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桌文化探究
2012-04-29曾妮
曾 妮
内容摘要:大学生课桌文化是指大学生即席于课桌上书写、刻画的文字、图画等,是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该文化运用的语言具有口语化的语体风格、活泼俏皮的修辞格、词汇选择的新颖性及句式的疑问倾向等特征。本文将结合大学生课桌文化的语言特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其特征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
关键词:大学生; 课桌文化; 社会语言学;
“课桌文化”是指学生在公共学习场所的课桌上书写、刻画的各种语言、文字、符号、图画等的总称是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往往是学生即兴之作,是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其内容高雅与低俗并存,良莠不齐[1]。
关照当前对大学生“课桌文化”的研究,以停留于现象层面的分析居多。论文围绕大学生“课桌文化”的起因、特点及类型行文,进一步对该现象加以分析,文末就如何应对该问题的策略探讨。这类文章中原因的分析大多源自心理,应对之策则大部分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校园为基点,强调其引导作用。结合具体语料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课桌文化的甚少,且内容主要集中于修辞审美的分析及大学生汉语素质的提高之策。本文试图对大学生课桌文化的语言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并结合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这些语言特征形成的原因。笔者选取了华中师范大学的七号楼作为调查点,运用观察法搜集语料。
一.课桌文化的语言特征
大学生课桌文化多为即兴之作,是大学生思维想象及生活特点的真实写照。其形式各异、内容多样,涵盖了情感生活及情绪困扰、对异性的渴望、对未来的思考与迷茫、不规则广告、渴望解放个性、评论、学习笔记与草稿、无聊的消遣等各个层面。课桌文化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课桌语言,属于以书写形式流传的一种特殊的校园民俗文化[2]。课桌文化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其交际内容上的创新在带来交际观念的更新的同时,推动语言的变化,使得借助课桌这一文化载体呈现的课桌语言有着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的语体风格
大学生课桌文化以口语为主,多采用通俗的口语词[3]。句式简短且伴有较多的语气词运用,这种口语化的风格体现出课桌文化的随意性。口语的特点为轻松、随意、通俗、平实,课桌语言看似简言却又情真,是大学生内心情感最为直接真实的表现。因而,课桌文化中最为典型的语体风格便是口语语体。如:
(1)“上课真无聊,成天想睡觉”。
(2)“一群不干正事的人,丑事干尽”。
(3)“A:‘说好的幸福呢?B:‘飞走了C:‘不见了”。
例(3)中口语色彩明显,以简短的语句为主。如同日常生活中朋友间闲聊的对白,些许的调侃增添了轻松的意味。大学生虽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长期受文化熏陶,不时能于课桌上捕捉到优美的文字,但娱乐性极强的课桌文化仍始终以充满随意性的口语为主。
2.活泼俏皮的修辞
大学生为使自己的创作吸引更多的关注,常常采用仿拟、比喻、谐音等修辞格,竭尽全力令其语言生动活泼,叫人过目不忘。此处语言的灵活运用在展现大学生活泼鲜明的个性的同时,又透露着些许俏皮幽默。
作为大学生无聊消遣的产物,课桌文化的娱乐性是毋庸置疑的。各种修辞手段地调用,集幽默、戏谑于一身,能恰到好处地反映生活。在彰显大学生文学创作才华的同时,其精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力,亦令课桌文化的语言增色不少。如:
(4)“A:‘华工自古无娇娘,残花败柳排成行。偶尔鸳鸯成两对,也是野鸡配色狼。B:‘华工岂是无娇娘,为学忙碌难梳妆。楼主若是真飞龙,何愁女友非凤凰”。
(5)“我已看过花开满楼,你怎么还不归?”
(6)“用回忆驱寒,借往事疗伤。”
例(4)是2011年于人人网迅速蹿红的状态之一,源于华中科技大学。但透过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后,其影响力早已超出了校园。得见于华师课桌,皆因网络的便捷。仿古诗,七言绝句的格式不仅琅琅上口,内容更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情感问题,因而,其深入人心之由便不言而喻。
3.词汇选择的新颖性
大学生课桌语言中对网络词汇接受性强、使用量大。痕迹斑斑的桌面上不难发现各年网络流行语的身影。且对新词新语的吸收渠道广,接受能力强。下面各例中出现的“非诚勿扰”、“亲”、“签到”等均是某特定时期风靡的网络流行词。书写者将这些新词带至日常生活中的课堂,展现了网络对于新词新语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课桌文化的“繁荣”。如:
(7)真实可靠,包办各种职业资格证,QQ:xxxxxxxx,亲~非诚勿扰!
(8)真心交友,QQ:xxxxxxxx,(内线学生,只限女生),不诚勿扰!
(9)签到板:5.16,睡觉一节课;5.18,玩;5.23,今天真冷;5.25,就是闷……
4.句式的疑问倾向
通过对观察法搜集的语料进行分析,凡带疑问语气的状态留于课桌上多有回应,且颇具网络跟帖的趋势。但课桌这一载体同网络平台相较,有着诸多局限,因而贴吧的实时性是其难以企及的。此外,对于一部分明显带有低落情绪的言语,多伴随有积极乐观的回应,通常具有开导精神的“知心姐姐”不止一个。正是因为存有潜在的回应互动性,课桌文化才得以更加“繁荣”。如:
(10)“A:‘在谁的心里最爱会是唯一的?即便今天是、明天是,可后天却不一定是,又上课了……B:‘人总是可悲的,永远不知道爱是什么C:‘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总有原因的”。
(11)“A:‘为什么抱着他,想的却是另一张脸,难道我还是没放下?B:‘有前途!C:‘有病吧”。
(12)“A:‘明天的明天还有多远?B:‘不就是后天?睡一觉醒来一切都会好的~”。
例(12)中“发送者”A提供的旧信息容易给人一种消极颓废之感。观察作为回应的语句,浓浓的乐观开导之情融于其中,其用意不言则明。
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大学生课桌文化的语言特征
1.大学生课桌文化的行为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参与及互动行为是区分这一言语群体同其他群体的标准。语言不属于特定的阶级,但是它却被社会各个阶级所使用,且使用语言的每一阶级都有着特定的利益、立场、习惯及文化传统[4]。作为推动大学生课桌文化形成的大学生,这一行为主体,是具有相同的职业、拥有相似的生活方式与信仰,且年龄相仿的一群人。功能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将社会分层视为共有的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合意的产物。参与课桌文化的大学生这一群体特征符合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社会合意的阶层划分模式。
正处于由青春期后期向成熟早期过渡阶段的大学生追求新奇、简约,喜好诙谐调侃,对新事物有着很强的发现兴趣及批判接受能力。其内在的先锋心理和对名人言论的崇拜使得大学生对于传统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持有怀疑态度。语言是人的思想的直接实现[5],之于大学生,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新词新语的频繁使用。
2.社会经济的发展,媒体及网络的广泛使用,在加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一系列新事物亦随之涌现,因而,社会人群对于语言地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其发展是必然的。在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灵活地语言调用能生动地反映社会的变化,展现生活百态。大学生课桌文化中大量使用的诸如“亲”、“非诚勿扰”“签到”等新词无非源于网络交际平台及电视媒体,是网络文化的产物[6]。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这些代表新兴事物的词存留下来,并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表明其拥有一定的内在优越性。新兴词汇地产生得益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网络产品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是因出现了大量新事物、新活动所致。
3.课桌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课桌文化的匿名性以及“接受者”的不确定性使得“发送者”摆脱了很多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2]。言语行为被看做是社会行为的投射,大学生课桌文化中,“发送者”借助课桌这一临时的文化载体投射自己对于外部社会的内心想法。作为无声言语交际的环境载体的课桌,此时亦是情感宣泄的有效渠道,匿名的特性使得言语行为更为自由。换而言之,课桌提供的是一个自由轻松的交际氛围。故“发送者”无需顾及书写内容是否高雅,是否符合知识分子这一身份定位。排遣寂寞、打发无聊时间的心理展现于桌面即多为口语化的语言。
语体采用同说话人的文化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主要通过社会约定而形成,是某一群体内部成员遵循的语言习惯。它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全在于使用者用得是否得体[7]。课桌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大学生的娱乐消遣心理,正如文中提到,书写于课桌桌面上的言语多为即兴之作,只做抒发之用,即情感的适时吐露与宣泄,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可抛开平日大方得体的规则束缚。口语化的语体风格便成了首选。
4.语言使用者会策略地运用语言的变化使自己加入到渴望加入的团体中,同时远离不想与之发生联系的团体[7]。大学生课桌文化中句式的疑问倾向某种程度地暗含了“发送者”对“接受者”不经意地邀请,展现了“发送者”有意识地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愿,防止单一的说话模式的意图,且此种言语行为或多或少能得到“接受者”的回应。
勒帕热构建了认同行为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说话者(发送者)”创造了语言系统,所以社会群体无需事先界定,个体的存在才是最基本的。社群没有现实存在的场所,它们只在个体的头脑中存在,这里所谓的社群只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7]。大学生课桌文化的言语群体是通过“互动”这一具体参与行为来界定的,其影响远不止于课桌一张。“接受者”接触“发送者”留于桌面的语言信息时,会不自觉地设想旧信息的产生路径,当兴趣达到一定程度,“接受者”甚至会成为新一轮信息的“发送者”。而是否能达到兴趣的临界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接受者”是否具有强烈的心理认同。课桌文化中回应互动现象的产生即源于“接受者”对“发送者”的存留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认同。
大学生课桌文化蕴含的丰富多样的内容彰显了大学生这一处于青春期后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群体的心理及其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大学生心声的自然流露。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课桌文化在为现代汉语注入生气与活力的同时,又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拓宽了范围。有关课桌文化的探讨能从侧面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变化。在对课桌语言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玷污其纯洁性的粗俗化语言,但仍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宽容的态度。我们相信,课桌语言中那些鲜活生动、反映健康积极思想的新词新语会随着越来越多的使用,以其独到的表现功能为更多人接受。
参考文献:
[1]段鑫星等.大学生课桌文化的调查与分析[J].青年研究,1996,(12).
[2]徐德培,陈波.大学生“课桌文化”的语言特点探究——兼论当代大学生的汉语素质问题[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12(6).
[3]王劲松.课桌文化的语体特征[J].修辞学习,2005,(3).
[4]陈原.语言和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26.
[5]吴希斌.大学校园流行语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6]王雪芹.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短信语言文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7]沈家煊主编.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70—235.
曾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