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2012-04-29王亚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45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王亚华

摘要:本文分析了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意义,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基本导向,可以为高职院校优化课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就业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0?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08-03

2010年,我国专科生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分别达到3104988、9661797、3163710人,学生规模庞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多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必须将更多的教学资源用于学生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满足现实需求。

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意义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高职院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一方面,这种课程与现实更为接近,与市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期望更为接近,这不仅会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市场需求,还可以形成一种根据市场需求来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这种课程设计通过改变考核方式如更加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等形成一种教学取向,帮助学生树立只要能够通过严格的考试就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信念,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达到提升学生竞争能力的目标。

2.有助于改进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会对当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进行变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注重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让学生动手、动口,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在市场需求的压力下必然会不断加强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对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这都会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3.有助于缓解我国当前的用工荒。当前,我国存在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的“用工荒”问题,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培养出一大批适合于市场需求的、具有一定理论素养与较高操作技能的劳动力,可以有效的弥补市场结构性空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基本原则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必须注重系统性、专业性、可操作性等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不能简单的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放弃其基本素质的培养,而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帮助学生成长、提升学生素质为出发点,注重学生四种能力培养:职业特定能力,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跨行业职业能力,合理分配专业课与基础课、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的时间,同时,要加强课程之间的对接,避免重复教学、低水平教学,以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来开展教学。

2.专业性原则。专业性原则是指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突出专业这一重点,努力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要合理的选择专业方向,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市场需求,选择若干细分专业作为重点方向,对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的规划,并选择甚至组织力量编写相关的教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课程体系的难度要适中,一方面,这种课程体系要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所理解、所接受,而不能过于追求高难度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开展理论研究,进行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这种课程体系要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特别是一些实践性的课程如磨具设计,需要大量的材料作为实践素材,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注重经济节约、可操作原则。

三、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基本导向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与“双证课程”相结合,创新课程模式,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有序进行。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首先,要深入调查了解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学生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的期望,期望学生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选择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次,要根据学校特色设置专业课程,学校要以某一类目标市场为对象,针对这一就业市场的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设计课程。如常州市政府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现代制造业、LED、现代物流等产业,我院则根据这些产业未来对产业工人的需求,建立数控、LED、现代服务业三大专业群,根据必备的基本专业技能来设置专业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2.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课程体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就是要在把握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在理论和实践课程时间设置上达到1:1。如对于机械、模具、电子等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上,以学生动手能力为导向,在课程设计时要积极主张现场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来开展教学活动。对于物流、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则要注重学生动手、动口等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注重创建模拟情景教学模式。此外,对于茶艺等既需要较高理论素养,又需要较强个人修养的专业,则应该注重让学生深入到现场去感受,进行“工学交替”模式,通过到企业真切感知和实地劳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与“双证课程”结合设置课程体系。当前,我国推出了包括物流师、电子商务师、报关员、会计证资格证等一系列专业资格证考试,我院通过这类考试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在就业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适度的推动“双证制课程”,按照国家相关专业资格证考试的要求,设置部分与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为其通过资格证考试提供有效的辅导。如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成型工艺方向)确定专业重点建设《塑料注射成型》《塑料挤出成型》《塑料配制》《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测试》4门重点“双证课程”。

4.以创新模式为保障设置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创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必须完善配套制度。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视频教学、现场演示等接近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此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到模拟实验室、企业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实践加深学生的了解。如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就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对重点“双证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序化,以模拟塑料制品加工企业真实的生产性任务为载体,开发设计作为学习情境中的教学项目,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其次,还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专业重点“双证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解决各自的问题,并就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型学习能力,最后要求学生就学习新知识的体会进行公开表述或演示,其他学生对报告或成果作出评价。另外还进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改革。对“双证课程”实行“分级别、模块化、学分制”教学,低级别模块在学校学习,设计的学习情境以企业项目、真实产品为载体,缩短了教学与行业(企业)的距离,学生学完后可去企业顶岗实习,回校后可根据自身需要选学高级别模块。再次,要创新课程考核方式,要将实践能力纳入考核内容,并占据相当的比重。同时,这种实践能力不仅要针对学生,还应该针对教师,教师只有考核合格甚至“持证”才能上岗,以此保障教学质量。①过程性考核。将依据教学项目的准备、计划、实施、汇报、创新发挥等综合完成情况,实行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考核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对课程知识点的获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操作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②阶段性考核。“双证课程”在分级别、模块化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每个模块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学生对各模块知识要点、技能力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及综合能力表现。③结果性考核。每门“双证课程”学完后,通常采用期末考试(知识性考核)、综合作业(知识运用及技能性考核)等进行评价,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及灵活运用程度,考核内容中加入强化知识间的融合及其灵活运用的题型(形式主要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或综合题)。④其他考核形式。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环节引入企业对毕业实习学生能力的评价机制,由指导教师和实习企业共同评定成绩。创新拓展的学分依据学生参加的社团活动、创新实践和创新竞赛等项目,由评定小组统一确认。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教师、学校等传统因素,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因素,并且教学的重心要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课程体系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还要注重教学配套,特别是教学仪器、教学实践基地等,这样才能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帮助学生就业、满足市场需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前莉.关于高职院校课程课改的一点思考[J].青海交通科技,2012,(1):69-71.

[2]陈春莲.关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1):105-109.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