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探讨
2012-04-29葛书萍
葛书萍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们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高一化学《碱金属》一章中,教材讲述过氧气物的化学性质主要强调其强氧化性以及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但对于过氧化钠的漂白性只说是因为其强氧化性而没有深入探讨。下面,我们就过氧化钠的“漂白性”设计成一次探究活动,具体探究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做这样的演示实验:取一定量的过氧化钠放到品红溶液中,拿起来轻轻地摇晃,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品红由红色变成了无色。这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过氧化钠使品红变色的原理是什么呢?
然后,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如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像次氯酸、二氧化硫等。
最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过氧化钠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并且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根据这个特点,请同学们再思考并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们又进行了讨论、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的同学见解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使品红变色,有的见解为过氧化钠使品红变色的原理是由于过氧化钠具有强的氧化性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本身应该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创新实验,可以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并不断地完善。如在学习铜和稀硝酸反应时,让学生先按教材里的设计方案来演示这个实验,同时让学生分析这个实验方案有哪些弊端,经过师生共同研究,得出这个实验方案有如下不足:(1)一氧化氮的现象不明显。(2)反应不易停止。(3)氮氧化物污染环境。
这个实验方案既然有如此多的不足,如何改进、完善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他们重新设计,教师参与设计并与学生共同完善,最后得出了几种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下面设计的方案就能够弥补教材中方案的不足:先在稀硝酸中加入少量的碳酸钙,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容器中的空气,再挤压皮囊鼓入空气,这时就能够看到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变成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靠铜丝上下移动,控制反应的停始,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权威,不固守成见,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潜能得到挖掘,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三、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一个问题被学生理解之后,學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模式,这时如果将原来的问题进行适当地“改造”,或拓宽、或引伸,能在原来熟悉的问题的基础之上又改造出一个相对陌生的新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继续开展,并促使学生对原来思维模式进行适当地调整。习题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联等就是这样来设计的。
例题:试配平铜跟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这个题目并不难,在学生解题并充分理解后,要进行如下一题多问:
(1)在铜与稀硝酸的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与被还原的物质的量之比为(),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在铜与稀硝酸的反应中,若生成11.2升(S、T、P)的NO气体,共有()个电子发生了转移。
(3)在铜与稀硝酸的反应中,氧化剂(xmo1)与还原剂(ymo1)的函数关系是下列哪一条直线?
通过这样不断的一题多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从而达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给学生提供思维材料,创造思维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促使学生的各种思维有效地展开,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沂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