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践的回顾与思考
2012-04-29龚志坚
[摘要]回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两年多以来的实践,给予我们诸多重要的启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理念,以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不断巩固提高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升级转型产业结构,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构建先导示范区为抓手,努力形成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格局;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以先行先试为关键,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回顾;启示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4-0063-05
[作者简介]龚志坚(1972—),男,江西九江人,经济学博士,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科员,主要从事区域与产业经济研究。(江西南昌330046)
自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批复实施以来,江西省全省上下按照“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的本质内涵,紧抓龙头,开拓进取,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成为江西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强动力和主引擎。今年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的第三年,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之年。回顾过去,两年来的实践给予我们诸多重要的启示。展望未来,在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思路将更加清晰,步伐将更加有力。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理念,以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不断巩固提高生态环境优势
(一)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成效
两年来,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江西省上下形成广泛共识。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各地各部门自觉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区内竞相发展、区外主动融入、全省合力推进的喜人局面;生态城市、绿色乡村、绿色社区等各种形式的基层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同时,生态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在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江西省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由60.05%提高到63.1%,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由76.3%提高到80.6%,①“十一五”各项节能减排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而且一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初见成效。国家已批复《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工作有序推进,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和库区移民进展顺利;②环鄱阳湖天然气管网初步形成,特高压入赣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1313万亩;县(市)城镇生活污水排水管网建设总长达8010公里,启动了42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工程建设,建成200多个国家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给予我们启示: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理念,以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不断巩固提高生态环境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积极发展低碳、生态经济,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更好地担负起“保护一湖清水”的历史使命,是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现。
1.进一步巩固改善生态环境。应启动实施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治理工程,制定区内老污染源的淘汰关停和治理计划,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老污染源两年内全部关停淘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严格目标责任和考核,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向江西省转移,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生态城市、绿色乡村的创建工作。
2.进一步推进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要继续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污水处理、“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农村清洁等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峡江水利枢纽、浯溪口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争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尽早获得国家批复并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省天然气管网一期支线、二期工程和城市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做好国家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和特高压项目前期工作。
二、加快升级转型产业结构,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成效
两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为主要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经济区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光电、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初步树立;乡村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旅游等生态旅游加快发展,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大旅游网络基本形成。2011年,生态经济区第二产业总产值占该区生产总值58.9%,高于江西省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总产值占该区生产总值32.3%,高于江西省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①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践给予我们启示:应加快升级转型产业结构,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区内新兴产业发展是扩总量、上水平与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结合点。要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加快调整升级的机遇,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抓手。
1.进一步突出新兴产业的支撑。应把培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首要支撑点,进一步统筹区内新兴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产业配套、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形成铜材、光伏两大世界级产业基地,半导体照明、航空、陶瓷、生物医药、软件服务五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汽车、钢材、风能核能、化工、文化创意五大特色产业基地。
2.进一步突出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要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重点培育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咨询、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教育培训、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努力寻求重点突破。
3.进一步突出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撑。须强化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联系,在改造传统产业中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果带动和引领传统产业升级。
三、重点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构建先导示范区为抓手,努力形成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格局
(一)完善区域经济布局的成效
两年来,以南昌为核心,以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抚州等中心城市为重要节点,以昌九工业走廊和沿江开发带为依托的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发展格局初见雏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中心,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为重点,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城镇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体系结构初步形成,总体实力极大增强,为提升江西省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和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作出重要贡献。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达6805.48亿元,同比增长12.8%,比江西省生产总值增幅高出0.3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8%;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4916.49亿元,占全省比重达56.1%,同比增长27.7%,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龙头作用日益显现。②
(二)完善区域经济布局的启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完善区域经济布局的实践给予我们启示:应重点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构建先导示范区为抓手,努力形成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格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按照“两区一带”的功能定位,科学配置资源、产业、人口,全力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加速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格局的形成,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1.进一步突出核心区域的支撑。要着力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进一步推动九江沿江开发,促进南昌、九江组团发展,使之成为支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域。应在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科学实施九江沿江开发带产业布局,实现黄金岸线产生“黄金效益”。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区内各中心城市的协调互动,推进重要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强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协作,加快构建鄱阳湖生态城市群。
2.进一步突出先导示范区的支撑。应在湿地保护、循环经济、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重点选择若干特色鲜明、基础较好的市县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有关先行先试政策及项目、资金优先向示范区倾斜措施,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典型样板。
3.进一步突出资源配置的优化。须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及“两区一带”分区详细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实施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基础设施、产业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配置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相匹配,与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相适应,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以先行先试为关键,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开拓创新的成效
两年来,敢于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的思路,造就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品牌效应。生态经济区先后推进了“五河”及东江源头等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争取到江西省内6个城市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国家相关改革试点,顺利组建了鄱阳湖产业投资基金和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林权等资源产权交易走在全国前列。充满活力的氛围环境,为江西省争取国家各项支持、吸引境内外投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截止到2011年底,已有45个部委(央企)与江西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国家已同意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5亿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专项补助资金。①2011年,生态经济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35.76亿美元,同比增长12.91%,占全省59.01%,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进资金额达到1338.1亿元,占全省51.9%,同比增长34.9%,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②
(二)开拓创新的启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拓创新的实践给予我们启示:应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以先行先试为关键,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是增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活力和动力的巨大源泉。
1.进一步扩大先行先试领域。应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启动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力争在赣江源头地区生态补偿试点上取得新突破,重点争取在林权、碳汇、排污权等资源环境产权交易试点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建设,在用足用好已有试点政策的基础上,还应积极争取更多符合条件的市县列入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名单等国家有关改革试点。
2.进一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积极开展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题的重大招商活动,并赴境外开展系列招商推介会,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果。应围绕加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继续办好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世界生命湖泊大会、鄱阳湖湿地国际论坛等重大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大力实施“央企入赣”工程,建立健全工作和对接机制,对于已经签署合作协议的部委和央企,加强跟踪衔接,争取有关支持落实到位;围绕扩大招商引资,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周、赣台会、泛珠会、中博会等重大招商引资平台,举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题招商推介会。
3.进一步强化“中三角”互动合作。要充分利用湘鄂赣共同编制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规划,共同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三大国家战略综合协调机构定期对话和战略协作机制;促进产业错位发展和分工合作,消除市场壁垒,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生态保护等方面提升合作水平;打造区域经济体之间无障碍交通系统,加强铁路、公路、港口顺畅对接;以洞庭湖、鄱阳湖和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为重点,联合打造“一江两湖三名楼”精品旅游线路,率先在旅游产业领域实现一体化,建立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产品互补、效益互享的旅游合作平台。
①许爱民:《关于江西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江西日报》2012年2月15日。
②鹿心社:《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在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江西日报》2012年2月14日。
①江西省统计局:《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统计快报》。
②江西省统计局:《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统计快报》。
①许爱民:《关于江西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②江西省统计局:《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统计快报》。
责任编辑: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