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困局及对策调整研究
2012-04-29赵录贵陈禄青
赵录贵 陈禄青
[摘要]高职高专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普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找出一些深层次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对策调整
[作者简介]赵录贵,广西财经学院信息与统计学院,广西南宁,530003;陈禄青,广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4-0100-000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通过对自身个性特质、兴趣爱好等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测定、分析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过程[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随着社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高专大学生要想成功地实现就业并有好的就业质量,就应该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良好的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高专大学生自我加压,树立成功的信念,提升职业竞争力。
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困局产生的背景
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持续剧增,根据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200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2万人,2011年增长到660万,增加了448万人,增幅达211.1%,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80万人[2]。然而,大学生就业率却连年持续下滑,从2003年的75%低至2009年的68%,直到2010年才有所回升,上涨到76.6%[3]。截至2012年3月数据显示,201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了77.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数据还显示,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33%的大学生 “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仅有17.5%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两个因素。这在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同时,大学生员工的高流动率也给企业聘用带来犹疑,显示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不成熟,也表明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待改进。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一)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盲点,职业目标模糊
首先是受以前计划经济模式以及大学生“包分配”等就业模式影响,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停留在上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的错误观念,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就可以放松了,将“上了大学就可以享福”作为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主要教育内容。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不知道进入大学还要努力学习,更不知道要在大学期间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也为其今后就业难埋下伏笔;其次是由于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按家长意愿填报高考志愿,忽视了自己的兴趣。据调查,有25.6%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导致所学非所用;第三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上普及广,但深度普及不够。这就直接造成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了解较少,规划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都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对于将来的职业目标也很模糊,而当他们真正遇到这方面的困惑时,自然在学校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
(二)职业指导者比例失调专业化不足,教育内容空洞
一是职业指导师人员比例严重失调。目前我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人才极少。以在高校职业咨询开展得较好的广西财经学院为例,职业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万分之十,其中包括部分兼职人员,实际比例为万分之六;而在香港和国外,职业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
二是学校指导理念不清晰,仅满足于提高就业率。很多学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理念不清晰,经常将其与就业指导工作相混淆,仅仅是迫于提高就业率的目的,才在对毕业班进行就业指导时,顺带一些职业规划知识的指导。
三是许多高校专业职业规划师稀缺,职业规划教育大多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辅导员来完成,而这些指导者本人基本上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许多大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个别咨询和指导,不能从客观现实出发设计自己的人生规划、及早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
四是职业规划教育内容空洞,流于说教,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多数职业指导老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形式单一,流于形式,难以开展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内容也空洞无物,使得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职业规划指导投入不足,全程指导困难大
首先,虽然各高校都已普遍设置了就业创业指导机构,但在就业创业指导的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投入较少,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不能保证职业指导的有效开展。同时,在职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顺利开展。
其次,高校在高年级学生中才开设职业生涯课,内容大多偏重于就业指导。据调查,有41.2%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有41.5%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有59.6%的学生认为学校在职业指导时没有开展创业教育。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同质化严重,与所学专业差距大
许多大学生虽然制定了职业规划,但由于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差,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性,且同质化严重,不能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条接触社会、接触工作的很好途径。例如,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很多大学生周末或节假日都选择做家教、促销员和业务员等;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或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不少大学生选择花大量时间来考各种各样的证或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从而忽略了专业技能的提高。
(五)职业规划指导相对滞后,对职业前景过于理想化
首先,学校和学生都要明白,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双方都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和探索。而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般只针对毕业班学生举行,时间太晚,使得教育效果不佳,意义大打折扣。
其次,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对职业前景过于理想化。调查显示,同学表示“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经理”的占28.9%;表示“35岁之前要成为年薪10万~100万元的职业经理人”的26.6%;表示“毕业后10年之内上《胡润》等知名杂志的富豪排行榜”的占10%左右。
(六)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定位不科学,不合理规划比重大
据统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比重大,达45.6%。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次规划,终身受益”型,即遇到环境、资源等情况发生变化不做调整型,占16.7%;二是“唯目标”型,即初始职业目标定得非常明确,非常详细,在执行中信奉“与目标无关的活动一律不参加”,占18.4%;三是“多目标”型,即准备了多条发展路径,且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占10.5%。
(七)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的不完善,专业服务机构相对少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目前在中小学还是空白,能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也是近几年的,而且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很有限,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得到全程化教育。
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家庭等文化、法律法规、专业服务一体化的格局。但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也缺少此方面的文化及法律法规,使学生很少能得到专业机构服务的机会。
(八)职业测评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三多三少”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让学生使用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一种职业测评系统,但由于此系统不是根据各高校的特点量身定制,故精确度不是很高,学生使用后大多数认为作用不大。同时,大部分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都是选修课而非必修课。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根本不可能达到课程开设预设的效果,更不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同学的评价是“三多三少”:空洞理论多,技能技巧少;形式主义多,实事求是少;纸上谈兵多,实际操作少。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舆论宣传力度,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在中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其次是高校自身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要做好宣传工作,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此活动中来;第三是各高校之间要多沟通和交流,互相汲取经验,更好地促进其在高校中开展起来。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建设,实施专业辅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完成:一是引进专业的人才,招聘专业职业生涯指导教师,使之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者、决策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二是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培训,使之获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指导能力,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直接指导者和督促者;三是在社会或企业聘用部分兼职专家,不定期开展活动,提供就业创业咨询和辅导服务;四是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通识教育”,使之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心者和支持者。
(三)制定有利政策,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有利政策,建立专业性组织,对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向进行把握,过程进行督导,质量进行评估,并指导高校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经验,加大力度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系统,建立有效的就业服务体系及就业与招生联运机制等,促使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更好地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完善教学计划,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建设高品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明确大学期间的发展方向。首先是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要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专业学习的特点相符,要完善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形成一套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此建议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之中,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五)对现用测评体系进行二次开发,帮助学生开展自我测评
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对现用的测评体系进行二次开发,因地制宜,设计出切实可行的适合本校的测评体系,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测评,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让学生首先了解他自己,了解他的喜好,了解他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六)从大学入学教育开始,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全过程
各高校应树立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全过程的理念。如在第一学期中的“形势与政策”,第二学期中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学期中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第四学期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学期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各学期中的专业课程里,都要求安排一定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再加上利用一些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自己以后的人生设计打下基础。
(七)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平台,倡导个性化指导服务
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需要有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平台建设成为必然。首先是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并配备足够的专职指导老师,利用一切熟悉所负责学生的情况,为其提供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创业能力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以及就业创业心理咨询服务;其次是针对一些在个性化咨询中发现的普遍、共性的问题,可通过网络班会、QQ网络空间、虚拟学习社区等形式,增加学生接收信息的速度和数量,有利于指导人员和学生在轻松的交流解决,也可提高指导的效率和效果。
(八)学习态度主动端正,提高职业竞争力
当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都处于教风、学风日下的状态,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主动端正学习态度,否则是没有希望的;其次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自觉树立并强化职业规划意识,有效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参照社会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汁划,增强职业竞争力;再次是大学生必须积极配合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教育,认真学习,增强自己的环境分析、适应能力,早日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
[参考文献]
[1]邱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探究[J].当代旅游:学术版, 2011,(8).
[2]常万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
[3]李绿江.“先就业再择业”更明智[EB/OL].http//WWW.nnnews.net/wzjyzx/RGJY/QZBD/201203/t20120305_
367511.html 2012-03-05/201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