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激情飞扬
2012-04-29黄丽琼
黄丽琼
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多年,但是不少语文教师仍然习惯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规范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以致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应有的生气和乐趣,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要解决课堂出现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
“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教师人文读本》(第三卷)一书认为“教育”即“生成”。生成,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是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是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新课标把“生成”当做一种价值追求,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构建活力课堂的“生成式”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生成”需要预设
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但这种预设不应是刚性的、机械的和过分统一的,而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
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应注重宏观设计,突出系统开放,强调互动影响,给学生足够的留白,着眼动态生成。这样的预设,为整个课堂留下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了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了条件。
如我在讲《斑羚飞渡》时这样设计:开始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要求以《我……斑羚》为题复述。题目中的省略号要包含两项内容,由复述人自行填入:一是给“斑羚”加上个定语,表明是什么样的斑羚;二是在“我”字之后加上一个表明“我”对“斑羚”态度的词。学生给“斑羚”的定语大致是勇敢的、聪明的、无畏的、无私的等;在“我”之后所加的词是敬佩、喜爱、同情等。教学由此开展,气氛非常活跃。复述过程中,学生们围绕“斑羚”被逼上绝路,想出脱困的办法,飞渡的动作,最后的结局等展开。叙述的情节生动,说到悲壮之处,竟有学生落泪。
以《我……斑羚》为题复述,这是一种评析性的创造性复述,是课前有弹性、有留白的精心预设。学生们不仅可以对文本进行有选择、有目的的重组,加深理解,还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表达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独特的体验。这样“生成”的激情自然大放异彩。
课堂是动态的,只有充分地预设,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对深层次的知识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体验,进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之,课前如果没有充分的预设,教学过程就会缺少“生成”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没有目标,必然导致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可见,“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升。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语文课堂才能洋溢激情与活力;才能拓展思维与视野;才能充满情趣与快乐,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境界。
二、“生成”需要氛围
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美妙氛围,师生之间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课堂充满着民主、平等的气氛才能为“生成”搭建舞台。
在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速读全文后,我问:“读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或说孔乙己可笑,或说孔乙己好玩,这一感觉往往是人们初读文本时所共有的,虽与作者要写一个“苦人儿”的主题相背离,若因此立即否定学生,那就会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又问:“孔乙己哪里可笑?”学生回答非常积极,有的说服饰,有的说语言,有的说动作,有的说神态,有的说周围人的反应。至此,应该说学生的表现不错,只是缺少深度,该如何往下“挖掘”呢?我继续追问:“分析到这里,你对孔乙己没产生什么疑问吗?”有学生立即举手说:“在刚才分析中,我一直想问一个问题,我们都怕被人嘲笑,孔乙己为什么要这样?”学生跳读课文,找相关信息,很快找到了答案,原来孔乙己要表明自己是读书人才这样做的。又有学生问:“孔乙己为什么要显示读书人的身份呢?”学生用文中信息解释后,我顺势交代了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风气,然后问:“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他对孔乙己有怎样的感情?”经过分析,学生把握住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孔乙己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形象”这一主题和感情基调。
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难免会有些肤浅和不足。教师不应轻易否定,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尊重学生的阅读感觉和逻辑习惯,营造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课堂氛围,搭架子,放梯子,逐步引导,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要说、有话敢说,在热烈的对话中,学生的激情才会火山般地爆发出来,生成认识,生成知识,生成智慧。
三、“生成”需要智慧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有时生成性的教学活动可遇不可求,教师妙手抓取,充分利用,及时点化的教育智慧,可为课堂创造“无法预约的美丽”生成,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增添活力。
在《出师表》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陆续概括出诸葛亮为刘禅提的三条建议,我问:“哪一条建议最重要?”一部分同学认为“亲贤臣,远小人”最重要,突然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也是诸葛亮提的建议,并且是最重要的一条。”这位同学的观点与一般的参考资料提供的三个要点不同,面对这种情况,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点火”的机会,于是,马上调整教学计划,组织一场简短的辩论。课堂顿时“活”了起来,甲乙双方激烈的辩论,引发了阵阵笑声和掌声。
辩论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究竟哪条建议最重要,更鼓励了学生独立思考、不盲目迷信课本的学习态度。这场辩论,不在预设之中,但由于生成的目标与预设的目标同样有价值,甚至更有价值,老师完全可以先把眼前的课时让给生成,以后再完成预设。
可见,当课堂教学出现偶发事件时,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发生争辩时,当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产生冲突时,我们拥有驾驭课堂、处理“危机”的“教育智慧”,便能把这些看似消极的或不利的因素,转化为难得的教学契机,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激情飞扬,促进生成。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而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教师能够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预设”,把握生成、驾驭生成、利用生成,就能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与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成为点燃师生智慧的火把,成为向每一颗心灵敞开的温情怀抱。
参考文献:
[1]张放主编.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光明日报出版社.
[2]王伟鹏.课堂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中学语文教学.
[3]刘念,黄涌.教师人文读本.青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