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往现代化的小康之路

2012-04-29杨宏雨

理论与现代化 2012年3期

摘要:由邓小平首先提出并在实践中日渐丰富、成熟的小康社会理论是一条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小康社会理论是对近代中国盛行的大同理想,特别是毛泽东时代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中革命浪漫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扬弃。小康社会理论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不注重宏大、辉煌、光彩夺目,而注重切实可行。从选择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次优选择。小康理论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重视搞活国有经济,但其目的是要建立真正公正的经济体制,所以它更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意义。小康理论主张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摒弃过去那种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走城乡互动,共同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主张重视城市发展规律,建设有活力、有个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人文城市。

关键词:小康理论;次优选择;平等竞争;城市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F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3-0005-07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先生在其《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道:“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够近代化吗?……能的话,我们的民族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高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开始了一场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开始,但那时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基本上属于被动的防御型现代化。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开始主动追求现代化、探寻现代化之路。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变革,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辛亥革命到今天,历史刚好走过100年。在这100年中,中国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历经四次转变,即“从三民主义现代化到新民主主义现代化;从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到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发展到科学发展,同时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说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人明白了要现代化的道理,那么经过这一百多年的探寻,中国人开始真正找到了一条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这就是由邓小平首先提出并在实践中日渐丰富、成熟的小康社会理论。2011年,何爱国博士出版了他多年关注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笔者捧读之后,觉得书中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深思尤其有价值,勾勒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小康之道与次优选择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上引的《礼记》中的这段话,中国人不仅耳熟能详,而且不少人都能背诵。这一段话还经常被写成条幅,挂在书房和堂屋中。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最喜欢给人题写“天下为公”四个字,至今不少人仍珍藏有他这四个字的墨宝。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发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上引的这段话,就是《礼记》中孔子关于小康的论述。但与孔子关于大同的论述相比,中国普通大众知道这一段话的人不多,能背诵的更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除了孔子对大同和小康明显褒贬不同的态度外,这里面还有一个最优模式的误会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对“最优”的追求,就是想用世界上最新最好的模式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使中国尽快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国家。这种思想,孙中山表述为“迎头赶上”、“法乎其上”、“毕其功于一役”,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是一种典型的“赶超”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不管现实是如何落后,目标总是最伟大的,口号总是最新的,结果欲速则不达,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不利影响。在近代中国,大同理想“为当时的变革和革命理想所吸纳融合,产生了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大同主义与毛泽东的‘人民公社。”尽管这些思想也“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美妙图景”,“有助于中国革命的开展与成功”,但另一方面,它的“褊狭性和空想性”却又妨碍了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在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因为“提倡破私立公、大公无私”、“提倡单一公有制”、“反对商品生产,反对市场经济”,甚至把按劳分配和工资制度都视为资产阶级法权加以限制,“结果试图想一步到位的共同富裕变成了经济的停滞与普遍的贫穷”。

传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曾要求他的弟子们从一块麦地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结果弟子们走到麦地的尽头,两手仍是空空如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想虽然绚烂,但务实是更重要的。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经常能做到的就是次优,次优选择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是一种最可行的最不坏的选择。

小康“是中国文化的‘智慧”,代表着中国文化务实的传统。“儒家虽然高悬‘大同的最优方案,而实际注目的则是次优的理想方案‘小康。”在经历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运动和以“斗私批修”为特征的十年“文革”的巨大挫折后,邓小平果断地放弃了毛泽东那种带有浓厚革命浪漫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大同理想,代之以比较务实的小康目标。1979年,邓小平在和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时首次把毛泽东时代的“四个现代化”和小康联系在一起,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此后,经过多次的论证与阐释,邓小平成功地“实现了‘四个现代化从‘赶超型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即‘小康)的软着陆。”“除了‘乱离年代渴望桃花源式的‘太平乐土外,‘小康正是中国老百姓平常生活的最高‘理想”。扬弃“大同”奔“小康”,这是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目标和战略的大转折。“小康的目标定得很低,但这是中国落后生产力发展所能够达到的高度,是实事求是的发展战略,是吸取以前‘极速赶超教训的结果。”

二、小康之道与平等竞争

笔者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协调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关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屡遭挫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用辩证的理性的态度看待私有制与公有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片面地强调两者的对立,即“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

“矫正中国大同主义的褊狭性与空想性的基本方法是,必须反对单一公有制与单一计划经济,主要以市场配置资源,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第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首先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变革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引起的,同时一切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社会革命,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力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在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绝不会有什么社会主义,更不会有共产主义。在邓小平的小康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第一的观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说:“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所以,他不仅不幻想在历史条件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一步登天,进入理想的共产主义天堂,相反,他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通过人为的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多层次的、极端不发达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甚至包括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将长期共存,决定了在中国“急于国有化,不利于生产”,决定了中国需要实行“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私营经济成为割不断的资本主义尾巴,就是因为中国的社会实际需要这条尾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意识到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中国的民营经济“逐步摆脱了被看作‘资本主义尾巴,急于割之而后快的处境,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有经济的‘附属到‘平等竞争伙伴的发展历程”。如今尾巴已经长成了大树,“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已经过半”。“民营经济在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就业渠道、推进国企改革、拉动消费需求、增加财政税收、改变地方面貌、提高人民收入等方面,作用独特,优势明显。”

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有利于搞活国有企业。

“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不是决然对立的,正如公有与私有也不是互相排斥的,只有经过小康社会的公私融合协调发展,公私平等竞争发展,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的真正优越性,才能昭示未来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

改革开放以前,在国家行政权力的支持下,中国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几乎有一统天下的趋势。这种局面虽然“有利于迅速集中资源,实现短期飞跃发展”,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者,加上“党、政、资、社、企五者不分,结果是‘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缺乏效率与活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一方面,“绝大多数国企实现了公司制改造,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活力、效率、竞争力、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国企“远未建立起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产权模糊、覆盖过宽、管理层级过多、资源配置不合理、行业垄断、缺乏核心竞争力、资产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言以蔽之,国企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国企效率低下,需要加以改革,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说它是历史性的问题,是因为在中国从晚清到民国再到今天,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说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则是因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那么,国企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到底该如何改革呢?

国企的问题最主要的有两点,一个是特权,一个是垄断。前者是因为权力,后者也是因为权力。所以,解决中国国企问题的关键,一是要深化产权改革,逐步实现“行政与资本的分离”;一是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前者是为了打破特权,形成平等竞争的格局,后者是为了打破垄断,引入平等竞争的主体。平等和竞争是搞活国有企业的两大关键。上世纪4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施复亮在讨论战后中国的经济方针和经济政策时说过以下两段话,颇有意思:

“自由竞争,是医治官僚主义和官僚作风的良药,亦是促进企业进步的良方。竞争的结果,自然是优胜劣败,是适者生存。因此,在计划经济之下,在公营事业之中,虽然不能有完全的自由竞争,也应当有相当程度的合理竞争。私营事业要与私营事业竞争,公营事业要与公营事业竞争,同时公营事业与私营事业之间亦要实行竞争。大家要在同样的基础上竞争,才能真正显出谁是进步,谁是落后。”

“我们的根本政策应该是保护生产者,提高生产力。如果公营经济的生产力或工作效率不及私营经济,那么,我们便不应该扩大公营经济领域。自然,公营经济在官僚的作风及非科学的经营方式之下,其效率是决赶不上私营经济的。因此,我们主张扩大公营经济领域,必须附加两个条件:第一,要公营企业采取民主的作风和科学的经营方式;第二,除极少数的例外,要取消一切公营企业的特权,与私营企业站在平等的地位,实行公平的竞争,以事实证明自己的优劣。”

只有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经济体制才是真正公正的经济体制,只有公正的经济体制才能产生最高的经济效率,最大程度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有一段时间,对于中国经济的走向,究竟应该“民进国退”还是“国进民退”,不少学者各执一词,其实都没有开对药方。中国经济真正的走向应该是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为了实现平等竞争,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同时也要“允许民营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经济改革”。

第三,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有利于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不能只有一种,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要从“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本本、教条或抽象的原则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其次要明白,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在理论上把公有制(也称国有制或全民所有制)当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其实包含了很多的谬误。这种谬误首先在于传统的公有制并不是真正的全民所有制,而是“一种‘权力经济或‘职权经济”。“名义上的‘产权所有人即人民连自己到底拥有多少财产都说不清,更无从支配及全权转让,‘所有者虚位的结果是使国有资产的财产权利私人化和财产责任公有化。”在这种经济体制中,“作为等级资本和权力经济的拥有者,每一个成员所关注的中心目标,不是产业本身的不断发展,而是他们在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他们不是对产业负责,而是对他们上一层等级权力掌握者负责。形式上是国有资产,实际上是主体模糊的等级资产,国家垄断资本的这一内在缺陷,更使它自身的发展难以逾越无人对产权真心负责所造成的困境。”这种谬误还体现在把建立和扩大公有制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不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确实曾说过,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但(1)它首要的意义就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指出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并“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2)它“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一句话,它根本用意就是消灭剥削。(3)马克思一面提出“消灭私有制”,一面设想“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也就是说,不能把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历史发展的替代物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所有制等同于私有制。

历史地看,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应该是发达资本主义的替代物,所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应该“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但是无论是历史上的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目前的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资本主义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这就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同时也更显现了探索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化是现代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这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城市化、如何建设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呢?

古代的城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行政中心,一类是交通枢纽。现代城市是与工业革命的发生、现代化的推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不仅是工业的生产基地,也是工业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基地、工业生产的服务基地、工业品的消费服务基地,同时也是主要工业品的消费基地,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与城市的现代化。”

考虑中国的城市化问题,首先要考虑中国现代化这个大目标,即如何城市化,才能有利于推进中国现代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计划经济和集体化的双重影响下,中国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历史的产物。对于这一结构,历史地看,恐怕也不能说一点功绩都没有,但客观地说,它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是过大于功的。从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角度看,城乡二元结构,一是违背“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这一社会正义的基本原则,人为地造成了城乡隔阂和制度性歧视;二是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三是不利于城市本身的健康发展,一旦离开政府的行政调拨,城市就寸步难行。因此,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从城乡二元分隔到城乡一体互动”,“使得城乡发展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互相激励、互相提升、互相认同,走协同发展之路。”为此,“政府不应该再限制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的自由流动。户籍制度涵盖的福利内涵应该全部剥离,这种最低程度的福利应该由国家统一供给,而其他福利应该根据个人业绩、服务与需求情况由单位与社区决定。”城市内部二元发展是“城乡二元体制在城市内部的嵌入与蔓延”,不仅不合理,而且不利于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应该在解决城乡二元分隔、实现城乡一体互动的过程中给予充分重视。

其次,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来推进城市化。如果说,18、19世纪现代化的主题是工业化和32,I~的现代化,那么,当时代前进到21世纪,计算机特别是微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则把人类带入一个新时代——信息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工业化升级浪潮。”在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如果看不到这一点,继续走单一的工业化或工业化主导的道路,显然是错误的。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人类现代化的革命性影响,自觉地把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有机地集合在一起,让城市不仅要成为工业的生产基地,而且要“成为信息枢纽与信息资源的产业基地,成为信息的策源、公布、传输、扩散、交流的中心,成为现代信息系统的集散地”。

再次,要重新审视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价值。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又在总人口中占绝对优势,所以,考虑到这样特殊的国情,“六五”和“七五”计划实施期间,我国采取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小城镇战略是与当时乡镇企业的崛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其合理性。但时至今日,仍要维持这一战略肯定是失之偏颇的。这是因为,(1)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和市场化是紧密相连的,维持这一战略,遏制大城市发展,实际上就是在遏制市场化的进程。(2)城市化有自身的规律,政府应该重视城市化过程中自发的力量,多引导,少主导,“要从行政驱动、自上而下的城市化转向市场驱动、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行政力量要与之配合,而不是与之背离。”(3)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兴起,是一个必然。“根据先进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城市化与市场化融合发展的结果不是小城镇或小城市的普遍发展,而应该是大城市的普遍兴起,大城市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引擎。”“以大城市为轴心与主体的城市体系、城市圈、城市群在普遍完善的市场化之后成为城市化的主导。”(4)大城市战略在中国已经显现出其成功的一面。“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用不足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中国14%的人口,创造了42%的国内生产总值。”

最后,更好的城市,更好的城市生活。已经有不少人指出,把“Better City,Better Life”译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种误译,起码是一种误导的翻译,容易让人误以为只要挤进城市,就能有美好的生活。正确的译法应该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为了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城市化与生态化的融合发展”,“从污染严重、高碳、单向消耗、缺乏绿化的黑色城市化转向无污染或低污染、低碳、循环、普遍绿化的绿色城市化,从资源高耗、效益低下、管理混乱、数量扩展、难以持续的粗放发展型城市化转向资源节约、成本低廉、管理创新、质量优先、可持续的精明型城市化”。

人类需要物质生活来保障自己的生存,同时也需要精神生活来陶冶自己、提升自己。因此,城市作为人类工作、生活、憩息的园地,仅有物质的现代化是不够的,还需要人文内涵,还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城市发展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成为钢筋水泥森林与‘鸽子笼的世界,不能一味复制别的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形象,不能使得城市成为没有灵魂只有外壳的一群群巨型建筑物。”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是为工业化服务的城市化,带有很强的行政化和政治化的色彩,自然很少顾及各种历史人文建筑和历史人文遗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又完全被市场化所操纵,城市的历史风貌和人文肌理在“比新比快比高”的拆建和重建过程中被破坏殆尽。痛定思痛,今后中国的城市发展再也不能走过去那种急功近利、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老路了。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要科学化,人文科学也是科学,要重视人文科学工作者的意见,积极吸纳相关学科的专家参与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要达成共识,也要尊重分歧。不能把分歧看成是共识的对立面,更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除分歧、压制不同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伦理与信仰、艺术与风尚均得到多样化发展的城市化”。一句话,只有尊重个性、尊重传统、富有人文内涵、多元发展的城市才是更好的城市,才能为我们提供更美好的精神家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上海财经大学“十一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平台建设项目成果,是何爱国博士长期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力作。该书构思独特,文风平实,旁征博引,不遗余力地介绍各家学说,并且有作者适当的点评,再配以大量数据、表格说明问题,读后让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笔者不揣浅陋,就书中自己感兴趣的三个方面加以勾勒、评说,其余则留待读者诸君发掘。

参考文献: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7,11.

[2]何爱国,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

[3]杨宏雨,影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因素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3).

[4]何爱国,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3.

[5]杨宏雨,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人认识资本主义的历程及其启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9.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10]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1.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1.

[1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9.

[14]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7.

[15]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

[16]施复亮,中国经济的前途与中国人民的觉悟[J],四川经济季刊,1(2).

[17]施复亮,战后中国应取的经济政策[J],四川经济季刊,1(2).

[1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19]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87.

[20]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454.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19.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5.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32.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

责任编辑:翟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