7月23日,在北京借用国家体委的体育馆,携全套科研得出的规制设备,举行了“表演赛”。有北京市崇文区两千多小学生到场观看,有国家体委、教委的领导干部莅临审察,并有二十多家媒体记者到场。表演中,由于技术精湛,看台上不时传出雷动欢声。表演后,徐寅生副主任发表讲话,予以肯定。当晚,中央电视台作了播映。
在整个多年的研究、试验过程中,所有参与的或遇见的小学老师、家长和篮球专家们,交口赞誉。(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句反对的声音。)这是我在其它的多项科研工作中,所没有经历过的。国家教委体卫司宋司长对我说:“为什么看台上的小学生,反应如此热烈?就因为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然而,国家体委群体司群体处的领导却对我说:“老茅,你们这是‘创新;然而,我们73年起推行的儿童篮球,也是‘创新。不能因为你这个‘创新,就推翻了我们原有的‘创新”。就这样,这项“适宜形式儿童篮球”,就被抛弃、埋没了。迄今二十多年过去,迹近湮灭!(犹如非市场经济中常可看到的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成人球”规格:“篮圈”高3.05米,球“周长”78厘米、“重”650克。群体司所采用的“73年儿童球”的规格:“篮圈”高2.80米(实际操作中仍然使用3.05米),球“周长”70厘米、“重”500克。显而易见:“创新”是名,“守旧”是实。它假冒“儿童球”标签,“挂羊头卖狗肉”,性质上根本不属于“儿童球”,而完全是“准成人球”。对于小学生技术发展的 “扭曲作用”,严重性并不亚于“成人球”。(除了行政力量所组织的训练外,我没有看到任何小学生,会自发地打这种“扭曲型”的“73年儿童篮球”。然而,在我们的试点小学里,却可以看到成群的小学生,拥到“适宜形式儿童篮球”球场上,欢喜地、雀跃地、自发地投入活动。)
把群众性的“适宜形式儿童篮球”开展起来,除了行政阻力、行政不作为以外,没有其它任何值得一提的困难。若把它开展起来,我国的儿童篮球,就会进入“智训”格局,从而一举超越美国的“时训”格局。这将非常有利于培养更高水平的、成群的“林书豪”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体育行政守旧蛮干,成为了培训“林书豪”的拦路虎。必须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眼睛向下,面向实际,努力学习,深刻思考,转变观念,大力推进训练改革。这样,方能使我国早日建成体育强国。第28卷第3期2012年6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Vol.28 No.3Jun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