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审美走进语文课
2012-04-29庞万德
庞万德
【摘要】语文首先是语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注意到一篇篇:“文”,只有引导学生努力挖掘一篇篇“文”中蕴含的情境意味,引导学生品出文中的美,悟出文中的理,感受文中的情,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才有可能真正提高语文素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审美意识,从不同角度探求美感,领悟真情,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语文课审美 兴趣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54-02
语文课的内容,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语文课也就必然具有文学的品格,具有美的内涵。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课本和课堂教学的美,打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课堂上留下美丽的笑和流下真情的泪,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
1.美丽的课文等待发现美的眼睛学者认为审美分为三个层次:①条件反射式审美,由审美对象的美、色、音等外部形式的美刺激感官而引起的美感,它不需要进行联想、想象等活动;②直觉式审美,即在对对象的观赏中,主体的情感、想象和联想等创造性活动在瞬间综合为一种审美的感觉,这是常人的审美,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③有为而为的审美,像鉴赏家、艺术家、美学家的审美,它不仅有直觉式的审美的一切特点,而且有明确目的性和对对象的品评能力,从而达到感情与理智、直觉与认识、自觉与非自觉的完美统一,成为最高层次的审美。语文课内容的独特性,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运用“有为而为”的审美艺术去挖掘课文中的美。
2.用诵读法体验文章的神韵美。语文课本中收入了许多我国的优秀古典诗文,它们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有很强的美感,适合诵读。经典的现代文也同样适合诵读,诵读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领会其气势、节奏、神韵等。诵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和生机勃发的美韵。诵读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我们能充分体会人格魅力与情感魅力交织着的悲壮美,感受到雄壮的语言气势和作者身上的浩然正气。《背影》中的真情美、人性美,《苏州园林》中的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景美……
苏轼说过,“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静止的文章也会活起来,带领我们进入一种可见、可闻、可感的意境美里去。
3.用形象欣赏法感受人物美。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人物形象,例如:《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胸怀柔情;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虽衣着不整、生活俭朴,却对学术、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显得可爱而值得回忆。
对于人物形象的欣赏,可以先让学生借助联想与想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活起来,对其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做到历历在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然后让学生通过欣赏作品中的肖像美、语言美、细节美、环境美等,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欣赏艺术形象或人物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当然,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也少不了“丑”。如《变色龙》中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范进中举》中因中举而喜极发疯的范进,《我的叔叔于勒》中弟穷则兄不认的菲利普夫妇等。这些“丑”无不具备美感,这是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否定,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从而让读者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进而获得审美效果。
4.用情感体验法感受情感美。语文课本中的作品总是直接或间接传达出作者的感情,读课文的过程其实是学生接受作者传情的过程,学生往往要以自己的感情去领会体察,达到与作者的共鸣。在语文课本中,有的通过描绘逗人喜爱的景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则通过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达作者的情感,如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把热爱祖国的感情都倾注在他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把爱国主义感情凝聚在他用全身力量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上。我们只有让学生用心用情去体验,才能与作者共鸣,受到震撼。也只有融情入书,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有所心得,有所收获。
总之,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语文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带领学生挖掘课文中的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语文课堂是创造美的平台,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欣赏课文之美,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美,离不开课堂教学。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缺少课堂教学之美,就难以让学生进行能动的审美;缺少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就难以产生课堂教学的美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以课堂为阵地,以情感为中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创造课堂教学的美。
1.培养亲近和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的和谐美。语文教学中的亲近感,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坚持教学民主、以学生为主体,保持教师的人情味,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通过课堂这个平台与学生建立伙伴式的平等关系。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的教具,随时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学中,教师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大方的姿态,温和的语言与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融洽、和谐的教学的氛围。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语文教师在讲课时使用不同的表情,灵活多变,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美的氛围中,教师预想的教学效果就能顺利实现。
2.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创设教学内容的新奇美。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无论多么丰富、齐全,如果学生早已熟知,就很难产生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导”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形成美感的关键因素。学生的认知活动,不仅仅受自身的思想认识支配,也受自身的情感活动支配;同时,教学情境对他们的学习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想法设法创设活泼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获得美的享受。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如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采取不同的读法。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口述,如《皇帝的新装》;有的课文以对话为主,可以分角色朗读,如《变色龙》;一些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可以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中充分体味文章的美;教读议论文可以穿插学生的辩论,以激发兴趣;教学小说可以让学生设想小说的情节,感悟文章的内涵,从而达到培养感情,陶冶情操的目的。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写《我眼中的于勒》,设想于勒从美洲发了大财在轮船上与菲利普照夫妇相见时的情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由新奇美引发的良好效应。不过,在创造课堂教学内容的新奇美,一定要以教学原则为基础,新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以及课文的具体内容要求而定。
3.融入真情,注重传授的语言美。语文是与语言打交道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用规范、简洁和富有感情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叩开他们的审美欲望。在教《七根火柴》时,要求学生以“红军博物馆”的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展台上的七根火柴的来历,从而把学生引入红军战士爱国主义精神的氛围之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引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思考生命价值的一段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使学生情感达到高潮,学生也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热情,这样课堂教学就极具魅力。
总之,语文课文里蕴含着无穷的美,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赏美文、品美文,从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