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作业成为学困生的负担
2012-04-29黄振华
黄振华
作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是促进相互了解与沟通的桥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调查、谈话等形式了解其原因,对症下药,做好思想工作。作业数量可适当减少,难度可适当降低,尽量布置一些他们喜欢做的、容易完成的作业,通过因材施教、灵活批改、家校互动、表扬鼓励等途径和方法,让学困生克服不良心理,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全面提升自身素养。
作业对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大有帮助。同时,作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是促进相互了解与沟通的桥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困生往往因为学习基础差、懒惰贪玩等因素,往往完不成作业,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润物无声播爱心
对于不完成作业的学生,首先要通过调查、谈话等形式了解其原因,对症下药,做好思想工作。这些学生可能是因为学习态度问题,也可能是身体健康问题;有可能是贪玩、懒惰思想在作祟,也可能是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总之,作业完不成的原因很多,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对这些学生的作业要适度批改,不能盲目粗暴地批评,更不能放任自流,否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适得其反。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作业完不成的原因,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用满腔的热忱和无私的爱感染学生,让他们在爱的滋润下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逐步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和存在的不足,自觉自愿地完成作业。
二、难易适度巧安排
对于完不成作业的学生来说,作业往往会他们成为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因此,教师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拔苗助长,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作业,如果属于学困生,就应当帮助他们树立完成作业的信心,克服胆怯畏惧心理,产生心理上的成功感。教师在作业数量上可适当减少,在难度上可适当降低,尽量布置一些学困生喜欢做的、容易完成的作业,使其保质保量自觉完成,待学习情况好转后,作业布置可逐步提高要求,最后达到与全班同学同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三、因材施教勤辅导
1. 集体感化带动
学困生整天与全班同学共同生活和学习,班集体的熏陶和感染对他们影响极大,必须要有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和学风,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带动学困生逐步树立自信,培养学习兴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他们从思想上放下包袱,自觉地完成作业。
2. 有的放矢辅导
针对学习上确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在指导作业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法指导,并有针对性地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完成作业的方法,随时解决他们作业中遇到的疑难,帮助他们树立起能够很好完成作业的信心。
3. “结对子”帮扶
让班上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学困生结成对子。同学是身边最好的老师,他们之间往往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情趣和爱好,因此讓优秀学生辅导学困生完成作业,学困生会更容易接受,效果更加明显。
四、灵活批改求突破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对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大有益处,它有助于督促学生作业的完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的批改方法很多,有全批全改、重点批改、轮流批改、面批、互批等。对于学困生的作业,教师既要根据实际情况,不盲目采取个别批改或放手让学生自己批改,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符合实际情况的条件下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寻求批改的最佳效益。对于学困生的作业,教师批改时应多采取面批的方法,以便随时掌握情况,加强辅导的针对性,也可让好学生批改,及时指出错误,教给批改的方法,然后让他们批改好学生的作业,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改正不做作业或“抄作业”的不良习惯。
五、家校互动共督促
对于学困生而言,当堂完成作业难度较大,再加上全天都排满其他学科,使他们没有时间去写,往往一拖再拖,甚至半途而废,这就要求家长必须与教师及时沟通,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和作业布置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其完成,特别是课外作业,更有赖于家庭的辅导与督查,让他们无空子可钻,按时完成。家长的教育也要有耐心,严慈相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能简单粗暴。同样,教师也要平心静气,不能一有事就向家长“告状”,以免使学生造成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因此,只有家校双方密切协作、及时沟通,有的放矢地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才会使他们有所收益。
六、表扬鼓励树信心
学困生往往备受歧视侮辱,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缺乏上进心。首先教师要肯定学困生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优点,让他们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其次教师应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要善于及时发现他们的细微进步,多采用全班表扬、作业展评的方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可让他们担任作业监督员、学习小组长等,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帆风顺的,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要从细微处见精神,以“点”带“面”,点上开花,面上结果,为培育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陇西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