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指标筛选及发展标准
2012-04-29郑湘平吕万刚孙伟袁卫华姚吉庆
郑湘平 吕万刚 孙伟 袁卫华 姚吉庆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32名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进行研究,筛选出对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成绩有显著影响的力量素质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方法确定力量素质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的理想标准值,为科学调控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训练,最优控制力量训练过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标准
中图分类号:G8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77-05
Abstract:Strength quality for thirty-two 10~11 year female gymnasts were analyzed with literature data,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 quality index which remarkably effected on special scores which were screened out.It established weight coefficient about strength quality indexes,and established ideal standard strength quality indexes about 10~11 year female gymnasts.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control strength training for 10~11 year female gymnasts and control the strength training process better.
Key words:10~11 year; female gymnasts; strength quality; standard
力量素质是女子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力量素质发展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运动员难新动作的开发和掌握。而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是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何发展该年龄段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发展哪些素质以及发展到何种程度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教练员,迄今为止,专家和学者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不多见。因此,筛选出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主要力量素质,
收稿日期:2011-08-30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研究成果(编号:D20093302)。
作者简介:郑湘平(1975- ),男,湖南祁阳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作者单位:1.武汉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1.Dept.of Gymnastics,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2.Inst.of PE,Central China No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1,China
建立力量素质发展标准,为科学实时诊断和监控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水平,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和发展目标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指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硕士)全文数据库、万方系列数据库、SPORTDISCUSS数据库、中国体育资讯网等中外文专业文献检索工具检索和收集以“力量素质”和“体操”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1.2.2 专家调查法
针对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评价指标设计专家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对体育院校的体操教授、国家队一线女队教练员和各省市队从事少年女子体操训练的教练员进行二轮问卷调查。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和测试指标的数据用SPSS11.7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调查和测试的数据进行常规数据处理并进行回归和灰色关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力量素质评价指标的筛选
2.1.1 上肢力量素质评价指标筛选
上肢力量素质是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之一。上肢肌群的收缩能力决定其悬垂摆动、支撑转体和推压能力的大小。上肢参与收缩的肌肉群主要有屈腕屈指肌群、肩带肌群、伸肘伸腕肌群,譬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肌、冈下肌、胸大肌、背阔肌等。根据专家筛选结果,对10~11岁运动员选取平衡木纵木控倒立、30秒引体向上、60秒平衡木横木分腿慢起倒立、60秒直臂直体悬垂引拉成倒悬垂和4米爬绳为自变量,以32名运动员的全能成绩为因变量,对所测数据进行分层逐步回归分析。
2012年6月 郑湘平,等 我国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指标筛选及发展标准
No.3 2012由表1结果发现: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为0.739,该复相关系数表明回归方程的入选指标与因变量高度相关,符合回归模型的要求。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R2为0.712;该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说明入选指标反映了总变量71.2%的拟合度。F 检验表明: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模型指标的筛选结果是较为理想的。
30秒引体向上这一指标既能够充分反映女子体操运动员相对力量的水平,也反映了运动员背阔肌、冈上肌和胸大肌等肌肉群的发达程度,由此可以评价运动员的上肢力量。这个指标的入选间接说明了体操专项运动对运动员上肢力量的快速力量能力和力量耐力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悬垂引拉力量是高低杠难度动作发展的重要素质之一,该指标是在克服自身体重的情况下连续爆发性用力,这对高低杠由悬垂过渡到支撑的动作和腾越动作重心迅速提高具有极大作用。悬垂拉引力量的训练既可以通过定时计数来发展力量耐力,也可以通过定量计时来发展快速力量。因此,30秒引体向上是评价上肢拉引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的有效指标。
4米爬绳对悬垂爆发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该指标越好反映了运动员悬垂爆发能力和身体整体控制能力越强。该指标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肱三头肌、屈腕屈指肌群和小臂肌群等肌群的发达程度,同时,躯干肌群也积极参与收缩工作。该指标与引体向上的区别在于其练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内力的提气”和身体持续向上运动的控制能力。部分教练员的训练经验告诉我们:4米爬绳是提高运动员悬垂爆发力和综合力量能力的最好手段,它是评价运动员综合力量的精确指标。经双重相关分析表明该指标与高低杠和全能成绩呈显著相关,这一指标的入选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高低杠和全能成绩的水平,也能够说明悬垂爆发力是女子体操运动员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
60秒平衡木横木慢起倒立是衡量运动员上肢支撑能力的直臂顶肩力量和倒立控制能力,是运动员肩带力量和稳定控制平衡能力的良好表现。该指标的入选说明了体操运动员对上肢支撑的直臂顶肩力量和肌肉协调控制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而该指标取决于腕部屈伸肌群、小臂肌群和肩带肌群的发达程度及上肢肌群与躯干肌群的内协调能力,同时该指标与专项成绩具有显著性相关,对专项成绩有较大的贡献率,该指标在训练中可以有效培养运动员对平衡木的良好“木感”,为平衡木的专项训练打下基础。因此,该指标的入选既符合体操技术的专项特点,也能够准确评价运动员上肢支撑力量和平衡控制能力的水平。平衡木横木控倒立是反映运动员上肢支撑力量和平衡控制能力的关键指标,其好坏能有效反映运动员上肢的支撑力量的力量耐力及上肢和躯干肌肉群的协调配合能力。该指标的入选反映了体操专项运动的特有项目特征,是体操专项运动中倒立类动作的关键素质指标和技术指标。
60秒直臂直体悬垂引拉成倒悬垂是以上肢肩带肌群收缩为主,以腰腹部肌群和背部肌群持续性等长收缩为辅。腰腹部小肌肉群和背部肌群是在动作过程中平衡控制能力和身体姿态控制能力的主要素质。该指标主要通过上肢的内收和躯干 “整体”练习的高强度刺激,有效地提高上肢的内收能力、动员腰腹及背部肌肉群参与运动,并在动作过程中控制躯体始终保持良好的运动姿势,以此来提高改善运动员运动过程中腰腹和背部肌群力量的控制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在动作完成过程中良好姿态的控制能力和转动速度,更好地实现体操难度动作的艺术价值。因此,该指标的入选说明了女子体操运动员对静力性控制性力量也具有很高的要求。
2.1.2 下肢力量素质评价指标筛选
下肢力量素质是女子体操运动员的核心力量素质,下肢力量素质在整个身体素质中对专项成绩的贡献率最高。由于项目的要求和动作的特点,女子跳马、自由体操和平衡木的落地以及起跳动作对下肢器官的支撑具有很高的要求,其支撑力量和弹跳力主要是通过下肢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屈足肌群、屈趾肌群的退让收缩来实现。根据专家筛选结果,对10~11岁运动员选取五级蛙跳和15秒连续后空翻力量素质指标为自变量,以32名运动员的全能成绩为因变量,对所测数据进行分层逐步回归分析。
10~11岁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为0.839表明回归方程的入选指标与因变量高度相关,完全符合回归方程的模型要求。判定系数R2分别为0.703。判定系数表明下肢力量入选自变量反映了总变量70.3%的信息量。F检验表明,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模型指标的筛选结果是理想的。下肢力量素质指标与专项成绩是高度相关的指标,其基本反映了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与项目的本质特征。
15秒连续后空翻是体操专项特点和下肢连续爆发力量的综合体现,该指标主要是说明运动员下肢连续翻腾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全身各肌肉群的协调配合能力,它是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诸多指标中最能反映专项力量素质的重要指标。该指标的入选说明体操专项运动对女子体操运动员的腿部爆发力和专项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五级蛙跳是超等长训练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通过退让性练习提高弹跳力,是体操运动员下肢力量提高的有效训练手段之一。该指标的入选能够准确评价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但是该指标对下肢力量的评价本研究并未考虑身高对五级蛙跳成绩的影响,身高对该指标是否产生影响值得考究。五级蛙跳可反映运动员下肢的连续爆发用力和全身协调配合的发力能力,它比立定跳远更能体现其体操运动的专项特征,它不是一次爆发用力,而是在身体摆脱静止状态持续产生位移过程中连续爆发性的用力,符合体操专项运动连续起跳的特点。该指标准确反映了髋、膝和踝在起跳过程中协调配合的能力、蹬伸的实效性和连续蹬伸的能力。女子体操运动员下肢连续爆发性的蹬伸配合以及躯干和上肢的协调用力是决定运动员各种起跳效果的关键因素。女子体操大多数动作是以下肢爆发用力来完成,其下肢的爆发力主要以下肢腿部蹬伸为动力,以髋、腰部核心为纽带将下肢力量向上传递,因此,下肢力量水平和肌肉间的协同用力直接决定着起跳技术的好坏。
2.1.3 躯干力量素质评价指标筛选
躯干力量在体操专项运动中具有稳固身体重心、环节发力、传递力量等功能,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它对上、下肢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躯干肌群收缩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体操专项运动中的转体、屈伸、振浪鞭打等技术的精确到位和衔接流畅。在专项技术运动过程中参与肌肉收缩的肌群主要有腰部肌群、腹部肌群、背部肌群和髋部肌群,如在悬垂摆动振浪鞭打技术上,向前的鞭打主要是腹肌参与收缩,而向后用力主要有腰背肌、骶棘肌和椎间肌等。根据专家筛选结果,对10~11岁运动员选取40秒连续屈伸上摆倒立和30秒肋木屈体悬垂举腿为自变量,以32名运动员的全能成绩为因变量,对所测数据进行分层逐步回归分析。
由表3可知: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为0.738,大于可接受回归方程R=0.7要求,符合回归模型的基本要求,说明回归方程的入选指标与因变量呈高度相关性。判定系数R2为0.545,大于诊断类方程R2=0.3的要求。说明入选变量反映了总变量54.5%的信息量。F 检验表明,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模型指标的筛选结果是较为理想的。
30秒肋木悬垂举腿是衡量腰腹力量和髋关节屈伸的主要力量素质指标,其力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腹部肌群和髋部肌群的快速收缩能力。良好的腰腹和髋关节屈伸力量是控制空翻稳定性、完成力量的传递和下肢“制动”技术的主要因素之一,髋关节屈伸力量的并重发展是体操空翻转体的关键力量素质。该指标的入选说明女子体操专项运动员对腰腹和髋关节的屈伸力量具有较高的要求。
40秒连续屈伸上摆倒立是力量素质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重要力量指标之一,该指标既是腰腹肌群和背部肌群力量的体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肢肩带力量的能力,也是专项能力好坏的体现,同时该指标也是衡量运动员杠上倒立技术的控制能力。该指标的入选说明力量素质的练习必须与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相结合,决不能长时间孤立地进行单纯的力量训练,而是要通过力量训练的手段促进基本技术的提高,基本技术的训练带动力量素质的提高。
2.1.4 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指标筛选
专项力量素质对体操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具有直接的贡献率,对于以力量为主导素质的体操运动来说,专项力量的水平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专项力量素质的发展为运动员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专项成绩奠定基础。体操运动专项力量素质的特征包括悬垂力量、支撑力量、控制力量、屈伸力量和推压力量等。根据专家筛选结果,对10~11岁选取15秒连续后空翻、平衡木纵木控倒立、60秒横木分腿提倒立和30秒肋木屈体悬垂举腿为自变量,以32位运动员的全能成绩为因变量,对所测数据进行分层逐步回归分析。
该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为0.731大于可接受回归方程R=0.7的要求,表明回归方程入选变量与因变量具有高度相关性。判定系数R2为0.534大于诊断类方程R2=0.3的要求,说明入选变量与因变量具有53.4%的拟合度。F 检验表明,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模型指标的筛选结果是较为理想的。
2.2 力量素质评价指标灰色关联分析及权重系数的确立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影响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成绩的力量素质的众多因素进行进行分析,计算出各指标关联度的大小,反映了力量素质与专项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并在此基础上并对各入选指标的关联度进行排序,继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找出力量素质影响女子体操运动员整体力量素质的影响程度,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运动员力量素质对专项成绩的贡献量。其中本权重的确立主要以运动员关联度平均值的归一化值作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公式为:Bi=ri/∑ri(i:1-9),权重Bi(i:1-9)表示每一项指标对专项成绩的贡献量大小。
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其入选力量素质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和权重排序依次为:五级蛙跳﹥30秒肋木屈体悬垂举腿﹥15秒连续后空翻﹥30秒引体向上﹥4米爬绳﹥60秒横木分腿慢起手倒立﹥40秒连续屈伸上摆倒立﹥60秒直臂直臂直体悬垂引拉成倒悬垂。分析数据表明:在排序前四项指标中有两项属于下肢力量素质指标,其中15秒计时连续后空翻体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专项成绩对专项力量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从下肢、上肢和躯干力量素质对专项成绩的总体贡献率来看,下肢力量素质贡献率依然最大应为主导素质。从表5可知,10~11岁运动员排序第一的五级蛙跳其关联度和权重系数(0.8737和0.1677)远远大于其他七项指标。由此可知,女子体操运动员在长期的系统训练过程中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训练的专项性特点得以凸显,力量训练的目标任务也发生了变化,这与少年女子体操运动训练的特点相吻合的。
2.3 力量素质发展标准的建立
建立理想标准的目的是预测或评价被评价对象的未知行为或功能,运用标准可探究被评价对象某种功能的内在结构和机制。钟添发教授针对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研究认为,“优秀运动员特征模型反映着训练目的状态结构,我们所选拔的对象应该是未来有可能发展至这一模型要求的训练素材”。因此,建立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评价模型,对提高我国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训练和选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建立理想的评价标准点应该是在样本测试指标数据处于80%百分位数以上,根据竞技体育的特点,理想标准量值的百分位数通常在90%百分位数以上”。我国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理想标准点定为90%百分位数进行计算,据此,建立了我国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的理想标准。
3 结论与建议
3.1 反映10~11岁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训练水平的主要力量素质指标为:30秒引体向上、4米爬绳、60秒横木分腿慢起手倒立、60秒直臂直体悬垂引拉成倒悬垂、五级蛙跳、15秒原地后空翻、40秒连续屈伸上摆倒立和30秒肋木屈体悬垂举腿。
3.2 10~11岁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权重系数的确定,从定量研究的视角诠释了力量素质的结构以及各力量素质指标对专项成绩的影响程度。
3.3 力量素质发展标准的建立,为教练员科学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和发展目标提供参考,有助于实现力量训练的科学化,提高力量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臣,等.悬吊训练对技能主导类难美表现性项目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2):53-57.
[2]钟添发,田麦久,等.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及选材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3]曹景伟.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4]孙伟,尹开宁,等.我国12-14岁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96-100.
[5]李文涛,等. 山东省优秀游泳运动员陆上力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与标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5):55-57.
[6]矫镇红. 对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结构及评价标准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10):59-64.第28卷第3期2012年6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Vol.28 No.3Jun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