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设疑
2012-04-29格桑
格桑
摘要文章通过在历史课堂上设置一连串的疑问,充分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对历史课教学的浓厚兴趣,对过去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加深和巩固,从而激发学生对求知的欲望。通过教师巧妙设置疑问,使学生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设置;提问技巧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的设置十分关键。通过设置疑问,教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开动脑筋,这对于理解历史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课堂提问涉及到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时机、方式途径等,要想很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这些任务,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通过教师巧妙设置疑问,使学生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疑问,培养学生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
在讲授“西安事变”时笔者提出: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学生通过看书,可以得出两点:一是中共的影响;二是两位将军的爱国之心。这就把本课的第2部分内容“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西安事变联系到一起,同时也说明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是深得人心的。另外一点,即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影响,就需要教师联系“一二·九运动”才能使学生得出结论来,由此使“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这两个貌似独立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了。
二、在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之处设疑,培养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理解、分析当前实际的能力
笔者在讲述“一二·九运动”一课时,首先设计了一个问题: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广大青年学生身上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来讲有何意义?学生看后,讨论很热烈,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最后学生懂得:爱国主义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我们今天的青年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把祖国建设好的雄心壮志。例如,笔者在讲授《昌盛的秦汉文化》中“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笔者作了这样的设计,首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笔者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笔者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 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 书写材料。继而笔者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 重,帛的价格昂贵”后,笔者指导学生看图“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笔者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笔者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笔者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笔者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一○五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 。”
三、在总结概括之处设置疑问,培养学生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讲授“西安事变”中,笔者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西安事变后,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国民党一派和共產党都不主张杀蒋介石,但二者的出发点一样吗?为什么?
有许多同学都认识到了蒋宋的私人关系,也知道共产党人的出发点是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激烈讨论,大家逐渐认识到: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国民党一派主张不杀蒋介石,是从他们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出发的;中共不主张杀掉蒋介石却是体现了为抗日着想、为民族着想的宽大胸襟,也体现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同时,中共的这一决定也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
但当笔者接着提出:就答应“停止剿共,一致抗日”这一点,该如何评价蒋介石?大家的观点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对历史人物如何评价的问题,一方面要作实事求是的肯定,另一方面又要指出其历史的局限性。蒋介石是屠杀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刽子手,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但就答应“停止剿共,一致抗日”来讲,虽然蒋介石是被迫答应的,但他这个承诺毕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抗日、对人民、对祖国都是有利的。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向以上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就能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