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氮肥不同施肥时期对比试验初报
2012-04-29唐艾金
唐艾金
摘要:本试验为探索都安县免耕春玉米对氮肥的合理运筹问题,确定适宜的施氮量与施氮时期及分配比例,选用玉米新品种桂单589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三个追氮时期及分配比例,对免耕春玉米主要经济性状、品种综合性状、田间抗性、籽粒产量、施肥经济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高产免耕春玉米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及结论如下:本试验主要探索免耕春玉米氮肥不同施肥时期对产量的影响。第1处理(苗3:秆2:苞5)(①3:2:5)、第2处理(苗2:秆3:苞5)(②2:3:5)、第3处理(苗0:秆4:苞6)(③0:4:6);667m。产干籽分别为512.0kg,432.3kg、440.3kg,第1处理(苗3:秆2:苞5)(①3:2:5)产量最高。
关键词:春玉米;氮肥;不同施肥时期;产量;对比试验
中图分类号:S1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3-0020-04
玉米是都安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高产稳产关系到当地粮食的安全生产。玉米是一种高光效的c4植物,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在高产施肥条件下,可进一步明确玉米高产的营养学机理,丰富玉米高产理论科学的施肥是玉米高产的重要环节。都安县常年种植玉米面积2.66万hm2,占耕地面积90%,2009年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从氮肥施肥时期可以对充分发挥化肥增产效应,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粮食供应产量增加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玉米生长发育除必需的N、P、K三大要素外,还需要从不同时期吸收适量的纯氮。笔者采取与县科技局合作的方式就地参加了以广西科技厅为主办,广西农科院、广西玉米研究所、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实施的《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新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的杂交玉米新品种氮肥不同时期施肥试验实践活动。试验设置在安阳镇益梨社区吞晚屯农户韦炳照责任地上。在探索都安县玉米新品种桂单589在不同时期对纯氮的需要状况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生产作物区域配方肥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时间、地点、供试材料
本试验于2011年2月20日至7月19日在安阳镇益梨社区吞晚屯农户韦奇安责任地进行,地块面积1.6hm2。
土壤:供试土壤为含沙棕泥土,中等肥力。
玉米品种:供试玉米品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提供的桂单589。
1.2 试验设计
选择土壤肥力一致、交通方便、较平坦的地块,免耕,种植密度为4 000株/667m2,施纯氮(N)18kg/667m2、纯磷(P2O5)7kg、纯钾(K2O)10kg,其中,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氮肥设苗肥(5叶时施)、攻秆肥(9叶时施)、攻苞肥(大喇叭口期施)3次施用,并按以下三种比例施用(即3个处理),第1处理(苗3:秆2:苞5)(①3:2:5)、第2处理(苗2:秆3:苞5)(②2:3:5)、第3处理(苗0:秆4:苞6)(③0:4:6);3次重复,9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长9.6m,宽7m,小区面积667m2。
1.3 试验实施
1.3.1 播种 由于春季干旱,2月12日抽水灌溉,基肥施2 000kg/667m2人畜粪尿,氮肥为河池尿素(≥46%),磷肥为钙镁磷(≥12%),钾肥为加拿大氯化钾(≥60%);2月20日种植,沟播,单行单株,株距24cm,行距70cm,每小区400株,露地栽培。
1.3.2 管理 玉米齐苗后,三叶期间苗;3~4叶定苗,每小区400株、5叶期进行第一次施肥除草小培土;9叶施攻秆肥盖土,喇叭口期施攻苞肥中耕培土。
1.3.3 收获 玉米黄熟后进行产量验收,小区单收,每小区采样5苞计算出籽率、折干率、产量,室内考种。
2、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综合性状
通过物候期观测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在光、温、水、热4个因素中,苗期生长与温度和热量较密切,拔节至长穗期应该有充足的水分、光照、热量,生育后期4个因素缺一不可。从表1可知,今年春季前期干旱后期低温天气持续时间长,从播种到出苗需要14d,出苗期比上年慢3d。其它各时期处于最适气温。
3、小结
3.1 今年春季前期干旱后期低温天气持续时间长,从田问观察记载的结果看,品种桂单589综合性状表现:前期苗较弱、缺苗,中后期植株健壮、整齐,后期茎叶青绿,熟相好;穗位较高,果穗长18.7cm、粗4.6cm,大小均匀,出籽率71.3%,后期轻感纹枯病。通过这次试验,提高农民对玉米新品种的认识及采用行为,同时也为农技人员的推广工作打下基础。
3.2 在当地土壤条件下,667m2施纯氮(N)18kg、纯磷(P2O5)7kg、纯钾(K2O)10kg,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氮肥不同时期施肥比例(苗3:秆2:苞5)产量最高,其次是(苗0:秆4:苞6),第三是(苗2:秆3:苞5),4 000株/667m2的密度,空杆率5.9%~7.1%。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施肥时期以(苗3:秆2:苞5)施肥产量确实增产,群众也愿意接受。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推广,进行大面积推广,充分发挥杂交玉米的杂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