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述论

2012-04-29王有春

高教探索 2012年4期

王有春

摘 要: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创办于1938年12月,1950年因学校行政机构整编而撤销。它以“训练教育学术专材,研究高深教育学术”为目的,对西北教育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改进,并培养了一大批教育研究人才,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研究机构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抗战期间,由师范类院校创设的教育研究机构仅此一家,其教育研究体现了自己的特色,为教育学术研究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关键词: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李建勋;师范研究所;教育研究机构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于1938年7月奉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筹设,当年12月初筹备就绪,开始工作;中经1943年移设兰州,1945年改称教育研究所,及1946年奉令改组,至1950年因学校行政机构整编而撤销,凡12年。期间以地处西北之偏,复以时局之乱,而研究所各项事业始终不辍,计招收研究生51人,出版研究专刊5种,并有多项研究成果完成,对中国教育学术多所贡献。研究所除培养学术专才,研究高深教育学术外,还组织指导社会教育实验区、国民教育实验区等社会教育事业,对西北教育进行积极的研究、辅导和改进。回顾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推动此类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并促进中国教育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立与沿革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陷落,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奉令西迁陕西西安,于9月间与相继迁来的北平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北临时大学。1938年春,西安形势告急,西北临时大学奉令迁往陕西城固。是年4月,奉令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改组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1938年7月,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在《战时教育实施方案》中关于“师范学院应独立设置,或将大学教育学院改称”等规定,将教育学院改称师范学院。[1]时值抗战期间,因政府统制外汇,限制学生出国留学;而一般具有研究兴趣的大学毕业生,又苦于无研究处所可供进一步研究。教育部以抗战建国工作正在迈进之际,教育学术研究极关重要,乃斟酌各校原有人才设备,指令各校就原设研究科部,添招新生,或增设科部,以应急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因此参照《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第1条及《师范学院规程》第12条之规定,于1938年7月21日奉教育部17330號训令筹设师范研究所,着手拟定章程,寻定所址,聘请教授及职员,及招考研究生等工作。[2]至12月1日,研究所筹备完竣,开始正式工作。因经费所限,起初仅先设教育学部,[3]并经西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第57次会议决议,聘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李建勋兼任研究所主任。[4]

1939年8月14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奉教育部发教字第197号训令改组,将其师范学院改组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于9月1日正式成立,继承北平师范大学之一切,校址在陕西城固。原西北联合大学创办之师范研究所由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办理,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所主任由李建勋先生兼任。[5]

1940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往甘肃兰州,研究所分两批搬迁:第一批早在1943年10月迁到兰州,开始招收研究生,进行研究工作;第二批于1944年2月迁往。[6]至当年12月,研究所设教育学部和语文史地学部,语文史地学部下分语文组和史地组,研究实力有所增强。[7]1945年7月,奉教育部令改称教育研究所,全所有研究人员6人,其中教授3人。

抗战胜利后,教育研究所仍旧办理,并于1946年12月31日奉教育部第42316号训令,依照教育部颁《大学研究所暂行组织规程》进行改组,改组后所长由教育系主任胡国钰先生兼任,当时教育系内教授六人、副教授二人、讲师四人、助教四人均为该所工作人员,为节约经费,规定上述人员不另支薪津。[8]1950年,学校行政机构整编,教育研究所被撤销。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自1938年12月初筹备就绪,开始工作,至1950年因学校行政机构整编而被撤销,共计存在12年。12年间,研究所师生们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在艰苦的条件下,因陋就简,结合实际,开展教育学术研究,培养学术人才。然而因时局关系,研究所经历了三次改组,一次迁校,一次复校等事件,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研究环境和充足的研究经费,极大地限制了研究所的学术研究,也削弱其学术影响。

二、组织、经费与设备

师范研究所在成立之初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隶属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因经费所限,研究所起初仅先设教育学部,学部下分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及教材教法四科,以便所内教授、专任教授和研究员分门研究,本学部研究生也可在上述四科范围内选择问题研究。[9]至1939年9月1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改组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后,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直属学院,与学系并列。

根据研究所章程,研究所内,设主任一人,综理本所一切事宜;助教四人,助理教授从事研究工作;事务员三人,分掌图书文牍及庶务事宜;书记三人,分司图书管理、缮写及登记事宜。[10]因经费所限,研究所办理之初,内部人事组织,力求缩减,原计划聘请教授四人,减为一人,助教原拟聘用八人,后改为五人,职员方面,计文牍一人,书记二人,其余如庶务、图书等人员,因经费困难,由师范学院职员兼任。[11]研究所主任一职,自筹办至抗战后复员北平前,一直由李建勋先生担任,其后由胡国钰先生担任。教学方面还须聘任专任教授及教授,专任教授一人,曾先后拟聘邰爽秋、黄觉民及范锜等先生均未果,于1940年聘得金澍荣先生为专任教授;教授若干人,担任研究所教学、研究教育问题及指导研究生,程克敬、齐国梁、鲁世英、郭鸣鹤、胡国钰等知名教授先后在此工作。至复员北平前,研究所工作人员如表1所示。

在体制化的机构中,经费是除组织之外对机构运行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因时处战乱时期,研究所在经费方面一向不宽裕。由于经费限制,研究所在初成立时仅设立教育学一个学部,而在其后的发展中,经费更是制约研究所机构扩充、教授聘请、课题研究、成果发表等方面的主要因素。每每有研究人员历经辛苦完成的研究成果却因无经费印刷发表而为同行参考应用,实属可惜。

研究所成立时,全年经费计18,000元,每月仅1,500元。其来源为:师范学院每月拨给1,000元,为经常费,内含研究所工作人员的工资816元和办公费184元,费用多半为员工工资所占;由教育部拨师范学院之建设专款下,每年拨给2,000元以作购置图书及杂志之用;另由教育部每年补助4,000元,以一半作研究调查之用,一半作五名研究生之津贴。[12]如此,用于研究者仅有办公费每月184元和教育部补助的每年2,000元,由此可见研究所经费之窘迫。研究所在1947年向教育部报告教育研究所改组情形时,曾呈请“希能多予核发研究补助费,以利研究工作之进行”[13]。以战乱之时,政府对后方拨款,也不过杯水车薪,而研究所自身不能将其研究成果转化成价值,也不能接受委托研究而筹得经费,所有开销,一应依赖行政拨款,这也是研究所12年办学期间始终为经费所困的主要原因。

由于受时局影响,纸币贬值,物价腾贵,使研究所本来窘迫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研究工作至感困难:无法印刷调查问卷及进行相关测验;筹措不到实际调查的出差经费;由研究结果编成的研究专刊无法印刷;西文书刊不易购置,无法参考国外最新研究状况。研究所师生克服时局及经费之困难,坚持不懈,在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方面也较有成就,实属难能可贵。

研究所设立后,即着手置办相关设备及参考书籍。1939年购置英文杂志32种,英文教育书籍49本,博士论文50余册,又用教育部拨发的建设专款2,000元及因未聘到专任教授而节余的3,000余元添购教育参考书籍141册及英文杂志4种。1940年委托教育部代购计算机一架,且该年补助费增加12,000元,指定为充实设备及研究材料之用。此后,每年都以教育部拨发师范学院的建设专款下,由学院划拨2,000元作购置图书及杂志之用,参考资料逐渐充实。[14]

三、研究事业

(一)训练教育学术专材

不可否认,研究机构的主持者对于研究事业起决定性作用。研究所自筹备至抗战胜利后复校,研究所主任一直由李建勋先生担任。李建勋先生曾于1920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科主任,自1931年起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教育科学门主任及研究所主任导师,期间进行过多项教育学术研究并指导过多名研究生,对于教育学术研究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有鉴于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筹备成立师范研究所时就将“训练教育学术专材”[15]作为成立研究所的目的之一,计划招收研究生进行训练。1938年因交通阻塞及时局关系,未能招到学生。1939年9月在成都和城固两处招考录取二名学生,并奉部令“师范学院各系助教,得兼作研究生”,有助教三人参加研究,此后每年都有人数不等的研究生入所研究,至1948年共录取研究生51人,其中未到校2人,中途退学5人,休学13人(多数未再复学),实际培养学生仅31人(见表2)。研究生毕业后服务于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等处,为其时的中国教育输送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对于训练教育学术专材,《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硕士学位考试细则》、《师范学院规程》、《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章程》及《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章程》等文件法规从招生、训练、毕业及学位授予等方面都建立起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及教育研究所的研究生培養工作有章可循。

1. 招生

根据《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第七条及《师范学院规程》第十二条等规定,研究所拟定《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章程》,其中有关招生之规定如下:(1)师范大学或其他国立省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大学教育院系毕业者;(2)国立省立及已立案之私立大学其他学系毕业,曾在中等学校服务二年以上者;(3)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成绩总平均在七十五分以上,教育统计、教育心理、教育哲学、教育行政四科平均成绩在八十分以上者免考;(4)师范大学他系毕业生,志愿研究各科教材教法,其平均成绩在七十五分以上,本系主科及教育必修科平均成绩俱在八十分以上者免考。

以上符合(1)、(2)两条规定之人员,还须经公开入学考试并及格者,才能成为研究生。考试科目为“教育系毕业者,考试国文、英文、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统计;其他学系毕业者,考试国文、英文及其毕业学系之专门科目”[16]。这些规定涵盖了当时师范学院所有学系,考试科目至为详尽,并得到严格执行。1938年招生考试因时局关系及交通阻塞,原定名额十人,应试者仅二人,又以成绩低劣,均未录取。[17]1940年招生考试,报名者有十五名,其中十二名按规定准予免考,实际参加考试者为田崇礼、余虹、袁向仁等三名,因考试成绩未能符合本所预定标准,均未录取。[18]对符合以上(3)、(4)两条规定者,予以免考,先后有37人免试录取,占72.5﹪(见表2)。盖因研究所地处西北,交通不便,生活艰难,招生尤为不易,多数时候以本校助教或本校毕业生在外服务符合条件者免试录取,几近常态,由此可见研究所办学之难。

2. 待遇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章程》第14条规定:本所每年设奖学金3名,每名150元,给予成绩最优异者,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循例照行。章程还规定:研究生除免纳学宿费外,由本所津贴每人每月生活费15元,但研究生不得兼任其他任何职业。[19]但在实际执行时,研究生可兼任校内助教,研究生津贴改由教育部补助,每人每年400元,[20]1940年后改为每人每年600元,接受津贴的研究生不得兼任其他任何受有津贴之职务,如其无故退学或被开除学籍,则追回一切费用。[21]

3. 训练

研究所对研究生的训练分两部分,“一为学识之培养,一为技能之训练”[22]。按《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章程》规定,所谓学识之培养,即研究生须按照规定的教育学科修习三十学分(后遵教育部令改为二十学分,见表3);技能之训练,即研究生须在修习完学分后,作带有创造性之论文一篇。[23]

以上所列之必修及选修科目都罗列了详细的课程纲要,以期学生能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教育研究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并在与导师合作的专题研究中得到实践,最终能独立进行教育研究。

在修习课程的同时,研究生还要与所内导师合作,进行专题研究,研究题目与抗战时局和西北高等、中等及师范教育紧密相关。通过这种课程加研究的训练方式,能够让学生尽快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与特点,同时加强教育研究为社会实际教育服务的意识。

4. 毕业及学位授予

按照研究所章程第九条之规定,研究生入学后,须提出论文题目,由研究所主任指定教授一至二人指导其研究。研究期限至少二年,应修毕规定课程,完成学位论文(见表4),由研究所主任将研究生修业成绩及研究论文转送院长,提交硕士学位考试委员会考试。经硕士学位考试委员会考试及格并经教育部复核无异者,授予硕士学位。[24]

根据1935年教育部颁布的《硕士学位考试细则》第三条之规定,研究生毕业还须经硕士学位考试委员会考试及格。作为考试机关的硕士学位考试委员会,依《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第八条“应有经部核准之校外人员参加”之规定,由学校延聘经教育部核准的校内外委员若干人(各占半数)组成,并由教育部指定一人为主席(见表5)。考试分两种:学科考试和论文考试。学科考试由硕士学位考试委员就候选人所修学科中指定与论文有关系的科目两种以上,以笔试方式进行;论文考试由考试委员就候选人所交论文提出问题以口试方式进行。细则第五条规定,考试成绩之核算,论文成绩占60﹪,学科成绩占40﹪,两种成绩均须在60分以上为及格。考试委员会对候选人考试成绩最后决定是否合格,并提出报告书。成绩不及格者,须再在所属院所继续研究满一年后,始得重新提出论文,并重新进行全部考试。对考试合格之论文、考试试卷及各项成绩,在考试结束后一个月内送教育部,经复核无异者,方可由学校授予教育硕士学位。

(二)研究高深教育学术

抗战期间,教育研究的中心任务,是如何迅速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素质,激发爱国情操和增强民族精神,因此,教育学术研究受到格外重视。研究高深教育学术,是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的另一目的。该所侧重于中等教育的各种研究,在李建勋先生的主持下,对中学师资和国文教学法的改进、英语课本和写作错误的分析、师范教育等问题的探讨,贡献良多。

研究所成立之初,因种种原因未能聘到专任教授,研究工作由教育系教授讲师及家政系主任兼任,且因地处陕南,交通不便,研究材料不易寄发和收集;又因经费困难,研究设备也不完善,所以研究进展缓慢。先后开展的研究课题有李建勋主持的“战前与战后教育”、程克敬主持的“师范学校训育”、鲁世英主持的“教师人格”等。[25]1941年8月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于城固召开本师院辅导区中等教育辅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后,研究所即开展了对中学教材、教法的分科研究,主要有金澍荣主持的“中学英语教材及教法之研究”、“改进西北师范区中等学校师资之研究”、李建勋主持的“中学国文因素分析教学法与普通教学法之比较”、刘亦珩主持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之研究”等,以期能以研究成果“协助师范学院所划区内教育行政机关研究教育问题并改进其教育设施”。[26]这些专题研究多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完成,学生在实际研究中学习,通常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研究课题集中于中学各科教材教法如英语、国语、数学等及师范学校各科教材教法如训育、家事、教育行政、教育通论等方面,并着眼于时局(抗战中)和地域(中国西北)及自身的师范特色,对社会教育和中学师资进行广泛调查研究(见表6)。

表6所列之研究成果中,已出版者系由研究所自印,其它已完成而尚未出版及大体完成之专题研究,因研究所经费困难,无力印刷,乃呈请教育部准予补助,奉令《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之研究》、《师范学校之训育》、《师范学校教育行政教本》三种由教育部审核印刷,《高级中学英语课本之分析》、《中等学校教师人格之特质》两种由教育部补助三万元,由研究所自行印刷出版。其他尚有多种研究成果,限于经费,未能印行。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章程》规定:研究生除专题研究外,须在入学后提出论文题目,由主任指定教授一二人指导研究,并以此撰写学位论文。[27]前述专题研究加上约30篇学位论文,及其它发表于当时教育刊物的单篇文章,对于研究所12年的存在期间,当属蔚为大观。其中李建勋、许椿生合著的《战时与战后教育》针对当时中国教育之缺点及战后之需要,对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及各级学校之设施,提出改进办法,可供教育行政官厅、各级学校当局及大学教育学系参考,是众多研究成果中影响较大的一种。

鉴于西北师范学院自身的师范属性和培养中学师资的教学目标,它对师范教育和中学教育较为关注,因此多项研究课题与师范学校和中等学校的教材教法相关。另外还有与时局紧密相关的研究如“战时与战后教育”和“战时民众组织与训练”等,以及教育原理范畴的研究如“智慧之因素及其活动条件”、“青年期之特性与教育”等。这些课题涵盖了教育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反映了对教育学理论的探究,多为发韧之作。研究多数采用了问卷调查、教学实况的参观调查等研究方法,一般都强调从实际出发,同时以研究成果为现实教育服务。

四、结语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教育研究所)的建立是教育学术研究体制化的重要形式,是近代教育学术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要求。研究所在办理过程中,尽管办学条件简陋,图书资料缺乏,生活也很艰苦,但它荟萃了李建勋、齐国梁、金澍荣、程克敬等知名教育学者和一大批潜心教育学术的研究生,对于西北教育的研究、辅导与改进,都非常积极,其研究也体现了其师范特色,为教育学术研究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也为教育学术研究保存了火种,是近代中国教育研究机构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抗战期间,由师范类院校创设的教育研究机构仅此一家,它培养的教育学术专才和开展的教育学术研究,影响了其后半个多世纪中国教育学术的发展,从而奠定了它在中国教育学术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明汉,衡均编.西北师范大学校史(1939-1989)[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6.

[2]甘肃省档案馆藏西北师范大学档案.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概况(民国三十三年五月)[B].档案号:33-001-0314.

[3][9]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城固)编. 师范研究所概况[Z].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务汇报,1939(1):6-8.

[4]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编.李建勋先生兼任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主任[Z].西北联大校刊,1939(10):19.

[5]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城固)编.院务概况[Z].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务汇报,1939(2):4.

[6]甘肃省档案馆藏西北师范大学档案.二十八年度至三十二年度各学期工作报告表[B].档案號:33-001-0319.

[7]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兰州)编.院务概况[Z].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务汇报,1943(62):4.

[8][13]甘肃省档案馆藏西北师范大学档案.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改组情况[B].档案号:33-001-0181.

[10][15][19][23][24]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章程[Z].西北联大校刊,1939(13):15-16.

[11][17]甘肃省档案馆藏西北师范大学档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筹设经过报告[B].档案号:33-001-0319.

[12][20]甘肃省档案馆藏西北师范大学档案.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二十八年度计划书[B].档案号:33-001-0319.

[14][21][26][27]甘肃省档案馆藏西北师范大学档案.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概况[B].档案号:33-001-0593.

[16][22]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招生简章[Z]. 西北联大校刊,1938(6):26.

[18]甘肃省档案馆藏西北师范大学档案.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研究所二十九年度研究生新生[B].档案号:33-001-0316.

[25]《西北师大校史》编写组.西北师大校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31.

(责任编辑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