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师对新课标认识的几点误区

2012-04-29陈林林姬超男刘漩

理论观察 2012年3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语文课程

陈林林 姬超男 刘漩

[摘要]新课改以来,语文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部分教师对语文课程认识和理解上偏差的遗憾。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上的偏差势必影响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本文从教师混淆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混淆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两种教育观念、模糊认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忽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教学四个方面,阐述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误区形成的过程及其以后需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73 — 02

世纪之交,语文学科遭受了世纪末的尴尬,成为全社会口诛笔伐的焦点。部分有识之士敏锐地感受到语文教育与时代发展、个性发展、社会需要等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大声疾呼要求改革。最初的呼吁声,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全国性的语文学科大讨论。讨论内容涉及语文课程性质、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是对语文大讨论给予的有效回馈和总结,至此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课程改革至今已经走过十余个年头,回顾课改的发展历程,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课程评价的改革,受到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好评。但是在新课程有效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对新课标认识上的误区,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导致课程目标与实施效果的偏差,所以及时纠正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是课程改革深化的保障。本文试从教师混淆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混淆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两种教育观念、模糊认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忽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教学四个方面,对教师出现的认识错误和偏差给予纠正。

一、 混淆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当第八次课程改革拉开帷幕的时候,我们共同的关注点都会落在:新课改到底给语文带来了什么变化?众所周知,第八次课改其中最明显变化就是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换成了课程标准。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而且是教育理念上的转变,即以往以教材代替课程这一错误理念上的转变。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①而教学大纲是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纲领性、限定性的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大纲限定了教学内容,约束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②课程标准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而达到的最低程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习语文学科达到的最低标准,至于怎样学习语文,怎样的方式学习语文,学习语文怎样的内容,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由此可知,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是有本质区别的。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课程、教学、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解放了教材、解放了教师用教材履行课程职责的错误做法。

然而部分教师在语文课程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混淆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的情况。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仅是名称上的差异,而无实质上的区别。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错误认识的原因是在长期复杂的情况下形成的。错误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势必影响语文课程实施的效果。基于此,现阶段必须对教师的错误观念给予及时纠正。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本质含义、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真正贯彻语文课程的精髓,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彻底从教学大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以自己的方式完成语文课程目标。

二、 混淆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两种教育观念

“语文教材被看作是传递和接受人类精神财富的凭借物,在教材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③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在语文教学大纲的制约下,以教教材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所以在教师眼中,语文教材就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最有效工具,教材必须讲透彻,不能有丝毫的遗漏。这是语文教材代替语文课程行使语文课程功能的变态做法,在语文课程这一理念没有从“冰山”下浮出水面以前,这种做法几乎占据了全部语文课堂。

九十年代后,当语文课程这一理念逐渐被教师接受后,教教材的做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批判。而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教材,也就成为了新课改后每位教师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允许教材一纲多本,允许教师自行选择教材,允许教师因地制宜整合教学内容,总之,只要是能达到语文课程目标的教材,就是有效教材,就是师生所需要的。因此,教师在实现语文课程目标这一任务上,有对教材的选择权。

所以,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教师应该转变教教材的观念,彻底从教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正树立教材仅是实现课程目标手段的意识。唯此,教师才能从教材束缚中解放出来,探寻因材施教的最有效途径。

三、 模糊认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下,分设四个学段的阶段性目标,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

语文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并且三个维度在语文课程中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难以机械性的分割出来。从语文课程目标实现途径来说,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怎样的内容,只要能达到语文课程目标,那么这一方式和内容就是行之有效的。然而,部分教师对此理解模糊,错误认为每一教案、每一课时必须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来设计,必须在每一节课实施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的内容。这种错误的理解,最终将会导致语文教师的盲目追风、一刀切,甚至是教学目标流于形式,仅成为教学检查的摆设。另外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的推波助澜下,这种现象日益严重。语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目标实现的直接途径,缺乏合理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在教学目标形式主义的支撑下语文课程目标摇摇欲坠。

语文教师需正确认识和理解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实现方式,扎扎实实做好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以宏观的态势全盘统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教学目标的关系,以最有效、最实际的方式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禁忌以整齐划一、僵化的教学技术驾驭课堂艺术。

四、 忽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教学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①语文素养是学生对语文长期的修养和训练积累的结果。依据韩雪萍的语文素养“冰山模型”,语文素养应包括听说读写等项内容,是一个完整、不能切分的的体系。基于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大内容进行语文课程设计。既然,语文素养是一个整体,那么也就意味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任何一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

目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口语交际和综合性教学形同虚设。据张青民《课改十年: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调查报告》中“问卷中设计了“你用于口语交际教学的时间”的题目,调查显示,56.4%的教师选择了“很少”,36.8%的教师选择了“少”,5.9%的教师选择了“多”,0.9%的教师选择了“很多”。可见,不少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更不用说去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教学形同虚设,教师当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可以说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充分。然而,如果教师发生这种群体性的事件时,我们必需进行深刻的反思,是教师失责还是语文课程设置自身的缺陷。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导致教师忽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教学的主要原因,首先难辞其咎是语文课程评价体制的设置。目前,语文课程评价仍然以终结性评价为最终手段,并且评价内容侧重于阅读和写作,忽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这势必造成教学过程对口语交际和综合性教学的忽视 ;其次,语文教材。以《语文》(八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本册内容共选文30篇、课外古诗词背诵10篇,从课时分配来说,所需考试内容学时分配都是捉襟见肘,何有闲暇顾及口语交际和综合性教学。另外,在本册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为一体,这些内容仅有具体内容,而无具体学法上的指导和安排,这样安排势必造成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障碍。在目前语文教材仍在行使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双重功能的情况下,教师忽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教学,也是情理之中之事。所以部分语文教师呼吁:有识之士是否能编写出一本“课程教材化,教材教学化”这种切实有效的语文教材;再次,口语交际和综合性教学内容上的模糊。口语交际和综合性教学是第八次新课改口所提出的内容,新课标对于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内容语焉不详,这样势必给一线教师造成实施上的困惑,再加上这部分内容没有纳入评价范围之内,所以绝大部分教师抱以得过且过的课程实施心态,偶尔的一节公开课也是仅供观赏;最后,学校、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学校、教师、家长在对于教育的理解上,仍以急功近利为主导价值观,落实到教育实践上,突出的做法就是“一切向分数看齐”,这种观念势必导致教师狠抓考试内容、忽视不考内容。既然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没有纳入考试范围,没有纳入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那么忽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教学也是理所当然。

基于对语文课程和语文素养的理解,语文教师需保持清醒认识:学生语文素养和成绩是一个整体,对其提高,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口语交际和综合性教学是提高语文素养和成绩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何充分利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教学来提升语文素养是每一位教师亟待研究的内容。

总之,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意识,及时扭转错误和偏差的观念。唯此,语文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才能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8〕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王玉辉,王雅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语文课程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