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上的草原(外一篇)

2012-04-29李顺

含笑花 2012年3期
关键词:飞来峰潭水

李顺

云南有一怪,草原搬到高原上。我想,到过丘北舍得的人都会这么认为。

站在海拔2500多米高的舍得羊雄山顶,拨开身旁一簇簇摇曳飘零的血色枫叶,探头放眼望去,视野里十余万亩碧绿草场如一块无边际的地毯贴在绵延起伏且低矮的群山上,高天流云之下成群结队的牛羊骏马悠然自得地徜徉其间,依稀可听见彝族牧民挥着鞭儿吼着歌儿,那歌声粗犷、空灵、悠远。不是身临其境,真的难以置信,在彩云之南红琥珀色的地平线上,一个偏远的山乡竟然会有这么一片广袤的绿洲。

说起对舍得的最初印象,是我铭心难忘的。那是多年前的一个三伏天,我接到前往舍得采访书记现场办公会的通知,仓促间我扛着摄像机身穿短袖衬衫便赶了去。这是我的第一次舍得之行,坐在吉普车里出县城后,感觉车子就像从一口又大又深的锅底转着圈子往外爬行,自己也快速经历着由闷热到凉爽再到寒冷的转变过程。那一天,我顶着舍得夏日里的寒风,眼眶湿润着拍摄下了当地彝族同胞乱石山上种庄稼,茅草屋里点油灯,以洋芋、玉米、荞麦为主食的贫苦场景。到了深夜,我寄宿在一位彝族老乡家里。房主人很健谈,说下一年乡里要根据高寒山区的特点发展畜牧业和药材种植,大搞特色农业。他要向信用社借小额贷款种草乌药材,搞牛羊养殖,到时候舍得人是要赶着牛羊奔小康的。围着火塘暖洋洋地吃现烤的紫洋芋时,我看到屋壁上挂着一个裸骨羊头和一张扁平的山羊皮,在黯红色土坯墙的底衬下如一幅古典的西洋油画,透着一种莫测的神秘。从房主人被烧得很旺的柴火映照成桔红色的脸庞上,还有那扑通扑通有节奏的吸水烟声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温情和对未来的自信。

过了两天,我们离开时,乡干部忙里忙外往车里装一个个胀鼓鼓的麻袋。待车辆启动后,我看到乡长站在土路边挥着手大声说:“给大家每人送了一袋舍得土特产——紫洋芋,到家不要忘掉。”话语的尾声有力而绵长。一麻袋鸡蛋大的紫洋芋,这是我工作以来往家里带的最大的一份土特产。接着全家人煎炒烹煮变着法足足吃了个把月……这一过程中,我咀嚼品味出了舍得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人生如一次无休无止的旅程,我们难以预测自己人生的道路会是什么样的,但是我坚信,舍得人在恶劣生存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心态,会让他们去面对和征服,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久前,我又一次与舍得进行了亲密接触。那是一个天高云淡空气清新的早上,晨曦中我又一次肩扛摄像机走进舍得,令我惊喜万分的是,如今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下,昔日的彝家茅草土坯房已改建为一幢幢砖瓦房,屋子里挂满了玉米和腌制的腊肉,乡镇、村落中的水泥路笔直洁净,而那无阴无蔽的乱石山坡荒地也摇身一变成为空阔无边葱绿的草场,三座70米高的风力发电测风塔在草场上巍然挺立,一群群肥羊壮马在蓝天白云下的草地上自由徜徉着。面对这一切我一下子找回了未泯的童心,激动而振臂高声呐喊,在黄色野花和青草交织的坡地上不停地翻筋斗打滚,欢欣沉醉中犹如羊群里一只多情的黑山羊,迫不及待地低头尽情亲吻着细长嫩绿带露的芳草,用胡须刺激挑逗青青草儿的柔情,造就一段旷野草场里的童话。

烂漫与和煦,淡雅与凉爽,这是舍得草场的多变性格。在野花盛开繁茂无边的芳草地上,看着漫山遍野的牛羊和欢快奔跑的马儿,在牧羊女清脆的吆喝声中,我宛若与一位多情可人风韵十足的女子经历了相遇、相知、相恋的激情之旅,自己飘飘然不知身处何方。还是那烤羊肉的香味把我诱回了现实之中,听口音是一队由昆明来的游人,他们在不远处的一座小山包下围着烧烤架,一边割下大块的烤羊肉吃,一边高声哼唱着那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声传得老远老远,打破了高原宁静的空气,弄得满山膘肥体壮的牛羊蹦跳着惊惶乱跑。这些都市里来的游客和舍得彝家人一样热情好客,我被邀请加入了这支荡漾着欢乐的游客队伍,也品尝到了那皮脆肉质香嫩的黑山羊肉,还有当地人用玉米酿造香气扑鼻的小锅酒。之后,我们挨个尾随着踩在柔软的草地上,伴随一旁彝族小伙弹奏出的铮铮作响的大三弦音,大家都被感染了继而扭动腰杆子不拘形式风格,疯跳疯唱大闹了一通,惹得在一旁悠闲食草的几只毛茸茸的小牛犊也跟着嬉耍跳跃起来。

得知我是本地人后,这群来自省城的客人硬是让我充当导游,去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奇妙。当我引领他们穿越茂密山林爬上附近海拔2500多米高的羊雄山顶时,遮天蔽日血红繁茂的枫叶令他们大呼小叫欢声雀跃,再往四下观望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晚霞笼罩着舍得叠嶂的山峦,夕阳西照下,天地山草连在了一起。一块宽大无边凹凸起伏的草绿色地毯上,一群群黄牛白马黑羊不规则地分布在草场上缓慢地移动着,如头顶上色彩斑斓的朵朵云彩。暮霭中,一群灰白的飞鸟扇动着翅膀轻盈快捷地掠过村庄上空的袅袅炊烟,幻化为一只只飘射向远方的无声之箭。

舍得,以前我记忆中的苦涩之旅。

如今的舍得,农民变牧民,荒凉变繁盛,成为了我心中一道永远温暖如春的风景。

飞来峰·水围寺

一座苍翠的孤峰,一汪永不干涸的潭水,一间飞檐翘立的庙宇,写就了水围寺的春秋史话。

初春时节,身临位于丘北县城西北12公里的九连山旁的水围寺,这个在旧时被列为丘北八景之冠、被誉为“飞来峰”的水围寺在清幽潭水的映衬下显露出她娇小秀美、丰姿绰约的韵味。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声。”一来到水围寺,我便不由得想到了唐朝诗人常建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绝唱。

飞来峰坐落于一个大水潭正中,峰高20米左右,底部周长约200米。潭水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平均水深3米,四季不涸。相传远古时此地仅有一潭水,正中有一落水洞,洞内常有巨蟒出没捕食牲畜,侵袭村民,弄得附近不少村民避难远走他乡。后来的某一天拂晓,村民从睡梦中醒来,惊奇地发现有一座小山落在了潭水正中,堵住洞穴出口,巨蟒从此永世不得复出。“飞来峰”之名便由此而来。

古语道:山得水而幽,水得山而活。远观近看,“飞来峰”上林木苍翠茂密,藤蔓垂悬,野花遍布,鸟雀嘤嘤,山林野趣尽在其中。据新编《丘北县志》记载:清朝初期,一位法号月虚的和尚募捐银两在“飞来峰”下造了一座石桥,用石条石块铺修了一条上山的羊肠小道,并在峰腰建一座寺庙,称“飞来寺”,寺内供奉泥塑佛像。水围山,山藏寺,故飞来峰又称水围寺。另外,峰顶建有一览亭,亭檐有十个翘角,挂有风铃,微风中铃声清脆悦耳,闻如天籁之音。过石桥、踏幽径,可直达峰顶一览亭。关于水围寺,民国时期编撰的《丘北县志》有诗云:“山从何处拟飞来,屹立湖心不染埃;云影倒拖天上下,月光斜照水楼台。峰环翠翠屏间列,髻拥青青镜里开;直把尘心消遣去,飘飘如在小蓬莱。”这是古时文人墨客对水围寺风情的描述,从中流露出一种诗情画意和震撼人心的美感。随着岁月的流逝,风霜雨雪的侵蚀,峰顶的“一览亭”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一堵堵残墙断壁在风雨中无声的伫立着,见证着一段历史。古时在山腰建造的寺庙早在多年前便已坍塌无存,几年前水围寺旁布宜村的村民通过集资又在山间修建了一间简陋的庙堂,设有香炉和佛像。如今,附近的村民都致力于种烤烟,搞养殖业发家致富,烧香拜佛的人少了,虽然香火清淡,但总算让“飞来峰”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水围寺”。游走于“飞来峰”小山如茶马古道的石阶上,峰中灌木丛生、林幽花茂、石壁凌空、幽静秀丽。细心的人会发现,水围寺景观独特,更透着一种浓厚的人文气息,寺旁立有几块清光绪年间的石刻碑文,依稀可以辨认出镌刻的是“飞来峰”与“水围寺”的历史由来。在平如刀削的崖壁上可观赏到一些往昔墨客到此一游即兴题写的激情诗句,有透着神秘感的彝文诗章,有飘逸遒劲的狂草书法等,让人强烈感受到飞来峰由来已久的人文魅力。

伫立于水围寺山顶,极目远眺,可观赏到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普者黑所展现出的一幅大气精美的山水田园画卷,阡陌交错、广袤田野透着金黄翠绿之美,一座座或相连或孤立的山峰立于平坝和湖泊之上,一切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

如今,随着丘北县旅游业的发展,水围寺已成为普者黑风景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到此踏青、垂钓、游泳者常年络绎不绝。而且,因潭水四季不涸,逢久旱时节,周围数千亩田地里栽种的烤烟、玉米、水稻等便得引其水灌溉,惠及一方民众。

离开水围寺时,我忆起了清朝丘北知县田亮勋对水围寺的题联:“山势拟飞来,群峰摩天青拥石;泉源寻冷处,四周积水翠环楼。”

飞来峰,水围寺,一道历经风雨魅力亘古的风景,将成为我心中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结。

猜你喜欢

飞来峰潭水
溪水和潭水
古典园林叠山蓝本之杭州飞来峰历史视觉形象研究
济公与飞来峰
济公与飞来峰
漫话民间故事 济公歪传——飞来峰
飞来峰
谁动了我的可乐
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山水白描类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